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2005-04-29 00:44李光良邵秀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9期
关键词:淄博教研学科

李光良 邵秀蔚

淄博市教育信息中心

○基本数据

1.各级各类学校1878所。其中,小学633所,初中184所,高中5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其他1005所。

2.学生总数80.52万人。其中,小学25.42万人,初中19.63万人,高中9.20万人,其他26.27万人。

3.教师总数3.53万人。其中,小学1.57万人,初中1.42万人,高中0.52万人,其他0.02万人。

○软、硬件建设

1.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种途径投入估计数亿元。

2.教学实际装配计算机53490台。其中,教师用机21478台,学生用机32012台,师机比为1.9∶1,生机比为15∶1。

3.已建校园网的学校563所,占学校总数的59%。实现“校校通”。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1.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879所,开课率达到92%。其中,小学80%,初中100%,高中100%。

2.信息技术课开课课时平均达到30课时/学期。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1.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占50%,初步掌握占50%。

2.学科教师平均每周使用计算机15小时,平均每周上网8小时。

3.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备课的占80%。其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占60%,使用网络教室上课的占5%。

4.本地区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处于“能较好地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典型学校(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基本数据

1.学生总数1200人。

2.教师总数60人。

○软、硬件建设

1.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投入资金500万元,实际投入200万元,资金来源为学校自筹。

2.计算机总台数200台,满足教学应配机器数300台。其中,教师用机50台,学生用机150台。师机比为1.2∶1,生机比为8∶1。

3.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建有资源库。教师自建资源占总资源的30%,购买资源占总资源的70%。用于购置教学资源、软件的经费10000元。

4.2004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3次,共培训5人次,经费3000元。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1.信息技术教师共3人,均为兼职教师。

2.信息技术课开课课时平均达到20课时/学期。

3.上机课时占总学时的100%。

典型学校(沂源一中)

○基本数据

1.学生总数5000人。

2.教师总数300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1.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占90%,初步掌握占10%。

2.学科教师平均每周使用计算机30小时,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

3.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备课的占90%。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占86%,使用网络教室上课的占8%。

4.本校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处于“能较好地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1.信息技术教师共8人,均为专职教师。

2.信息技术课开课课时平均达到40课时/学期。

3.上机课时占总学时的90%。

○软、硬件建设

1.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际投入500万元。全部为自筹。

2.计算机总台数420台,满足教学应配机器数1000台。

3.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建有资源库。教师自建资源占总资源的40%,购买资源占总资源的60%。用于购置教学资源、软件的经费100万元。

4.2004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30次,共培训200人次,经费5万元。

淄博地处鲁中,是齐国故都,蒲松龄先生的故乡。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早。

2001年,淄博率先在山东省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基本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以淄博教育网平台开发为核心项目,启动了与清华大学教育软件研究中心的全面合作;2004年,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比赛;2005年,与苏州、海盐、深圳南山结成教育信息化发展合作共同体,共同推进跨地区教育信息化合作;2005年6月,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年规划和一系列建设管理规范,形成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构建良好发展机制

淄博市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张店区、临淄区、高新区和桓台县等区县基本实现了“班班通”;淄博教育网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所有区县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育网,初步实现市、区县和学校的互联互通;市属学校高一年级全部配备数字多媒体投影,年内实现高中所有班级数字多媒体投影进教室。

淄博教育网、区县教育网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满足教师的资源应用、网络教研、信息发布、远程教学、电子邮件和主题论坛等教学需求,为跨时空的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关注教师信息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999年以来,每年一次的大型教育技术学术报告会,让校长、教师接受新的信息和理念,但更多的观念转变来自于教学实践;全市45岁以下教师全员参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中级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2001年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并随即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形成了有效的培训组织管理机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普遍增强,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悄然发生转变,教师比以往更多从教育的本质、教学工作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思考把握自身的工作。

基于专家报告、经验学习、行动实践、探讨交流和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信息化环境下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明显增强,骨干教师在国家、省里举办的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选比赛活动中成绩突出。200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172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获奖,其中有21件是淄博教师的作品。2004年,淄博教师的5个主题学习网站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选中获一等奖;在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教育叙事报告评选中,获3个一等奖。

今后两至三年,淄博市将重点选拔部分教育技术水平高、学科素养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技术应用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市、区县、学校齐抓共管,全力打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骨干、网络技术支持骨干、教育技术管理骨干三支队伍,培养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

以教育技术课题为先导,带动教育信息化应用

淄博市先后参与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山东省电教馆组织的若干“十五”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方法的变革。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淄博市承担的《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实践研究》已于2004年5月顺利结题,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黎加厚教授任课题组长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训练》课题已经进入结题阶段,结题成果即将出版。课题研究增进了淄博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促进了经常性的研讨,把握了信息化的走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课题带动涌现出一批教育信息化发展典型学校,从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教师教育、网络搭建、资源建设、教学评价和保障机制等方方面面,都有论证、有步骤、有措施、有导向、有重点、有特色,突出了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营造了适宜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气候和环境,初步形成了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梯度,提高了总体规划的运行效率。

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

2003年9月,淄博建立起第一批教育博客,大批教师个人博客和学校博客群迅速建立起来(详见本期“博客展示”)……

最近,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市教育局制定了《推进淄博教育博客建设的意见》,具体目标是:淄博教育网(www.zbedu.net)以高中学科教研博客建设为主,并辐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县依托各自的教研部门和教育信息中心,以义务教育段学科教研博客建设为主;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支持学校管理为主题的博客网站。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把教育博客建成全市教学资源的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教师同伴互助的环境,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持平台,引导课程改革发展的论坛。

市教研室与电教馆密切配合,教研室负责学科博客的建设与管理,电教馆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共同为教师搭建网络教研环境。网上学科教研由教研员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优势互补,在网上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各项评选等活动,并将活动成果作为整个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工具资源应用实践研究,探索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多元化实现途径

不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比以往更加关注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自觉寻求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很多教师主动寻找优质互动资源对教学的支持,许多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思维图(概念图)软件、课堂录像分析器、Blog、敏特英语学习系统等技术都已经开始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与研究实践。

猜你喜欢
淄博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