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为什么失去实效

2005-01-29 02:01
人民教育 2005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性道德

闻 富 强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习得更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尽管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但始终密切关注和思考着学校德育。

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呼唤着德育的创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一年多来,党和国家一系列德育举措的推出,让人非常振奋和欣喜。然而,耳闻目睹的许多现象,使笔者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仍深感忧虑。在一些學校,“轻德育、重智育”的做法依然盛行,对功利化色彩、形式主义倾向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一、缺乏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使德育常陷入抽象、空洞的说教。

德育目标过高,急于求成,以至于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德育成为一味的灌输,这在一些德育活动中成为突出问题。

某年7月1日,一所幼儿园举行“我们为党过生日”观摩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朋友们却坐不住,焦急地向外张望,有的还跑出去看。老师问:“就要上课了,你们想做什么?”“不是为党过生日吗,党怎么还不来?”小朋友们不解地问。

因此,德育一定要针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它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如果一味地强求学生接受远高于其身心发展阶段的道理,即便这些道理被学生背得烂熟,也很难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的德育自然成了“空洞说教”。

道德观念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越早越好。但是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却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思考的。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而言,规范言行、培养习惯应是学校德育的着力点。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品行记录本的做法,就是将德育目标细化为“勤奋、勇敢、坚忍、正直、自重、宽容、清洁、健体、好学进取、文明礼貌、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师守纪”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及时记录学生在某方面的突出表现,每周发一次喜报。有了这样经常性的鼓励,学生们争做好事,乐于做好事。其目的是,既让学生感到做好事是快乐的,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良好品德的熏陶;又让他们明白,这种快乐不是轻易能获得的,就像参加体育锻炼一样,需要投入进去才会有体验。

目标过高,势必成为“填鸭式”的灌输;只有切实可行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重创造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在点滴小事中受到教育。

二、德育实践过于注重形式,忽视言传身教,缺乏对道德认知规律的研究。

德育要有实效,须有生动感人的形式,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活动呆板得如一潭死水。

学校经常会举行告别不文明行为的签字仪式,一般是先领导讲话,再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学生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逐一签字。这样的活动看似神圣,可是,难道签了字,就能一下子告别不文明行为吗?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带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签字仪式。学生冒着酷暑按时等候,举办方的领导却在酒足饭饱后姗姗来迟。

在许多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中,人们似乎忘记了目的,只注重形式本身。这种表面化、肤浅化的活动,与其说是德育,不如说是表演。它既与鲜活的生活实际脱节,也难以唤起学生内在的热情,因此无异于隔靴搔痒。僵化的形式使德育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而不能自拔,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更进一步说,我们常常是用违反德育规律的办法在进行德育。除了活动本身的形式主义,像学生集会,领导迟到这样的现象也司空见惯。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作为教育者,我们日常的行为与态度中就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有时候,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显得更重要。领导准时到会,教师提前候课,这看似简单,实际上不仅体现出成年人对学生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文明守时的道德作风,更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在如此日复一日的“简单”行为中,反复向学生传递着做人的一些重要准则,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也将这些准则内化为素养。这时教师虽然不置一词,教育效果却比千万句“做人应该守时”的动听话语更有力。

成年人应该作孩子的表率,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因为儿童就像我们的影子,他们的很多举动都是成年人影响的结果。

三、过多的功利化色彩使学校德育本末倒置,异化为管理的手段。

德育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各项学生管理举措应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可是一些学校制定的纪律、考勤、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细则,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学生乖一点儿,少捅娄子,甚至将这些评比跟班级利益或教师个人利益挂钩,德育管理也就因此变了味。

于是就有这样的事情:学生违反校纪被扣分,班主任首先不是查找原因,督促改正,而是找值日生为被扣的分数而斤斤计较,因为这很可能影响到他的年终评奖;班里其他学生也对违纪学生耿耿于怀,因为他给班集体抹了黑,把本周的流动红旗给丢掉了。

功利主义使我们的德育迷失了方向。一方面,我们不是用引导和启发,而是用繁琐的纪律使学生的习惯固定化,其结果是学生只会听话,却不懂道理、不会思考。另一方面,流动红旗、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这些外在的物质刺激,使德育很难真正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德育机制。学生一旦走出学校,无人监管,行为也就失去了约束。总之,将德育异化为维护教育者权威和利益的手段,本末倒置,从根本上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学校德育要有实效,就必须摒弃功利思想,使德育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去,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为旨归。

当然,校规校纪不可少,纪律教育也是必要的,但可以通过班会讨论、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目的是塑造个人的品行,良好的秩序和环境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而一个守纪律的个体也更容易融入社会和集体。只有将纪律教育纳入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比外在的、强制性的惩罚更有效。

看来,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缺失,教育者自身要作深刻的检讨,必须对德育规律有透彻的研究和理解,重新审视德育的目标、形式和功能。要增强德育实效性,以下几点非常重要:一是变一味灌输为潜移默化;二是成年人要切实做好道德的表率;三是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实效性道德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