兰方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蒋介石以中国尚无充足的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为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忙于内战,但也面临着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全国各界与日俱增的要求抗日的压力。1934年4月,他在抚州公开表态:日本要“将我们当作朝鲜、台湾这些地方一样”,中国“又受了日本一个最大的侮辱”,不仅是东四省(注:指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下同)的失地我们要收复,而且台湾、琉球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旧有领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们手里收回。
表明收复台湾的严正立场
1938年4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自明治以来,早就有一贯的大陆侵略计划。过去甲午之战,他侵占我们的台湾和琉球,日俄战后吞并了朝鲜,侵夺我们旅顺和大连,就已完成了他大陆政策的初步;他就以台湾为南进的根据地,想从此侵略我们华南和华东;而以朝鲜和旅大为他北进的根据地,由此进攻我们的满蒙和华北。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要维护东亚永久的和平,断不能让高丽和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必须针对着日本之积极侵略的阴谋,以解放高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的职志。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公开提出收复台湾的目标,极大鼓舞了台胞的抗日激情,纷纷回到大陆组织团体参加抗战。1940年3月,蒋介石令朱家骅、陈立夫等“负责约同日韩台在渝之革命首领会商”,筹划推动“日本台湾朝鲜的各项革命运动”。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据此,《马关条约》亦被废止,对台湾的束缚完全消失,就国际法而言,台湾已恢复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理地位。1942年4月,台湾革命同盟会呈请党政当局准予成立“台湾省政府”,“以励人心,而副民望,使六百万台胞得以信奉三民主义,五十年失地得以归依祖国”。其时德军正挥师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坚决抵抗;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厮杀,胜负仍难逆料。蒋介石对“成立台湾省政府”的建议未表态。
当时中国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收复台湾。若不能在盟军攻克台湾之前谋求美英承诺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归属问题将变得复杂化。1943年初,宋美龄访美,蒋介石嘱其会见罗斯福总统时,可商洽中国被日本强占的领土处置问题。2月,驻美大使魏道明电告蒋介石,罗斯福总统已表示“日寇所有岛屿,除其本国外,均应就同盟国警备立场支配之,台湾当然归还中国。”蒋介石已经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收回台湾主权排上了国民政府的工作日程。
外交赢得美英承认
对于台湾的前途,美国国内颇有争议,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即“台湾可独立和自治;归还中国;设立一临时联军托管制,在托管期间,台湾人民可准备举行公民投票,决定他们的最后政治命运”。而美国国务院的意见是,“台湾是要归还中国,而就美国或联军在台利益不作任何保留”。
在罗斯福总统及丘吉尔首相的邀请下,1943年11月,蒋介石赴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11月23日,他与罗斯福商谈,提出“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后自中国侵占之领土(包括旅、大租借地)及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罗斯福承诺“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次日,美方草拟的公报草案提出:“日本由中国攫取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小笠原等,当然应归还中国。”蒋介石核定后,认为文中“小笠原”更正为澎湖后可以同意。
26日,英方亦提出一份修改案:日本由中国攫去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与澎湖列岛,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指出:如此修改,不但中国不赞成,世界其他各国亦将发生怀疑。世界人士均知此次大战,由于日本侵略我东北而起,而吾人作战之目的,亦即在贯彻反侵略主义。苟其如此含糊,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将疑惑不解。故中国方面对此段修改之文字,碍难接受。他主张维持原草案字句。通过激烈的辩论,中美双方主张不变,最后英方同意维持原草案。蒋介石还提出:要使当时之台湾海峡及南亚海上交通不为敌人所利用;要在1945年以前用武力恢复台湾。中美英三方签署开罗会议宣言,明确表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在大陆参加抗战的台胞闻讯致电蒋介石:“顷见报载开罗会议重大成功,台澎等地归还中国,凡我台胞同深感奋,如蒙鞭策,愿效驰驱。”岛内的台胞不久也从美军飞机空投的传单中,获知这一喜讯,有如“上天降福星”,奔走相告。
