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忠兴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特点
今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20年来,通过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纵观20年的发展历程,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特点明显。
发展的速度快。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五个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40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269亿元,年均增长9.8%,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1984年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极大改善。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118万千瓦,是1984年的3.6倍。工业生产稳定发展。199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5313亿元,比1984年增长6倍,平均每年递增14%。
投资的力度大。1984年以来,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带动了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1984年至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累计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0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1%。投资的大量增加,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状况。
生活水平提高。1984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1元,比1984年增加1558元。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10990元,1984年为1026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储蓄增长较快。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6132亿元,比1984年增加6000多亿元。
经过对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2003年内蒙古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16.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68%,工业生产增速达到百分之31.5%,均居全国第一位。2004年上半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继续保持了领先之势。《经济日报》2004年8月12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报道:西部大开发跃出内蒙古“黑马”。
据有关资料表明,2003年在30个民族自治州中,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居首位的是新疆伊犁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7亿元);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新疆昌吉州(1996—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11.3%);工业发展和财政收入居前的是云南红河州(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7.2亿元,是1995年的2.9倍,年均增速高达16.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税56.3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实现财政总收入55.7亿元,也是30个自治州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新疆昌吉州(达到了3837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吉林延边州(城镇化率高达63.7%);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排在30个自治州前列的是延边州。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伊犁、红河、昌吉、延边等自治州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经验,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快的经验与启示
发展思路明确。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确定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加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思路。随着实践的发展,陆续提出了“快”、“大”、“长”的发展思路。“快”的思路,就是提出全区经济可以实现较快的增长,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大”的思路,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把经济总量做大。“长”的思路,就是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力争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推进“三化进程”。即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方面,内蒙古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和家庭生态经济圈、建设草库伦等科学模式;昌吉州重视培植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进军农业领域,资产上亿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已有8家。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内蒙古着重抓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大主导产业。楚雄州、大理州突出园区建设,昌吉州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红河州、昌吉州企业改制力度加大,2002年红河州国企改制面达到97.5%,昌吉州2001年国企改制面达到98%。在城镇化建设方面,重视州府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壮大城市产业。红河州提出建设个开蒙(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群宏伟规模,并计划建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和生物资源开发基地。昌吉州着力构建城市群格局,以乌鲁木齐为中心,承接昌吉市等州内四个城市,形成众星捧月的城市圈,并积极推进产业重组、培育优势企业群,大力发展服务业。
发挥投资作用。内蒙古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规模增长、增速加快,而且投向趋于合理。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增大,体现全区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规模以上投资额的45.9%。用于农牧林水、电力煤气、交通行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投资增长较快,占全年总投资的50.8%。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国有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43.5%,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
加快对外开放。内蒙古“引进来”战略取得新成果。西部大开发以来,引进国内外资金1018.8亿元,年均递增40.1%。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与俄罗斯、蒙古两个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发挥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和对蒙古国的重要口岸二连浩特等18个国家一、二类口岸作用,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延边州边境线长755.2公里,有10处对外开放口岸,年过境能力500万吨,顾客能力100万人次。现拥有国家级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和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从开放成效、开放质量和开放范围来看,延边州排在30个自治州的前列。
重视旅游发展。在旅游业发展中,突出了民族特色。大理州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把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各州还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载体建设,如凉山州的彝族奴隶制社会博物馆,楚雄州的彝族太阳历公园,大理州的天龙八部影视城,恩施州的土司城等,都非常有特色。各州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昌吉州的天山天池,伊犁州的赛里木湖,凉山州的泸沽湖,大理州的苍山洱海,楚雄州的元谋人遗址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近年来,延边州立足长白山自然风光、中朝俄边境风貌、朝鲜族民俗风情三大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滑雪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四大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改革创新。内蒙古自治区认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内蒙古注重观念的转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国企改革的力度。截至2003年,全区181户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已有120户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市场准入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03年,全区取消、下放、简化审批事项450多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教育和督促企业诚信经营。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伊犁、红河、昌吉、延边等自治州的做法和体会,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在分析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困难与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贫困。据我委对民族地区贫困情况的监测与普查表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的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重。至2003年底,少数民族地区未解决温饱的人口1304万,占全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45%;低收入贫困人口2695万人,占全国低收入人口的48%。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县有267个,占45.1%。在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贫困问题是制约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机遇意识,在时机上不放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五个统筹。按照科学发展观,中央确定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是: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个战略布局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
西部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民族地区的开发。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放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下发,表明了中央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把西部大开发不断推向前进。民族地区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统计,东北三省的民族自治县有12个、民族乡226个。少数民族人口一千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0%左右。东北三省民族地区要适应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在开拓上下功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个思想路线,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在发展上存在着差距,同思想解放的程度是有关系的。从客观上讲,民族地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有一定的难度。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边境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旧的思想观念也比较深。这些都影响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进程,影响着发展的进程。
坚持求真务实,强化服务意识,在特色上做文章。近些年来,国家民委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办了实事,做了有特色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如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推出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投入兴边富民行动的各类资金超过150亿元,兴建各类兴边富民项目2万多个,覆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文化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边境地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今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制定颁发了《关于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确定了37个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占边境县总数的27.4%。对重点县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向纵深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规划现场会上,提出的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的阶段目标是: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整体上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温饱问题,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略高于当地发展的水平。民贸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民族贸易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民族贸易政策有三项:一是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技改贷款贴息政策。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指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用品。经国家民委等五部委批准的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有1855家,遍布全国各省区,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推广电脑农业。2001年,我委在云南召开了“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工作现场会”。2003年,在湖北省恩施州召开了“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工作现场会”。电脑农业推广到民族地区115个县、767个乡、5622个行政村;投入资金总额2294万元;举办培训班1万多次,参训人数达109万人次;开发应用软件107个;种植业推广面积485万亩,养殖业达27.2万多头(只);推广应用农户131万多户;新增产值85亿多元。电脑农业的推广,发展了农业,富裕了农民,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与监测。国家民委非常重视对民族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与监测。通过分析与监测,掌握民族地区经济运行的特点,研究民族地区经济运行的规律,分析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这些年来,国家民委参与政策研究和制定的力度不断加大。今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安排部署,经济发展司组织力量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民族自治地方“十一五”规划的若干建议》,力求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