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庆
中国西部邻国哈萨克斯坦曾经是前苏联的一部分,独立至今只有十多年。与独立前相比,该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民族方面。这里简要介绍若干方面,以便使读者对今日哈萨克斯坦的民族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经常接触到各民族人士。在政府机构中多为哈萨克人,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有许多俄罗斯人,在阿拉木图的个体商户中有车臣人,在自由市场卖泡菜的是朝鲜人,卖小吃的是乌兹别克人或者维吾尔人。哈萨克斯坦是典型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凡到过哈萨克斯坦的人,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的确,哈萨克斯坦民族,有近130个,比中国民族数量要多一倍,尽管该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2%。该国民族数量虽多,但每个民族的人数并不算多,因为哈萨克斯坦全国人口还不到1500万人,比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要少300多万人,比北京的人口略多一些。
哈萨克斯坦人口较多的民族有: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德意志族、乌兹别克族、鞑靼族、维吾尔族等,其他人口稍多的民族还有白俄罗斯族、朝鲜族、阿塞拜疆族、波兰族、土耳其族、车臣族、巴什基尔族、希腊族、东干族、摩尔达维亚族、塔吉克族、库尔德族、亚美尼亚族、印古什族、汉族、楚瓦什族、犹太族、吉尔吉斯族等。上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6个民族是(据1999年哈人口普查资料):哈萨克族798.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4%;俄罗斯族447.96万人 ,占30%;乌克兰族54.71万人,占3.7%;乌兹别克族37.07万人,占2.5%;鞑靼族24.9万人,占1.7%;德意志族35.34万人,占2.4%。上述6个民族的人口总合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3.7%。与独立前1989年相比,哈萨克族人口数量明显增加,1989年哈族只占全国人口的39.7%;俄罗斯族明显减少,当时俄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8%。其他几个民族人口数量也有增有减,其中德意志族(或称日尔曼族)减少最多,当时该民族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8%。哈萨克斯坦民族分布呈现大聚居小杂居的状况。哈萨克族集中在该国南部和西部,俄罗斯族较多生活在北部、中部和东部,乌克兰族和德意志族多生活在北部和东部,乌兹别克族在南部。
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其他民族包括人数较多的俄罗斯族都可看作是少数民族。但与其他民族相比,俄罗斯族是少数民族中地位特殊的一个。
多民族形成的过程
哈萨克斯坦多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除哈萨克族外,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也可以视为原住民,但多数民族是近一二百年从欧亚两大洲迁到哈萨克斯坦的,其中包括目前在哈人数占第二位的俄罗斯族。
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俄罗斯族总体上讲并非是哈萨克草原的原住民,而是在沙俄和苏联时期由欧洲地区和西伯利亚逐渐迁徙至此的。从18世纪算起的二百多年间,哈萨克斯坦共经历了若干次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其中至少有4次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意志等民族向哈萨克斯坦地区移民,但最后也是最近一次表现为俄罗斯人和其他一些民族人士离开哈萨克斯坦,迁往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在移民过程中,俄罗斯人多次充当主角。正是由于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到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达到622.6万人,而当时作为哈萨克斯坦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人口也只有653.5万人。
在上述大规模移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德意志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鞑靼族、波兰族、朝鲜族,以及来自中国的维吾尔族、东干族等,也都从欧亚两大洲来到哈萨克斯坦,成为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应该说,这些民族并非都是自愿从原居住地迁到哈萨克草原的。例如,德意志族、朝鲜族、车臣族、克里米亚鞑靼族,甚至东干族等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外力作用下跋涉千里被迫迁到现居住地的。多年来,各民族在哈萨克斯坦大地上生息繁衍。1989年德意志族已有95.75万人,成为人数仅次于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的第三大民族。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时的苏联国内形势较为稳定,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哈萨克斯坦由于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苏联政府在这里大规模垦荒建厂,吸引大批外乡人前来开发,各地的各族移民为哈萨克斯坦的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族虽多,但各民族尚能和睦相处,没有发生重大的民族冲突事件。但这并不是前像苏联领导人所说的“民族问题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执政后,1986年在哈萨克斯坦就发生过震惊世界的“阿拉木图事件”和1989年4月在新乌津发生的原住民与外来移民之间的激烈冲突。
