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李老师,能猜出我是谁吗?”我哪猜得出,但我想多半是我过去教过的学生。这样的电话我常常接到。
当她说出“付饶”两个字时,我惊叫起来:“原来是你呀,付饶!”付饶是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到学校后所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算起来她今年应该是三十五六岁了。电话里,她说不久前,在书店看到我写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激动,当即便买下,还在同事面前炫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但我却真诚地对她说:“当初教你们的时候,我哪会当老师?现在想起教你们的3年,真是教训多多,‘不堪回首!如果说我现在做老师有点经验和成绩的话,首先要归功于我的历届学生,包括你,因为是你们教会我怎样当老师!”
这是心里话。知道她是付饶后,我心里更多的是内疚。当初我教她的时候,曾伤过她的自尊心。本来,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关心学生的,就拿对她来说,我曾为她花费了大量精力:谈心、补课,不止一次地冒着烈日去她家家访。她呢,也很关心我,初一时,她曾悄悄地把治咽喉病的药塞进我的寝室门。不料,她初中毕业后就读本校高中,校园相逢却再也不理我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带着情绪地对我直言:“是的,我对你就是恨……你自以为你是为我好,但是你伤过我的自尊心。你还记得初三时我写的那张大字检查吗?”哦,我想起来了。初三时,她违反了学校纪律,我出于严格要求,责令她写了一份检查,并用大字抄出来贴在校园内。当时我觉得这样做很好,因为对她的严格要求,班上违反学校纪律的人明显少了。没想到她却一直耿耿于怀:“也许你李老师是对的,‘严格要求嘛,‘维护集体荣誉嘛,可是,我却因此而出名了,全校都晓得我的名字了……”尽管当时听了她的这些话,我脸上发烧,但我却不怪她,甚至还感谢她,因为通过她,我毕竟得到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仅仅有爱,并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万无一失。有时候,我们出于对学生的爱,甚至会做出有悖于爱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爱,实际上成了一种对学生的伤害。因此,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我电话里给付饶讲了这件事,问她是否还记得,她想了想说好像有这么一回事儿,然后笑了:“呵呵!李老师,这事你居然还记得,你不说我都基本上忘记了!”
我说:“当然记得!因为从那件事开始,我明白应该怎样当老师了!”的确如此。正是她当年对我的“刺激”,让我开始反思当时自我感觉还挺好的教育,我慢慢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几乎可以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他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更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泰戈尔有这样一句诗:“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會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
反思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向学生学习!一方面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批评,另一方面学习他们的优点。对我来说,学生就是我的“镜子”。
1994年9月开学不久,便迎来了又一个教师节,学校要求各班利用班会课举行庆祝活动。这天,我吩咐班干部在教室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教师节———献给老师的礼物!”
班会开始时,我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是我的节日,所以,我想向同学们索取‘礼物。”学生们顿时笑了起来,显然是不相信我的话。可我却认真地继续说:“在过去的高二学年里,由于李老师修养不够好,再加上工作繁重,所以,我的工作越来越急躁,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诚心诚意请同学们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这对我来说,的确是最好不过的礼物啊!”
