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 文
周金亮,马来西亚华裔音乐人,一手发掘品冠、阿牛、梁静茹、戴佩妮等知名歌手。目前正在着手制作一张维吾尔族民歌全新概念的专辑。
记者:您是从何时开始做流行音乐的?
周:我做这一行,也就是音乐工业,大约20年了。在马来西亚做流行音乐也是很辛苦,大约二分之一的马来西亚流行音乐市场被港台拿去了,但我们总觉得我们应该唱自己的东西,应该留下一点我们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所以我在1984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歌。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从事流行音乐的?
周:我从八岁开始唱王洛宾的《阿拉木汗》、《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是我上二年级时。1985年,我和几个朋友玩票性质地出了一张专辑。1987年,一些有想法的马来西亚青年提出“唱属于我们自己的歌”这样一个理念。那时的环境是所有的人都听唱港台流行歌,我们这些华人两代前的祖辈来到马拉西亚扎根,那时叫下南洋,他们中流传下来的歌很少,文化积淀很薄,我们那里又不像新疆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的地方,我们那里可挖掘利用的资源很少,所以只有自己写。
记者:还记得最初的经历吗?
周:那时在一起搞流行音乐的朋友大多玩票,各自都有职业,也多是没有正规学过音乐,一把吉他四个和弦就敢唱,但可唱的歌太少。出乎我们想象的是一当我们提出这个口号(就是唱我们本土的歌),响应的人很多,我们到很多地方搞演唱会,很简陋但很受欢迎,场场爆满。这使得我们那时的一批年轻人觉得搞自己本土的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987年,因为此前我有曾出唱片的经验,便被这帮朋友邀请,我们正式在马来西亚搞了第一次全是本地歌手创作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名叫“我们的歌”,盛况空前。参演的歌手每人交了两首歌,之后又每人凑了些钱出了一张唱片,叫做《流行与不流行之间》,那正是我们当时的心态,如果做主流,我们比不过港台;如果不做主流,我们又没有市场,这很矛盾,可为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只好做了那么怪的一张唱片。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在全马来西亚巡回演出,期间我们又做了一张专辑叫做《跟我们一起走》。在第三年的时候,我们结识了一帮新加坡的朋友,他们和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和志向,于是有了第三张专辑《就在今夜拥抱明天》。
记者:那段经历的结果如何?
周:经过三年的努力,大家也看到了一些残酷的事实,热情的年轻人支持是一回事,买不买卡带又是一回事,那些有工作的能放下自己的工作多久?很多现实的问题逼大家思考,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我是坚持下来的那批人中的一个。这时唱片公司介入进来了,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市场的存在,那是1990年前后的事,从那时我正式转入幕后从事制作人工作。这种隋况下,大家很努力的创作,但还是比不过港台,一是本身素质有限,其次,港台来势太猛,我们无法对抗,港片一播放就是连续好多晚,《上海滩》、《万水干山总是情》、《千王之王》等等,他们的影响太大,卡拉OK唱的全是这些歌。而且,那些歌手都是我们的偶像,齐秦、刘文正、罗大佑等等,我们怎么招架,于是我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名叫另类的音乐制作公司,主流我们比不过人家嘛!我们那时发现环境对我们不利,海内外媒体的宣传方向对我们不利,于是我们决定改造环境,我们就在大中学生中组织了一个“海螺新韵奖”的新秀创作活动,于是就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歌手,第一届的品冠,第二届的阿牛、梁静茹、戴佩妮。那时我们还培养了一批音乐制作的技术人员。感觉准备充分之后,我们就推出了阿牛,他第一张唱片就卖出十万张,二千年里马来西亚卖出这个数字的歌星只有两个。这证明了我们的音乐可以被接受,之后,我们开始把歌输出到港台,比如《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薇》、《情非得以》。
记者:这次到新疆以后,对我们本土的音乐有什么印象?
