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伟
邓小平对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和兵团人的关怀,鲜为人知。事实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兵团时,邓小平同志是参与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兵团时,邓小平是决策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时,邓小平是有力的支持者。
新疆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促进边疆发展繁荣和保持边疆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决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0年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处于有边无防的状态。中苏关系恶化以后,1962年4月8日,由于苏联的策动和诱骗,引发了伊犁、塔城6万余边民赶着牲畜、带着财物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
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62年6月,他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张仲瀚,指示兵团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要求加强兵团武装力量,组建值班连队,要在中苏边境建立国营农(牧、林)场带。邓小平还特别强调,值班连队“上去了就不要下来”。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兵团从农四、五、六、七、八、十师和兵团直属单位抽调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任务。8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生产建设兵团两年内组建300个民兵值班连。11月,兵团党委向新疆自治区党委写了关于建立边境农场的报告,11月28日自治区党委作了批复。兵团在伊犁、塔城、博乐、阿勒泰等地长达2019公里、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筑起了一条被誉为生命界碑的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历史证明,这一决策是英明正确的。这些遵循周总理、邓小平指示建立的兵团边境农场,在反侵略、反颠覆、反渗透等方面,在保障新疆的安定进而为全国提供一个和平的生活和建设环境方面,在发挥经济建设突击队作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除了重视兵团的稳定作用外,邓小平对国营农场的经济发展也作过重要指示。1962年5月1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国营农场问题时指出:“国营农场的家当已经不小,就是没有管好,看来是个管理问题,要搞多种经营。农场是有优越性的,现在关键是如何发挥它的优越性。要总结经验。农场必须有几定,定员、定额和责任制、经济核算制,才算办企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兵团认真研究国营农场的特点,大搞多种经营,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经济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人心涣散,生产急剧下降,财务亏损严重。据统计,1976年和1966年相比,总人口增加77万人,其中职工增加12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减少了52万亩,总产量由7.2亿公斤下降到5.25亿公斤,不仅粮油不能自给,反而吃掉国家的返销粮1695万公斤,财政上由1966年盈利1.13亿元下降为1976年亏损1. 96亿元。由于种种原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于1975年1月联合给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改革兵团体制,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的请示报告》。为此,中共中央于1975年3月25日下发文件,决定撤销兵团,改变体制,成立新疆农垦总局。兵团撤销后,屯垦戍边,发展经济和维护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面对兵团销消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恢复兵团便成了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中国面临着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局面。摆在他面前的问题相当繁多,但邓小平并没有忘记兵团。1978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派出工作组对新疆农垦管理体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指出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久、基础好,经济实力在自治区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而且处在反霸斗争的前哨。恢复兵团的体制,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系统,有利于加快新疆生产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战略预备队的作用,但由于当时一些领导对生产建设兵团的认识不同,这一建议未能实现。邓小平知道王震同志熟悉新疆的情况,对兵团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的工作。
王震不负邓小平的重托。1981年6月30日,王震结合新疆贯彻中央军委裁军决策的实际情况,给邓小平致信,正式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7月1日,邓小平做了批示。
1981年8月,也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77岁高龄但心系兵团的邓小平亲自偕王震、王任重等前往新疆视察。邓小平8月13日至14日先后视察了石河子八一毛纺厂、农科院及石河子总场。在石河子总场,他十分认真地听取了连队联产承包、科技种田和连队人员组成情时,还亲自到农田里,仔细询问和查看了刚刚推广的地膜棉的生长情况。许多见过邓小平的群众都清楚地记得,邓小平离开连队前,专门从面包车上走下来,向自动前来欢送他的连队职工挥手致意。在农八师农科所的试验田,他看到棉花长势茁壮,棉桃满枝,忙问:“产量达到多少?”农科所的同志回答说:“皮棉150公斤。”当邓小平听说地膜覆盖技术是王震引进时,他满口称赞:“王胡子,你到新疆带了个好头。”邓小平还接见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石河子垦区团以上干部和老红军、劳动模范代表,他饱含深情地对军垦战士们说:“原生产兵团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不会忘记。”他还指出,“兵团事业要大发展,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新贡献。”在多方听取意见,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邓小平8月19日离开乌鲁木齐返回北京。回京后他在中南海一次重要的小型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
1981年10月,党中央决定调当时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王恩茂离京赴新疆前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作了5个方面的指示,其中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根据邓小平的几次重要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随即组织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报告指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出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于1981年12月3日发出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1975年兵团撤销前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与1981年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恢复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要这样恢复?邓小平视察新疆时作了解释,他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屯田,西域就安定,丝绸之路就畅通,新疆就统一在祖国大家庭中;废了屯田,西域就发生动乱,丝绸之路就不通,就会产生分裂。但是,如何屯田,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由于西域地处边疆,驻军少了稳定不住局势,驻军多了粮食和其他供给发生困难,于是有了屯田。汉唐时期主要是军屯,清朝年间军屯和民屯并举,以军屯带动民屯。没有民屯,军屯会发生困难;没有军屯,民屯根本站不住脚。邓小平提出兵团实行“党政军结合”是正确借鉴历史经验在新形势下创造性的运用,也是对毛泽东屯垦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