接着,我又拿出事先买好的钢笔、圆珠笔和铅笔:“为了鼓励和感谢同学们,今天我来个‘有奖征谏———同学们可不要坐失良机啊!”学生们又是一阵大笑,气氛开始活跃了。他们见我十分真诚,便也认真思考起来……开头炮的是黄金涛:“李老师,我们都记得,高一时您和我们没有师生界限,我们甚至可以对您直呼其名;可是到了高二,您越来越爱对我们发脾气,师生之间有了明显的心理距离。希望李老师能恢复高一时亲切的笑容!”我走下讲台,来到黄金涛的面前,双手递给他一支钢笔:“谢谢你的批评!”班长吴冬妮站了起来:“李老师,上学期运动会班徽的设计,您没有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我略略回忆了那件事的经过,说:“好吧,我接受班长的批评,今后班里的事儿多和大家商量。”说完,我送给她一支圆珠笔。平时常挨我批评的郭坤仑也发言了:“李老师有时太爱冲动。
那次林川用脚狠狠踢教室门当然该挨批评,但您当时拍着桌子厉声斥责他,写了检讨又请家长,使林川事过很久还感到抬不起头。”我同时拿起两支圆珠笔,一支递给郭坤仑:“谢谢你的直率!”一支递给林川:“请原谅李老师!”提意见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下课铃响了,我总结道:“永远感谢同学们!愿在新的一学年,我们高95级1班的全体同学和我这个班主任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同创造明年7月的辉煌!”回答我的,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一年后,学生们果然以出色的高考成绩为我班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惊叹号。
离校之际,学生们来向我告别,送给我一张大家签名的尊师卡,我打开一看,里面有黄金涛代表全班写的一句话———“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征求学生的帮助,不一定是直截了当地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
有时候,我还叫学生以“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为主题给我写信,让他们谈自己的优点。
学生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帮助李老师”,还在于积极地认识自我。
记得我最开始叫学生写这封信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为他们觉得“我没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
是啊,在传统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早已形成这样的观念:老师都是道德完人,学生则满身缺点,怎么可能还有优点值得老师学习呢?但是我对学生说:“正如没有缺点的人不存在一样,没有优点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作为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暂时不如老师,但在道德上,绝不比老师差,在许多方面你们甚至远在老师之上,因为你们有一颗童心啊!”于是,学生们纷纷交来了写有他们“优点”的信。
这里,我摘引部分2000级学生给我的《我值得李老师学习的优点》———“我的优点是能够对同学宽容,不斤斤计较。”(骆娜)“我对集体的热情值得李老师学习,我对同学的公正也值得李老师学习。”(蔡峰)“我觉得我很幽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静下心来处理。”(解晓斌)“我对同学从不记仇,这值得李老师学习。我和同学闹了矛盾,3分钟后照样和他一起玩。
李老师也应该这样,头天批评了某位同学,第二天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这位同学的优点。”(于若玲)“我觉得我很少生气这点值得李老师学习。”(林媛)“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是做事比较认真,从不马虎。这点值得李老师学习。”(杨璐)“我有8个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
1.不迷信权威。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有创新精神,富于思考。
4.高远的追求,使我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
5.尊重同学,孝敬长辈。
6.时时有不服输的精神,欲与强者分个雌雄。
7.敢于并能向任何人不耻下问。
8.惜时如金。”(叶诚)“我能在任何时候控制住自己!”(崔涛)“我的普通话说得比李老师好。”(黄易浩)“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我最值得李老师学习的一点是什么,不是因为我没有优点,而是因为我不知道李老师哪方面还不足。想来想去,还是只有拿善良这点来跟李老师相比。当然我并不是说李老师不善良,只是觉得,我比李老师还善良。我们有时说李老师心太软。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到时候说不定我比李老师还心软。李老师很善良,这是每个同学都认可的。但某些时候就不善良。比如批评同学的时候,虽然常常是语重心长,但偶尔也会大发雷霆。每当这时候都很可怕。
即使我们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但是理解归理解,我们毕竟只有十多岁,这种大发雷霆往往在我们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为你要知道,在我们遇到李老师以前,不是每个老师都像你一样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曾被老师辱骂过的同学,心灵上往往会留下对老师不好的印象。
过于严厉的批评,只是让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同学误以为天下的老师都是‘同一货色,这样便破坏了你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当然这种严厉批评同学的情况李老师并不是常有,我只是想真心提醒李老师。这段文字写得实在有些跑题,与其说是告诉老师应该向我学习的优点,不如说是给李老师的一点建议,请李老师参考。”(尹萍)……一封信就是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学生对我的希望。
真的,我真是太感谢我的学生了!虽然,我可能不能完全做到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我会尽力不让他们失望。
比如,自从我读了尹萍给我写的建议后,我再也没有在班上对学生“大发雷霆”了。
说“学生教我当老师”,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改掉了坏脾气,再也没有辱骂过学生,更没有打过学生;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明白了语文备课的起点在学生而不在自己,明白了最好的语文教学就是“和学生一起学语文”;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上课再也不迟到,下课再也不拖堂,面对学生的问好,总是真诚地回应;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渐渐懂得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应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道理;正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我开始在教育上取得一些成绩……陶行知在谈到“民主的教师”时,把“跟小孩学习”作为民主的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他还说过:“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我从教23年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为先生这句话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靈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2005年到来了,这几天我正考虑请我的学生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对我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对我来说,这些信件将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作者简介:李镇西,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曾荣获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