着手收复台湾
《开罗宣言》发表后,蒋介石遂筹划台湾的收复工作。1944年春,他令张厉生研究并拟具复台政治准备工作、组织及人事等切实办法呈核,批准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央设计局台湾调查委员会(下简称“台调会”),负责收复台湾工作,派陈仪为主任委员。为充实台调会的力量,1944年9月25日蒋批准台调会委员名额增为11人,并准派台籍人士黄朝琴、游弥坚、丘念台、谢南光、李友邦为委员。在蒋介石领导下,台调会就收复台湾工作进行了艰苦的准备。而接收工作以人才最为重要。1944年8月17日,蒋介石令陈仪、陈果夫等人共同筹划此事,批示:“所有台湾所需党务与行政之高级及中级干部应即一并统筹训练。同时注意现在教育界、工程界之台湾籍专门人才,以适应将来建设之需要。”9月1日,蒋介石又下令“会同中央警官学校办理台湾警察干部训练”。
收复台湾后应实行何种行政体制,台调会及当时在重庆的台籍人士多主张采用不同于各省、而类似于日本在台总督府的行政体制,也有人主张“全盘改变日本统治时的制度,建立省政府,推行当时通行的一切法令规章”。1944年8月,台调会拟成《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草案》,送蒋介石审核。蒋介石有在美军攻占台湾后施行“军政府”的打算,台调会拟在台建立特别省制的意见与他的想法相近。至1945年3月,蒋介石才核定《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该纲要规定“接管后之省政府,应由中央政府以委托行使之方式赋以较大之权力”。8月,陈仪又向蒋介石提出不在台湾建立省政府,改设行政长官公署,作为过渡机构,蒋介石予以首肯。9月4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公布。蒋介石站在专制独裁的立场,漠视台湾民众要求与大陆省份“一视同仁”的心态,未料行政长官制度的高度集权政策招台湾民众的强烈抗争。随着美军逼近日本本土和希特勒德国的覆亡,接收台湾迫在眉睫。1945年4月7日,蒋介石批准由台调会和党政军各机关主管人员每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会商接收事宜。5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再次誓言“受日寇劫掠最早之台湾,重归祖国,始为我抗战彻底之胜利”。
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麦克阿瑟以联合国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规定“在中华民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中国战区统帅蒋委员长投降”,明确了将严格履行开罗会议以来的有关国际承诺、台湾立即由中国接收的安排。
9月2日,日本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中表示:“接受美、中、英三国政府元首7月26日在波茨坦宣布的,及以后由苏联附署的公告各条款。”9日,蒋介石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达第一号命令:在中国境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除外)、台湾以及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所有一切日本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向本委员长无条件投降。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收复台湾进入实施阶段。8月24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常会、国防最高委员联席会议上说,台湾不能回到祖国怀抱,则国家的独立自由就无从谈起,而抗战的目的亦无由达成,要求部属全力以赴完成台湾接收工作。27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不久又兼台湾警备总司令。9月1日,陈仪在重庆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临时办事处,开始筹划去台受降接收的有关事宜。10月25日,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向日本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下达第一号手令:本官奉令“接受台湾、澎湖列岛地区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之投降,并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安藤利吉在签具的受领证中表示:对于本命令及以后之一切命令、规定或指示,本官及所属与所代表之各机关部队之全体官兵,均负有完全执行之责任。
至此,日本将甲午战争后从中国窃据的台湾、澎湖列岛交还中国的一切法律手续均告完成。陈仪随即声明:“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台湾终于回归祖国。
1946年10月,蒋介石终于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今天欣逢台湾光复一周年纪念,中正特来参加这次庆祝大会,与我相别五十年的台省同胞,同聚一堂,共同庆祝光复,使我五十年的宿志得如愿以偿”。
蒋介石在台湾问题上的认识,表明了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在维护国家统一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立场是坚定的。虽然中国的力量尚不强大,但蒋介石充分利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不失时机地实现台湾主权回归中国,并做了一定程度的准备工作,最终于1945年10月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