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
<要闻>7月31日,来自中央国家机关61个部委、17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187名援藏干部飞赴拉萨,17个省市的625名援藏干部则于7月上旬全部进藏。这批中央机关和企业援藏干部平均年龄37.5岁,最小的24岁;大学学历102人,研究生56人,其中博士19人。
上半年西藏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
<要闻>上半年西藏生产总值实现81.6 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18.21 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6.95 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46.44 亿元,增长15%。
上半年西藏接待游客50.5万人次
<要闻>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提高及宣传力度的加大,西藏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其中,国内游客47万人次,海外游客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334万元,其中外汇收入93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倍和1.9倍。
西藏登山探险队登顶乔戈里峰
<要闻>7月27日当地时间6时50分(北京时间9时50分),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队长次仁多吉、队员边巴扎西、仁那、洛则和协作队员扎西次仁、普布顿珠、边巴顿珠和2名巴基斯坦协作人员成功登上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28日全部安全返回大本营,再次创造了3人同时登顶13座海拔8000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新记录。
藏医药生产管理渐入规范
<要闻>西藏共有10家藏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7家已经通过或正在接受专家小组检查,3家由于种种原因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西藏藏药生产企业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有4家,生产藏成药360多种,药品年销售额2亿元左右。
“猴年颇瓦法会”30多万信徒参加
<要闻>12年一次的直贡替寺“猴年颇瓦法会”7月25-27日举行,共吸引西藏各地30多万藏族信徒前来朝拜。直贡替寺位于墨竹工卡县境内,有800多年历史,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的祖寺。“猴年颇瓦法会”是该派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在藏历六月七至十五日举行,届时该派所有喇嘛和僧人聚集祖寺,为数以千计信徒行“颇瓦”法,即通过活佛加持,打通天门。
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召开
<要闻>8月17-20日,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在拉萨召开,20多个国家的近160名国际高原医学专家及助手,就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缺氧与基因表达调节、脑功能与慢性缺氧,慢性缺氧对心肺疾病患者的影响、高原病与传统医学、冻伤与高原急救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探讨。
“象雄故城”得到考古证实
<要闻>8月初,四川大学考古系与西藏文物局考古专家在阿里噶尔县门士乡境内找到“琼隆卡尔东”古城遗址,并采集到大量早于佛教时期的文化遗物。专家认为它极可能是西藏古“象雄”时期的故城“琼隆银城”。遗址达8.6万平方米,内有密集的居住遗迹、古碉楼、防卫墙、暗道、祭坛等120多组建筑,是一个居住和防御功能较完备的大型聚落性建筑群。
布达拉宫发现30多处新地垄
<要闻>8月初,布达拉宫维修人员在德阳夏地基中新发现的地垄为10处上下三层结构的地垄,个别地垄中有少量的垃圾。至此,布达拉宫发现地垄已达53个。这些地垄主要设计在地基里,成井状,有关专家认为它是为利用空气的作用防止山上的建筑物下滑。布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布达拉宫是没有图纸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独一无二,所以至今也无法断定究竟有多少个地垄。”
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要闻>5年来,西藏水利厅陆续实施曲水县热堆沟、江孜县日朗沟、日喀则夏鲁河、琼结县翻身沟、芒康、贡觉、江达3县小流域和扎囊县、乃东县雍布拉康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林58463亩,增加基本农田7897亩,修建河堤6.8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7.67平方公里,使年蓄水能力提高到8亿立方米,保土能力1.2亿吨,治理区内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