基本和谐的民族关系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民族关系出现变化。这首先表现为哈萨克族在国内地位的提升和俄罗斯族地位的下降。独立初期,国际社会有人预言,哈萨克斯坦将发生严重的民族冲突,国家有可能分裂。但十几年过去了,哈萨克斯坦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族冲突,民族关系总体上讲基本上保持了和谐。2002年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对民族关系现状作出如下评价:“今日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形势总的来看是稳定的。各民族集团对自己生活地区的族际关系的评价是积极和友好的”。不过,说哈萨克斯坦民族关系中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符合实际,毕竟国家独立后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国家强化哈萨克族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存在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和心态调整问题。
哈独立后,民族矛盾主要表现在哈萨克族与俄罗斯族之间,这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首先表现在语言问题上。苏联时期,俄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公务、教学、对外交往,甚至日常生活都使用俄语。独立前,哈萨克斯坦当局将哈语定为国语,独立后在全国逐渐推广,同时规定,不懂国语者不能成为官员和大单位的负责人。受这种规定影响的首先是讲俄语的居民,当然主要是占全国人口总数30%的俄罗斯族。另外,还有国籍问题。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外国公民”,即脱离了俄罗斯而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的公民,心理上难于接受这个现实。于是,一部分人迁回俄罗斯,形成移民潮,留下的人则要求哈萨克斯坦当局实行双重国籍。在这两个问题上,哈萨克族与俄罗斯族形成了对立,甚至有使社会按民族特征分裂的危险。好在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充满智慧,妥善地解决了这两个棘手的问题,将横亘在哈俄两大民族之间的鸿沟填平,使社会又恢复了平静,民族关系再度走向和谐。
国家形势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致使民族利益发生变化。国家独立时,70%的俄罗斯人生活在城市,30%生活在农村;哈萨克人则相反。独立前,600多万哈萨克人中有200多万人为牧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在就业上形成自己的优势范围。例如,俄罗斯族等俄语居民主要从事工业、信息服务、建筑、住房公用事业、物资技术供应等工作。哈萨克族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服务业。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生活的乌兹别克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居民主要从事蔬菜、果园种植和养殖业。职业和居住地点决定了独立前俄罗斯族居民的生活条件,总体上要好于哈萨克族居民。
独立后,各民族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俄罗斯族居民仍然在经济部门占据重要位置,但在科学文化、国家管理、内务和司法等机构中工作的人数却较少,与其人口数量不成比例。哈萨克族居民在政府中任职明显多于少数民族居民。在商业和金融部门工作的也以哈萨克族居民为主。这种对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职业变化,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
无处不在的俄罗斯
凡到过哈萨克斯坦的人都会感到哈俄两大民族之间进而想到哈俄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哈萨克斯坦,您随处可闻俄语,看到的建筑是俄式,打开电视机收到节目是俄罗斯台,更不用说到处可见的俄罗斯人。可以说,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社会无处不在,俄罗斯文化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深远。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族在哈萨克斯坦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哈萨克族的文化由于在苏联时期的长期弱化,迄今还看不出它在国家生活中的强势地位。这几年国家注意发展哈萨克民族文化,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推广哈语,情况有所改变。但改变俄罗斯文化的强势地位,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首先,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俄语至今是哈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尽管哈政府将哈语定为国语,但在许多方面实施困难。哈目前大众媒体仍广泛使用俄语。长期与俄罗斯人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加上苏联政府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使哈萨克族了解俄罗斯甚至超过了解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化 ”程度,在中亚各国中最高。阿拉木图的浓厚的俄罗斯文化氛围与俄罗斯一些城市相差无几。通过俄罗斯文化在哈的表现,就不难理解哈俄两国为什么在政治上存在特殊的关系,为什么哈萨克斯坦将俄罗斯作为最优先的合作伙伴。
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哈萨克斯坦为本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似感到骄傲。的确,该国独立时已经基本上消灭了文盲,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从接受普通教育情况来看,哈萨克斯坦各民族的情况差不多。不过,最近几年该国也出现了儿童辍学的问题,国家正在解决。
