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兆颖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就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相当突出,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反思之时作出了一个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不成功的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生不起病,原因是看不起病。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八年来,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卫生部部长高强分析老百姓看病难的五大因素中,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是导致百姓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医疗费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最受广大群众的关注,也是今年医疗行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据统计,全国医院平均门诊费用持续增长,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而药费比重下降。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从1999年的2891.10元增长到2003年的3910.70元,年平均增长7.8%。其中:药品费用年均增长6.4%、检查治疗费年均增长13.2%。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费用,药费比重占45%、检查治疗费占36%。与1999年相比,药品费用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6.4个百分点。
第二,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其中还有不少医疗资源水平不高,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分布也不均衡,80%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20%在较富裕的农村,贫困农村及偏远山区基本没有医院,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第三,医疗保障覆盖面小。目前,我国社会统筹类的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最主要来源,另有少量居民享有民政救济性质的医疗救助。据调查,在我国城镇居民中,有44.8%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虽然这个数字每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高达79.1%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
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
医改困局进退两难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
困局一:中国卫生系统染上“美国病”。近10多年来,中国的医疗体制已在较低水平患上了“美国病”,即卫生费用大幅攀升、医疗卫生服务非常不公平、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们的健康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恶化。在中国,由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供方过度服务主要表现为: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困局二:收回扣有时是迫于现实压力。医生收取医药回扣有时是迫于现实生活压力。待遇不高,很无奈。所以有的医生会和医药代表有联系,医院有时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困局三:医疗体制改革究竟为谁而改?二十多年的几轮医疗改革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无法享受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他们并不是不想去就医取药,而是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困局四:以药养医的机制仍没有改变。为何出现以药养医的机制呢?原因在于政府对医院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之时,只有对其提供宽松的政策,让医院发挥积极能动性自谋出路。没钱给政策——这是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解决困难时的高招。正是给了政策,医院在维持自己生存之时找到了法宝。在这类政策之下,催生出卫生行业的“三补”:医疗亏损药费补、买药受控检验补,主业受困副业补。
政府回归本位是医改成功的根本
中国人口占世界22.5%,国家卫生费用投入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的2%。政府给医院的投入平均摊到每家医院连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不能满足,医院加薪要自行解决,没有财政拨款,请问这钱从那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以医养药”这一机制,可医院用这个机制收到的钱大部分并没有发到医护人员手上,而是用在医院建设上,比如购买新设备、研究新技术、建门诊及住院大楼等。政府不给医院做大的投入但医院依然是政府所有,医院的收入实际上就是政府收入。
现在老百姓性看病的负担重了,主要问题在那里?这与医疗收费升高有关(原因见上),但如果不取消或限制公费医疗,这问题还存在吗?为了抛掉医疗费用这一沉重包袱,这几年进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这个重大医疗制度改革,但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这一制度是以县、市为单位,患者有病不论病情多重都只能在当地治疗,若要转到外地医院治疗就须自费,除非得到当地社保局和医院的同意。二是企业没有权利选择不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是不愿意参加医保的,因为以他们的效益可以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一旦进入医保只能得到“低水平”医疗保障。
医改的结果证明,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径依赖是完全错误的。如此,政府回归本位,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职能,才是医改成功的根本。
首先,应恢复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本色。这些年的医改积累下来的最大弊病之一是国人看不起病。此问题非常要命,不敢问津药价高高在上的医院,意味着国人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放大了医院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逐利倾向。因此,医改最先做的应该就是让百姓敢去医院、能去医院看病。而恢复医院这种公益性质的保证是,政府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占主导地位。
其次,要明确医改是为谁而改。医改不是为了医院能够生存,更不是为了医院能更好地生存,这些虽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医改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方向和目的,充其量是过程和手段,医改应保证国人的健康水平。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判定很多改革措施其实似是而非。因此,成本——收益,这种简单的企业评价标准,显然不能用来衡量医院,而应该以国人的健康水平来衡量。一些地方政府让医院自己找市场,不准找市长,这是政府义务的缺失。
矫枉尽量不要过正。在医改过程中,政府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还是要结合,只不过这种结合应该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相反,即政府应该是培植和配置医疗资源的主导。医改并不仅仅是医院改革,更有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市场方式配置资源,要看政府的整个调控能力。
医改困局:路径与方向
[相关链接]
有关中国医改的一些数字
188位: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位。
50%: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52%: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但在大多数国家仅有15%~40%。
12%~37%: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掉了。
80.2%:某医院2000年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
36.7%: 1990年至2002年,我国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费中,大检查费用所占比例从28%上升到36.7%。
22.5%: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