周:这是我第二次到新疆,我发现新疆本土没有一位代表这一地域音乐特色的流行歌手。蒙古族有腾格尔,藏族有韩红、容中尔甲,新疆有谁在全国出名的?马来西亚只有六百万人口,就有那么多人在做流行音乐,新疆这里有那么多能唱歌的青年人,为什么大家不去做呢?于是我就提出一个方案,让在新疆的朋友帮我物色歌手,我回马来西亚后得到滚石唱片的支持,准备在新疆发掘、包装属于本土流行音乐的新声音,结果因为SARS耽误下来。这次来认识了几个很会唱歌也很爱唱歌的维吾尔族歌手,他们告诉我维吾尔族人会走路的时候就会跳舞,会说话的时候就会唱歌,这讲得太好,让我记得很深刻。我也有听到一些改编后的新疆音乐,但就不够地道,维吾尔族音乐有它独特的东西,这正是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这次我争取做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记者:您觉得新疆的流行音乐和内地和海外有多大差距?
周:我去过上海、成都和乌鲁木齐,大陆的整个大环境差不多,这里从事流行音乐创作的人的机会少一些,内地搞流行音乐的可以做广告歌,做影视配乐,生存和锻炼的方式、机会多。再就是这边掌握的咨询和了解的讯息少。王杰、齐秦、赵传他们在内地还是很受欢迎,其实他们在港台已经处于顶点和饱和状态,现在是新一代的比如周杰伦、王力宏等等这些小歌王们的天下,这就说明这边的流行音乐咨询迟了些,当然,现在也接轨了,差距会消失。再就是包装上比较弱,F4不会唱歌都很火,内地这方面是经验不足,再就是创作的东西赶不上外边的发展,流行的元素、味道就赶不上外边。
记者:新疆的音乐如此有特色,我们该如何扬长避短?
周: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新疆的歌曲我一直在听,我觉得它有个特色就是情歌非常特别,叙述性强,感情直接,处理方式和技巧不造作,一听就能触到你,不需要修饰,这在海外不多见。我听到过一首歌,不知道歌的名字,旋律很美,讲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个富家女,女方的家长不同意,买通官方,拆散了他们,逼小伙子远走他乡。小伙子走的时候告诉他的心上人,我要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也许将死在路上如果我死了,不要把我埋在大路边,那里没有人经过,我会寂寞;如果我死了,不要把我埋在沙漠里,因为那里很少有人走过,我会寂寞。很直接,很好听,这在海外没有,海外的情歌都是用文字堆砌情绪,营造情绪,虚无缥缈玩游戏,就像李宗盛评价王菲的歌,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次我就想把维吾尔族情歌的这个方面忠实地展示出来。这对歌词的转译水准要求很高。新疆的民歌也许会成为国际舞台上一种不同的声音。
记者:作为一名资深制作人,面对众多保有明星梦的少年,你有什么建议呢?
周:首先要努力,但方法也很重要,不然机会就会错过;其次,一个人的歌唱天赋是难得的,但文化内涵尤其要注重。还有就是资讯很重要,不可以闭门造车,多交朋友,常听听别人的建设;最后,唱片业是娱乐业的一部分,心态要对,有时要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真要依靠运气。
记者:请谈谈对新疆的印象。
周:我从小就唱新疆的歌曲,我会唱的中文歌曲里面十之六七是新疆歌曲,但却从不知道这些歌传来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对新疆毫无概念,离得太远了嘛!后来学古典音乐,学音乐的历史,才了解到各种音乐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开始对新疆有点概念。我已经来乌鲁木齐两次了,别的地方还没去,但已经感到新疆很大,人口比马来西亚多,高楼大厦也比那边多。马来西亚是回教国家,回教徒很多,建筑和生活习惯差不多,所以我能适应这边的生活。气候这里要好得多,马来西亚四季都是夏天,太热。新疆是祖国的一部分,我的爷爷当年是为生计所迫下的南洋,他一直告诉我们要回国看看,结果到死也没回成,我的父亲也讲要回来,一辈子也没实现,二十年前带着遗憾去世了,我这一代才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能回来看看。开放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