独立前,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就很发达。独立后,由于允许建立私立学校,高等教育发展很快。1991年哈萨克斯坦有55所高等学校,皆为公立,2001年,高等学校已经达到170所,其中公立学校数量变化不大,有112所为私立学校。
从高校学生民族构成来看,1990年哈族学生占54%,其他民族占46%。哈独立后,哈族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1998-1999学年,哈族大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67%,远远高于哈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期,俄罗斯族大学生占24%,低于俄罗斯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此外,乌克兰大学生占2%,德意志族、鞑靼族和朝鲜族大学生各占1%,维吾尔族大学生有2112人。
哈萨克斯坦在普通中小学中用多种语言教学,进何种语言教学的学校由学生自定。1998-1999学年,该国有153.01万学生在哈语学校学习,146.24万学生在俄语学校学习,7.72万人在乌兹别克语学校学习,2.23万人在维吾尔语学校学习,0.25万人在塔吉克语学校学习,0.05万人在德语学校学习,0.01万人在鞑靼语学校学习。从教学语言之多可以看出,该国语言政策仍维持苏联的传统,只是将哈语与俄语的位置做了掉换。
人口减少的背后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十年间减少了约200万人,这与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是哈萨克斯坦人口生育的少了吗?有这个因素。1991年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出生率为2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1999年降至14.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4‰。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哈萨克斯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只是下降而非负增长,这个因素并不可能导致人口的急剧减少。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原因?是向国外移民。这从一些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前面已经提到,1989年俄罗斯族为622.8万人,1999年降至447.96万人,即减少了约175万人。德意志人1989年为95.6万人,1999年降至35.34万人,减少了60万人。乌克兰人、鞑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几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至少减少了200多万人。而哈萨克族人口却由1989年的653.5万人增至798.5万人,即增加了145万人。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等的减少也是向国外大量移民的结果。
一些民族人口的迁出有复杂的原因,其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但哈独立后奉行的强化主体民族地位的做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境外哈萨克族居民返回哈萨克斯坦也不少,据报道,1991~1997年返回哈萨克斯坦的共约14万人。
哈萨克斯坦认为,人口的急剧减少是个大问题,甚至提高到影响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国家鼓励生育。这两年随着外迁人口逐渐减少,人口下降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该国预测,到2004年年中全国人口可能达到1500万人,这就是说,人口与前两年相比开始增长。
法律与媒体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任何多民族国家都会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国家民族政策的第一目标,哈萨克斯坦也不例外。该国把能否妥善解决民族问题作为能否巩固国家独立的一部分来对待,同时也把能否保持民族和谐视为确保政治稳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不止一次地说过,政治稳定和族际和谐是国家法制的主要条件和始发点,为了哈萨克斯坦的繁荣和每个人的幸福和自由,要关心民族的团结。他说哈领导人将坚定地和始终不渝地执行民族和谐的政策,坚决地执行法制原则,不允许挑起民族仇视,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使民族仇视的事件发生。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一次讲话中说:“将民族政策概括一下,我想强调的是,哈民族政策今天和以后将建立在明确和公正的原则之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妥协、把社会稳定作为公正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法律至上、巩固国家独立和积极的一体化政策”。
在法律方面,该国以宪法的形式保证民族团结的目标实现。宪法第五条第3款规定,不许建立旨在挑起社会、种族、民族、宗教仇视的社会组织 ,并禁止其活动。宪法第一条第2款明确规定,保持社会和睦和政治稳定是该国建国的基本原则。
