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龙
江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施桥中心小学于2002年建成了校园网,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认识到,无论是教学应用还是管理应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所以一直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上下工夫。
以培训促应用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做到在建设中应用,在应用中培训,在培训中提高。
学校通过集中学习的时间宣传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派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等,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带来的冲击,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网络知识。
明确培训重点,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让广大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以致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的优化整合,为素质教育服务、为课程改革服务。
实施分层培训,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学校首先结合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全校培训教师100%通过考核,为学校信息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备课、打印各种文档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进行教学活动。
“借船出海”,推荐青年教师外出参加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经历了“要我用”、“愿意用”到“我要用”的过程,网络和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教师离不开的朋友。
以研究促提高
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水平是学校进行实践的又一重要方面。抓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以科研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让教师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使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某些问题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发现、掌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水平和研究能力。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科研实验。学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十五”期间,承担了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国家级子课题“小学德育手段现代化的深化研究”和“学科信息文化实践”等。目前这些课题都在专家和有关高校的指导下正常有序地进行,已经进入结题阶段,相关成果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学校教师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职业适应”向“职业成熟”的转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共有200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可以培训骨干、锻炼队伍、带动学校信息化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