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君
凤梧:失学女童在一位老共产党员资助下复学
周标亮1981年出生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巴雄屯一个壮族农民家庭。她生得漂亮可爱,父母就给她起了“标亮”(壮语:漂亮)的名字。巴雄村是一个石山村,山多地少,恶劣的环境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贫困。虽然贫困,周标亮的父母省吃俭用,仍将小标亮送去了仕仁小学。
然而,在她读四年级时,祸从天降。1992年底的一天,村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大火烧毁了一排房子,周标亮家也在其中。家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小标亮自然也就失学了。
从此,复学就成了小标亮每天必作的梦。她没有哪一天不眼巴巴地望望父母,真想听到父母说出一句:“今天你可以去读书了。”面对她的目光,父母总是默默地把头扭过一边。有时,抑制不住内心对上学的渴望,小标亮就跑到学校,站在教室外听听老师上课。“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呵!”这了这个梦,她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
三个月后,班主任黎老师来到了小标亮家,兴奋地对她说:“标亮,你明天可以去上学了!”几番期望又几番失望的小标亮对这突然到来的喜讯不敢相信,她说:“我家现在没有钱,等有钱了我再去好么?”“咳,这孩子,”黎老师说,“钱你不用操心,有人资助你了!”
是的,有一位老人在关心着革命老区的孩子。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位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工程捐上5000元,说这笔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捐的,并说老人希望将这笔钱捐助他曾经战斗过的百色老区的失学儿童。不久,这笔钱被送到广西百色地区,资助平果县希望小学(原仕仁小学)的25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老共产党员不是别人,正是小平同志。
平果——田东: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和憧憬
邓爷爷和希望工程给了周标亮温暖和希望,也使周标亮深深懂得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她学习十分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很快把耽误的课程补回来了。
1994年8月,周标亮考上了平果二中。她走上了更为艰苦的求学之路,因为离开了家,生活开支增大了,而家境贫困依旧。为节省开支,她常常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菜,而是从家里带来米、油、黄豆,每到吃饭时,用饭盒装上米,撒上黄豆和油盐混煮,就这样打发一餐。生活上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她学习的刻苦,初中三年,她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生”。
1997年2月,周标亮初中毕业前夕,从北京传来噩耗,邓爷爷逝世了!标亮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伤心地哭了。敬爱的邓爷爷离开我们了!我们还期盼着以优异的成绩向邓爷爷汇报呢!在学校召开的悼念会上,周标亮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邓爷爷的关怀,报效祖国。这年8月,她考上了田东民族师范。
中师三年,周标亮学习之勤奋一如既往,共获得“校级十佳品德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等14项荣誉。但她并不只是一个“书呆子”,她还积极地参加班级、学校的活动,先后担任了副班长、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女生部部长等职务。田东师范的女生都知道的“悄悄话信箱”就是周标亮创办的。在参与校学生会的事务时,周标亮发现一些同学心里有这样那样的苦恼,可又不知道向谁诉说,于是她便产生了办一个“悄悄话信箱”的念头,主动为女生排忧解难。曾有一位女生给她来信:“当年的老师和同学都追求我,我想拒绝,又怕失去多年来对我恩重如山的老师和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我矛盾、失眠、作噩梦,无心上课。救救我,标亮!”周标亮对恋爱没有“经验”,她就去请教老师,还去图书馆找来有关书籍,为这位女生找出了解脱的答案。中师三年,她成了女生们的“大姐”和诤友。
2000年6月,周标亮即将师范毕业。何去何从,一时成了同学们的话题。这段时间,周标亮似乎比往日沉默了,这是因为她心里有太多的思考。她何尝不想继续读大学,这是她心里最大的愿望;她何尝不想进城打工,因为她16岁的弟弟为了供她读书,辍学到广东打工去了,她很想让弟弟复学;她何尝不想找份收入好的工作,以回报含辛茹苦的父母。凭她的“名气”,要做到这些并不难。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回家乡,她决定回家乡的希望小学去当一名教师。“家乡的贫困是因为教育的落后,我要回到家乡,点燃大山的希望之火。”
北京----悉尼:“希望之星”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2000年6月初,下课的时候,周校长找到她,说:“标亮,你要出国了!”周标亮还以为周校长跟她开玩笑呢。“是真的!”周校长掏出了一封邀请函,这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来的。函中说,周标亮已被选为“希望之星”,将代表230万希望工程受助学生和全国青少年参加悉尼奥运会青年营活动。
周标亮高兴得跳起来,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的喜悦!能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与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欢聚一堂,能去奥运会现场看看祖国健儿顽强拼搏的风采并为他们加油,该是多么美妙的事!特别是她是赴悉尼的两名“希望之星”之一,是从1000多名“希望之星”候选人中选出来的,她感到特别的幸运!