哈独立后曾发生过建立什么样国体的争论。一些俄罗斯族主张建立联邦制,主张在哈实行民族自决。哈政府坚决批驳了所谓“民族自决”理论,认为这很容易导致民族分立,破坏国家统一。1992年10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联合国第47届大会上说:“今天常常遇到将少数民族的权利与民族自决权直到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混为一谈的情况。如果坚持这一立场,世界上就会出现几千个经济薄弱的小国。这将使原则拜物教受到鼓舞,甚至达到荒唐绝伦的地步。”他认为,国际社会应当公正地看待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应当明确这些权利的标准,“否则将会在民族自决权的掩盖之下任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完整都会受到怀疑,致使分裂和分立主义将永无止境”。1996年2月,哈萨克斯坦外长托卡耶夫指出:“假如每个宗教、民族或语言集团都想要建立国家,那么分裂和解体将永无止境。在领土完整还是民族自决权孰先孰后的争论中,应该首先考虑前者……分立无论以老借口表现出来,是实现民族自决也好,防止歧视或恢复历史上的边界也好,都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冲突、经济混乱、战争和大量的牺牲。不应给分立主义以生存的余地,也不应为它辩解”。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哈萨克斯坦在修改宪法时,删除了“自决”的提法,反对将“民族自决理论”运用于本国。哈领导人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意识到,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明确规定实行单一制国体。
但哈萨克斯坦却允许各民族建立文化中心,以保护和实现每个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要求和愿望。目前哈全国已经建立一百多个民族文化中心。
哈萨克斯坦还十分注意发挥媒体对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国家对媒体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提出如下要求:使人们熟悉宪法、尊重宪法;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公正地报道民族冲突事件及原因;保护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国家要求大众传媒明确宣传国家的统一和领土不可分割是国家稳定、民族关系和谐、公民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的最重要的条件和保证,增强各族人民对哈萨克斯坦作为自己祖国的认同。该国还将1997年定为民族团结年,以增强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 公民 国家认同
“民族平等”这个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在前苏联时期,这个词在各种文件和媒体中也屡见不鲜。但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论述民族政策的文件中,经常见到的却是“公民平等”或“人的平等”。哈萨克斯坦宪法规定,“人、人的生命、人的权利和自由”为最高价值,强调不管一个人属于哪个民族都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得因为“民族、宗教”等原因而受到歧视。在宪法中没有再写进“民族平等”的字样,却有“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和是否说出自己的民族属性”的规定。2000年哈萨克斯坦总统说,在公民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哈萨克斯坦国家建设的基础。哈萨克斯坦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受西方国家通行的强化“公民”观念,弱化“民族”观念的理论和政策的影响。该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变化与国家政治体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变化是摆脱前苏联民族理论束缚的一个具体表现。
此外,哈萨克斯坦领导人还认为,巩固独立除了要加强经济、国防实力外,还要改造人们的意识,要形成哈萨克斯坦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最近几年,哈萨克斯坦不断强调各民族人对国家的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一个公民只有认同自己的国家,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它贡献出一切。应该理解和肯定作为主权国家的哈萨克斯坦为此所做的努力。其实,这一点对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是应该提倡和必须要做的。
民族关系中的语言问题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语言与国籍问题成为影响国内两大民族——哈族与俄族关系的主要问题,甚至影响到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两国的关系。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对语言问题作出规定。1993年宪法称:“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语,俄语是族际交流语言”。1995年宪法中除继续规定哈语为“国语”外,还规定在国家组织和地方自治机构中,俄语和哈萨克语一样平等地正式使用,同时增加了“国家要努力为学习和发展哈萨克斯坦民族的各种语言创造条件”的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哈萨克人不懂哈萨克语。1996年4月该国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显示,只有36%的哈萨克人熟练掌握哈语,36.6%的哈族人根本不懂哈语。如果把能说哈语作为衡量懂哈语的门槛,那么懂哈语者也只有51.1%。可是,87.9%的哈族人熟练掌握俄语。完全不懂俄语者只有2.8%。俄罗斯人只有7.7%不同程度地掌握哈语,其中熟练掌握者只有1.4%。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要求全国各界人士,尤其是公职人员以正确态度对待“国语”,尊重它,学习它。1996年11月16日,哈发表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语言政策构想》,要求国家优先发展“国语”,国家对“国语”和其他语言的政策要有区别。该构想要求在一切正式场合都要使用“国语”,并要求国家以行政手段推广哈语。1998年8月14日,哈政府作出《关于在国家机构中扩大使用国语范围的决定》,则是贯彻语言政策构想的具体体现。但语言毕竟是交流工具,需要人民自愿选择和学习。国家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制,用鞭子赶人上天堂永远不是好办法。需要或者说是利益,是促使人们学习某种语言的最大动力。