<要闻>自1959年,国家为发展西藏教育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新建、改扩建农牧区中小学,新建地面教育卫星上行站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目前,西藏74个县(市、区)中,55个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18个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由1951年的95%下降到37%,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不足2%提高到91.8%。
第二批“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抵藏
<要闻>7月18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9所高校的81名学生组成的第二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全部抵达拉萨,在西藏除阿里之外的六地(市)开展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牧、科技、基层检察院以及青少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2003年,138名志愿者得到各服务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阿嘎土“改性”用于布达拉宫维修
<要闻>阿嘎土是西藏传统建筑特有的施工材料,用水、土、石夯打而成,使屋面美观、光洁又结实,但抗水性差,以往阿嘎土靠人力打碎,粗细参差不齐。布宫维修科研单位认真分析其成份,通过添加改性外加剂,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能,提高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改性”后的阿嘎土用机器打碎,粗细可自由选择,6月在拉萨通过专家组评估论证后,已正式运用到三大文物维修工程施工中。
安大略省希望与西藏加强友好合作
<要闻>加拿大安大略省和多伦多市的多名议员7月22日对来访的西藏自治区政府代表团表示,安大略省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省,省府多伦多市作为国内最大城市,完全可以与西藏在经济发展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西藏代表团7月15日抵达温哥华,开始对加拿大进行为期13天的访问。
青藏铁路铺轨至错那湖畔
<要闻>7月20日下午,青藏铁路铺轨机把长长的臂膀伸入西藏境内第一个旅游景点——“圣湖”错那湖畔。为了“圣湖”的美丽和神圣,各施工单位制定了严厉的不准排污、洗衣等环保纪律,还在沿湖20多公里路段上用沙袋把施工现场隔离。青藏铁路自6月22日从西藏安多向拉萨铺轨以来,已铺轨30多公里。
西藏国际马拉松赛
<要闻>经数月紧张筹备,9月12日,2004 年西藏国际半程马拉松挑战赛正式鸣枪,路线为:布达拉宫广场-罗布林卡-大昭寺-色拉寺-赛马场,全程21.0975公里。同时还安排了10公里、5公里迷你马拉松比赛项目和群众5公里健步走活动,分设男子、女子组奖项,最高奖金1万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半程赛事者均获成绩证书,参赛者并获纪念衫、号码布等纪念品。
藏纸从传统走向现代
<要闻>藏纸制作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原料“日加”是一种叫狼毒草的毒野草,它不怕虫蛀鼠咬,易于保存。过去主要用于制作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和日常书写。但现代工业纸张及电脑的涌入,让其书写功能不断弱化,藏纸制造业日趋萎缩。拉萨城关区残疾福利民族手工业综合厂厂长强巴尊珠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新型的制作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研制开发出皮纸、彩纸、印花纸、草纸等数十种藏纸,并根据各种纸品性能制出皮纸绘画工艺品、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近20个新品种。
打造大西南生态旅游圈
<要闻>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成立20年,各地把生态环保与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如今,以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为主的大西南生态旅游圈正逐步形成。2003年,共完成退耕还林近2000万亩,封山育林250多万亩,初步建立长江、珠江上游天然屏障。各地还加大了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四川建83个,广西新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仅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28亿元。
第一个休闲观赏生态园林
<要闻>为进一步美化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周边环境,拉萨市决定将位于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建成西藏第一个休闲观赏生态园林。目前,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宗角禄康公园总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9万平方米,是拉萨市民晨练、散步、过“林卡”的理想场所。
首座自然博物馆建成
<要闻>7月底,由福建省援助的林芝自然博物馆在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比日山建成。该馆占地1200平方米,共收集各种野生动植物标本500多种,并提供其生存的模拟生境。
布宫周围绿化完成