6月12日,周标亮来到北京,参加“中国希望之星迈向奥运青年营”启动仪式。
9月12,两颗“希望之星”飞赴悉尼。
9月15日,奥运会开幕。周标亮在她的日记里记下了这一天的经历:入场仪式开始了,几个国家过去,还不见中国队,我有些急了,坐在我旁边、来自新加坡的梅雪莹告诉我,运动队是按英文字母排列入场的,中国队的第一个字母是“C”,还得等一会。正在愣神,梅雪莹拉了我一下,说:“来了,来了!”我们立即站起来,可能是我太激动了,站起来后,我竟然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只是目不转睛地盯住国旗和运动员,连欢呼和呐喊也忘记了。当我意识到该助威的时候,中国队已经过去了。我后悔得直想哭。哦,中国,我都没来得及喊你一声呢,你就走远了。“祖国母亲”绝不是抽象的名词。当你身在异国,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祖国真的是母亲。
在悉尼的日子里,两颗中国“希望之星”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晚会,主持人要每个参加者表演一个节目,周标亮没准备节目,便即兴表演了一段壮族舞蹈,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晚会后,不少异国朋友纷纷围上来跟她合影,说她的壮族服装“非常非常地漂亮”,壮族舞也跳得“非常非常地棒”。青年营期间,每个人都要选一门课学习,周标亮选了画画。才几天时间,自然不会有多大进步。但她感受到了另一种收获,就是国外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老师会将每个人的作品都挂出来让人评点,而在国内,却只挂出成绩好的作“展览”。她想,以后上了讲台,也要尝试一下。
置身奥运会现场,自然要看比赛。一次她被安排观看一场羽毛球比赛,是中国队对印尼队,观众席上华人观众很少,听到的尽是印尼人的助威声。标亮急了,扯开嗓子大喊起来:“中国,加油!”这下看台上马上响起一片“中国,加油!”场上的中国队员还向她致敬呢!她喊得更起劲了,当起了啦啦队长。当中国队赢了之后,她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开心!
凤梧:希望之星要点燃大山的希望之火
从悉尼回国后,周标亮正式告别校园,回到平果县报到。然而现实并未如她所愿,尽管她表示愿意回到凤梧乡希望小学任教,但有关部门并未安排她。等了三个月后,周标亮不愿这样闲等下去,她想,县里不安排我,我自己去联系吧。她去了凤梧乡希望小学,学校接纳了她,让她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每月工资150元(实领105元)。
凤梧乡是平果县较为偏僻落后的乡,距县城有30多公里;而希望小学又是全乡较偏僻的学校之一,距镇上有10多公里路。它的前身是仕仁小学,1992年由希望工程牵头投资改建而成,校名由薄一波同志题写。它是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
学校的老师们对周标亮的“归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20多名教师中,有近一半是她以前的老师。当年的班主任黎老师已不在学校,调到乡教育组去了,他特地找到周标亮,对她说:“既然作出了这个选择,就安心地教下去,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学校没有住宿,周标亮便回几公里外的家住。她每天早早地起床,就往学校赶。她教一年级语文课,她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穿插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学习,她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她针对山区学生语言能力差的状况,加大拼音教学力度,如今她的学生一个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同时还教学生音乐,在周标亮的精心“调教”下,班上已有好几位同学会读谱了!
“你去过北京、上海、香港、悉尼,现在又回到落后的家乡,没有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落?”不时有人这样问她。“差异感肯定是有的,但看你怎么看待,家乡是落后,但它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没有理由嫌弃她。”她回答得很坦然。村里的姐妹们劝她扔掉这份贫寒的工作,与她们一起到广东打工去,她拒绝了。她认为山区的孩子们需要她,她不能离开他们。
如今,周标亮已成为希望小学的正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