运用外交手段,促进民族和谐
国籍问题也是影响哈、俄两大民族关系的重大问题之一。
哈萨克斯坦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又在处理与俄罗斯族的关系上采取了灵活的立场。1995年1月,哈俄两国签署了《哈俄关于哈常住俄罗斯的公民和俄常住哈的公民的法律地位条约》、《哈俄关于简化申请到对方常住手续的协议》等文件,根据这些份文件,凡迁到对方国家居住的公民自动丧失其原居住国的国籍,如果返回时仍可获得国籍,且申办手续容易。哈俄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影响两国关系的哈俄两族居民的国籍问题,也缓和了国内民族关系的紧张。1996年1月哈与白俄罗斯也签订了类似协议。在处理国籍问题上,哈萨克斯坦从国家稳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灵活的政策,效果很好。这是运用外交手段促进民族和谐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当然,这也是具有特殊性的做法,对其他民族哈萨克斯坦当局并不采用这种做法。
哈萨克斯坦对移民基本上采取自由迁徙的政策,但在做法上也有差异。它不鼓励本国各族人外流,但却号召境外哈族人回归。由于向外移民多为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这对哈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从哈境外回归者则以农牧民和低层次人才居多,对哈来说,除可增加主体民族的人口数量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限。相反,为安置这一部分人哈政府不得不拨出很大一部分资金。在哈经济困难和失业人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已成为哈的负担。因此,近年来哈政府每年发布接纳回归家庭的数量,而不是任其自流。
说说“各民族大会”
1995年3月成立的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是总统咨询机构,其成员由来自全国各地区的各民族人士组成。还有各州一级的民族大会。该机构虽非政权机构,但却是重要的民族政策制定和贯彻的咨询机构,哈政府建立该机构的初衷即为反映各民族的民意和解决民族间存在的问题。正如该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第一届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演讲时所说:“召开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是为了分析已经走过的道路和正在发生的社会政治进程,拟定实施民族政策的最佳途径。为此,必须与代表国家全体公民利益的各位进行广泛的对话与协商”,“我认为,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能够和应该参加对我们社会来说极其重要的其他任务”。
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迄今已经开了10次。每次会议的议题都与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与倡导民族和谐息息相关。
2002年4月该国通过了各民族大会章程和至2007年中期发展战略。在哈各民族大会章程中说,建立各民族大会的目的是:“巩固社会稳定”并把这一点看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使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在爱国主义、公民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基础上保持和谐来达到对哈萨克斯坦国家的认同;以文明和民主为原则形成公民的政治文化;制止和预防有损国家形象的言论和行动”。
在哈各民族大会中期战略中,规定了在形成和实施国家民族政策三项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形成对哈萨克斯坦国家的认同、有助于国家进一步民主化、完善各民族大会作为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机构的活动。在这个战略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形成精神的统一,培养民族干部和落实国家的语言政策。我们从这个战略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相当重视民族工作,希望通过实施这个战略,促进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协调国家各部门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工作,提高各民族大会的工作效率,克服民族领域出现的消极倾向。哈萨克斯坦各民族大会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从事民族事务的机构,我们在研究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形势、民族工作时不能忽视它。
构建主流文化
笔者曾在本刊2002年第10期谈到过这个问题。鉴于该问题十分重要,这里再展开谈谈。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巩固国家独立的过程中面临文化建设问题,也就是构建主流文化的任务。独立前,该国主流文化是俄罗斯文化,形成俄罗斯文化无处不在的情况。独立初期,该国为扭转这种状况,通过推广哈语等手段大力发展本土文化。然而,独立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哈本土文化有所加强的同时,俄罗斯文化影响仍在,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崛起,西方文化也趁机而入。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西方文化都在和本土文化争夺哈萨克斯坦。文化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很大。最近,哈萨克斯坦当局对独立后构建主流文化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本国实际出发,于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文化理念,即建立“统一文化”。《哈萨克斯坦真理报》认为,这是“从精神上和文化上发展哈萨克斯坦人民”的举措,将成为“哈国家独立的基础”。