<要闻>为改善布达拉宫周围环境,拉萨市投资200多万元对布达拉宫周围2.58万平方米的空地进行重新绿化。目前,工程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布达拉宫周围绿化工程基本完成。
青藏铁路西藏段电力工程开工
<要闻>7月18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青藏项目部开始在青藏铁路西藏境内那曲至羊八井安装电线杆,标志着预留电气化铁路条件的青藏铁路站后工程在西藏境内进入实施阶段。
西藏国际攀岩邀请赛在拉萨举行
<要闻>7月24日,2004年中国西藏国际攀岩邀请赛在拉萨西藏登山学校拉开序幕。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6名攀岩运动员参赛。比赛历时两天,分别进行男、女速度攀岩和难度攀岩。
西藏实现乡乡通电话
<要闻>7月25日,西藏乃东县结巴乡正式开通“西藏乡乡通”无线市话,标志着西藏683个乡镇实现乡乡通电话。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500米,地广人稀。为解决广大农牧区通信难的问题,几十年来,自治区政府采取铺设电缆、光缆,架设卫星天线等多种措施,大部分地区基本状况得到改观。2003年开始,中国电信投资2.7亿元人民币,陆续为那些无法铺设电缆、光缆的偏远地区开通无线市话网络电话。短短一年间,农牧区用户已达17800户。目前,在西藏最偏远的乡也可以与世界各地通话联系。
国家为西藏72个县配备巡回医疗车
<要闻>8月2日上午,中央为西藏配备巡回医疗车的交接仪式在布达拉宫举行。总价值1656万元的72辆巡回医疗车被西藏72个县的卫生工作者接回了家,并即将投入运行。藏汉族司机开着新医疗车路过布达拉宫广场前往目的地。这些巡回医疗车的配备,将改善西藏农牧民群众的医疗条件。
甘丹寺举行传统展佛节
<要闻>7月31日,大批信教群众和游客参加拉萨甘丹寺举行的一年一度的传统展佛节。甘丹寺位于拉萨市东面约50公里的达孜县境内海拔4600多米的昂布日山坳,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主持创建。甘丹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并称拉萨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该寺每年的展佛节是西藏最隆重的佛事活动之一。
藏北羌塘珍稀“金色野牦牛”
<要闻>“金色野牦牛”又称“金丝野牦牛”,是西藏野生动物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野外考察中意外发现的。它们身披金黄色长毛,如金丝般透亮,分布在阿里地区日土县东部不到1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种群稀少,极为珍贵。初步生态学研究认为它们不属于简单的毛色变异,也不同于黑褐色或棕褐色野牦牛,而应当是一个单独的群体。至于其它则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青藏公路等级不断提高
<要闻>继1954年解放军修通简易公路、1985年全线实现黑色化路面、1999年消除冻土和水毁病灾隐患后,2002年开始进行大型整治、改建,今年长1155公里的拉萨至格尔木段也达到了国家二级油路的通车水平。 长期以来,青藏公路承担着9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运输和85%以上的客运任务,近两年还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材料运输的重要通道。
九运会田径赛事8人打破区纪录
<要闻>8月5日进入九运会田径赛事最为集中的阶段,运动健儿频创佳绩,在决出的11个单项中共有7项8人打破西藏纪录。林芝代表队的黄升丽和队友李炜琦双双打破女子跳远5.28米的西藏纪录,跳出5.63、5.30米的成绩;女子4×100米接力、女子200米、男子铅球等项目也多人破记录。
拉贡公路工程将提前完工
<要闻>2005年7月,拉贡公路新改建工程将提前完工并实现全线通车,将比原定计划2006年6月完工提前整整11个月。总投资6.33亿元的拉贡公路新改建工程建成后,由拉萨至贡嘎机场的96.1 公里将缩短为50.1公里。
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要闻>8月5日上午,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藏自治区政协礼堂举行科技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新疆5名志愿者入围“珠峰环保大行动”
<要闻>“2004地球第三级珠峰环保大行动”是由西藏体育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环保活动。期间,参与各方将组织环保志愿者清洁队对存留在珠峰海拔6500米以上的垃圾进行清理,预计可将8吨以上的垃圾运到山下。新疆5名志愿者将通过严格测试、层层筛选,在北京集中培训后参与选拔,胜出者将与近百名环保人员一道挺进珠峰。
全国藏医药教材数字化开发项目启动
<要闻>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医研究所和四川省藏文学校联合研究开发的藏医药数字化教材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把藏医人体解剖图通过现代计算机手法进行研究开发的一套数字化教学软件,充分体现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对今后我国藏医教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要闻>该项目的研究开发预计2006年2月之前完成。参加项目的研究开发的是由四川省藏文学校具有深厚藏医理论底蕴,又有丰富的藏医教学经验和现代计算机操作熟练的老师担任。他们将以《四部医典》为主,以最新出版的五省藏区藏医教材为辅,尽量作到人与人体实有结构相吻合,即突出藏医传统的特色,又体现现代科学手法的一套教材。(根秋多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