建立“统一文化”是2000年底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来的。他认为,经过十年努力,该国基本上解决了公民对新独立国家的认同问题,然而“国家,这不仅是指统一的疆土,统一的国籍,统一的经济共同体,还包括人民文化的统一”。国家的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同社会,以及同各民族基于共同的准则与价值观之上而产生的精神和文化的和谐有很大的关系。决定本国命运不仅要求文化价值观和准则一致,而且要求保证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因此,必须在公民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认同原则,这一点应该成为国家建设的基础。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哈萨克斯坦避免发生社会混乱,符合21世纪国家建设与各民族文化相互关系的要求。为此,哈确定今后要使“统一文化”成为哈主流文化。
所谓“统一文化”是指以哈萨克斯坦文化为核心,吸纳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将四种文化相互补充而形成的“合成文化”。
哈萨克斯坦为建立统一文化提出以下四点依据:
第一,历史传统。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和拥有多民族的哈萨克斯坦,其文化是由4个板块构成的,即本土文化、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哈地理位置决定,其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一部分。哈文化必须发挥这4个文化板块相互影响的潜力,而不是设置新的文化障碍。哈总统指出,在发展文化问题上不要走极端,忽而倾向突厥文化,忽而倾向伊斯兰极端主义,忽而要恢复十年前苏联时期的文化。不要使这4种文化板块的存在变成一种痛苦,而应该研究它们,应该明了构成哈萨克斯坦文化板块的复杂性,要寻找各种文化的契合点。历史正赋予哈萨克斯坦在各种文化相互补充的悠久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统一文化的历史机遇。
第二,历史上存在的宗教共处传统。哈总统称,哈文化对话也就是宗教对话。哈长期存在世界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而且有长期和平共处的传统。这些年在宗教和平对话方面所做的工作,成为形成哈统一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体系的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的成果。哈独立后改变闭门锁国的政策,奉行对外开放。这些年哈向世界各国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国内教育也在致力于现代化。这为哈建立统一文化创造了条件。哈将建立“统一文化”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认为这一代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形成哈萨克斯坦统一文化的最重要的力量。
第四,国家政治民主化。哈总统认为,“统一文化”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遵循文化之间与民族之间相互容忍的原则才能存在。哈目前已具备这个条件。
哈总统列举七个标志说明哈正在建立“统一文化”,它们是:
第一,宪法规定了哈萨克斯坦的主权建立在哈萨克全体居民的统一,而不是某个民族的统一之上。这保证了哈萨克斯坦公民不管其民族属性如何,在权利和自由方面的平等。
第二,哈语言政策保证了哈语和俄语的平等地位,使俄语和哈语一样,在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正常地使用。
第三,哈萨克斯坦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媒体在促进族际和谐方面作出了贡献。
第四,国家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工作中致力于保持民族的特点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特征。
第五,国家管理制度的民主化,首先表现在干部的选用上。干部已实行竞争上岗,大学已实行电脑录取。在这方面已不分民族。从满足各民族集团心理自慰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六,国家加大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力度,如2000年一年就投资140亿坚革用于新建剧院、图书馆、音乐学院等。
第七,明确了对散居在哈的其他民族的政策,即:“保持作为本民族的‘我和热爱自己拥有国籍的国家”。
哈独立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困扰该国的重大问题之一。民族纷争的主体主要是哈族和俄罗斯族。纷争的焦点之一是文化问题。如上所述,今日在哈正在发生伊斯兰文化、突厥文化、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的碰撞。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的鼓吹者和载体主要是以哈族为代表的讲突厥语居民,俄罗斯文化的载体主要是以俄罗斯族为代表的斯拉夫人。西方文化则为年轻人所追逐。为了达到国内民族和谐和国家稳定,不解决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是不行的。同时,不解决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也会对国家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建国即将10年之际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民族问题,但也不仅仅只为此,也是为了防止国内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思潮泛滥。此举系防止国家“伊斯兰化”、“突厥化”、“西方化”和“俄罗斯化”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