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间性经济组织在温州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它代表以中小企业组织形态为主的温州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温州企业的这一组织制度的选择绝非偶然,它根植发端于温州独特的文化,是温州模式发展的结果,也是家族制为主的温州民营经济资源配置的需要。
关键词:中间性经济组织 温州文化 家族企业 企业集团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无论是哪种联合模式,均是企业和市场进行的交融,最终形成边界模糊不清的经济组织。中间性经济组织必然是以中小企业组织形态为主的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形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在温州制鞋、服装、工业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打火机、眼镜以及灯具等行业广泛应用的虚拟经营;第二,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的企业集群,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于这种特殊组织结构,小企业之间建立长久的交易关系且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第三,包括契约式与股权式的战略联盟。契约式的战略联盟在温州柳市发展最具典型,柳市的323家低压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先后在全国320多个大中城市,230个县级行政区设立了进行统一的销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18个国家、地区开设直销点、销售公司,既避免自相残杀,又为各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保证,以致发展成股权式的战略联盟,诞生今天的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和新华集团等大企业。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的竞争优势
中间性经济组织根植于温州文化获得蓬勃发展势头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温州人没有受惠于计划体制的好处,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供依赖,不同程度地需要自谋出路,从而养成一种独立性与自主意识。这种独立性、自主意识使得温州人较之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多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强烈得多的创业倾向。在全国各地的160万温州人大都采取独立经营的形式。早期的温州老板的创业精神被归纳为:可以当老板,也可以睡地板。温州人的“市场精神”是丰富的,他们对潜在获得机会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从大人到小孩都会非常娴熟的讨价还价。
中间性经济组织就其特长来说符合温州的文化传统。通常认为,温州人较早具有市场经济的文化底蕴,由此追溯到1600多年前永嘉学派“事功”的文化传统。永嘉学派曾提倡“功利并举”、“农商并重”,即功名和利益同等,务农和经商一样重要,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强调实际的经济利益,重视流通。这一文化历史的渊源使得温州人比较注重功利。在国内,温州人较早放弃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而从事工商业,以分散个体的决策来使分散的稀缺资源得到更有效运用。
中间性经济组织是指介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和完全一体化之间的各种联合形式。其特长可以分为:成员企业各自具有独立性。这点比较符合温州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特点,各企业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自应付剧变的环境。由于确保了各个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各企业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其独创性,就这点而言,比较适合温州企业的市场观念。中间性经济组织的成员企业之间仍存在着竞争,这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能促使企业仍保持着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率。与垂直联合企业相比,由于企业相互负担较轻,可以减少温州中小企业应付环境变化的脆弱性。
中间性经济组织节约家族企业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交易成本比较低。市场交易存在着交易成本,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可以利用企业替代市场的方法。作为温州的家族企业,选择企业替代市场的纵向一体化会增大企业内要素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有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与竞争力的衰退。为避免减少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产生的问题与节省交易成本,让某些资源禀赋差的部门和效能弱的功能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将企业的某些功能外部化,仅留下企业最有优势的核心功能,这是温州企业的一种普遍做法,这种组织内部的交易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特点,决定了它在温州企业目前现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实现总成本最低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是各种知识和组织能力的总和。温州民营企业通常规模不大,往往很难与国内外大企业抗衡;发展中的民营企业的扩张愿望迫切,而本身资本集聚又十分缓慢;企业在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过程中,彼此需要对方互异的核心能力,以形成更大的合力,这就促使双方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聚合彼此的核心能力。
在温州古典家族制企业里,以“家长”为核心的企业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重大决策的效率。家族内部成员之间血缘关系也有助于化解各职能部门间的利益矛盾。但在企业发展后期,这时企业的规模扩充的冲动增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内部协调费用增加,原先利用伦理规范进行管理的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在温州民营企业固有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生存空间。它既能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资产专用性来降低生产成本,又通过一体化形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了交易成本的最低。
中间性经济组织推动了家族企业向社会开放产权的进程
中间性经济组织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家族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找到一种比较好的结合点。通过采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产权在创业家族成员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它可以实行以小博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在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得到更多剩余的同时,却没有人为此受到损失。这一产权重置可以看做是一个“帕累托改进(Pareto-promotion)”的过程。它无需在家族企业内部进行较大的变革——因为变革会带来交易成本,企业要为此支付巨大的交易成本。
合作竞争型中间性经济组织发展趋势
温州家族企业间的联合往往趋向于战略联盟形式
温州大企业之间趋向于建立战略联盟,这是由于温州独特的文化使然,温州企业家合作精神不强,因而那些具有资源互补性的民营大企业之间,采取战略联盟形式,比购并或建立企业集团更为现实。
温州家族企业间的联合往往借用企业集团的外壳,其实质仍然是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不是依靠所有权关系的扩张,而是通过优势互补的“共生”方式,达到实际扩大企业边界的效果。表面看来,温州的企业集团都有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的层次结构,像“正泰”、“德力西”、“天正”这类企业集团都是以品牌为核心,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联合,子公司技术上独立或半独立。但温州所谓集团公司控股甚至持有全资的紧密层企业,其实使用的基本上是自己原来的车间厂房,而作为独立法人加入集团的其他半紧密层或松散层企业,与核心层之间很少存在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的关系。前不久包括四大中国锁王在内的8家锁具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最大的锁具企业——温州市强强集团有限公司,从企业联合的法律地位和产权关系来看,这些企业集团只是有分寸的联合,因而更接近于一种虚拟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的形式。
在温州企业集团内部,股权和契约构成了企业集团二元的联结纽带。契约关系性质维持的企业联合,其稳定性明显不如资本投资性质的企业集团。因为这种通过契约联结成的企业集团所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伙伴关系。通过股权结构确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科层制性质(控股关系),又具有一定市场交易性质(独立企业)的企业集团。通过一定的组织协调较好地克服了企业间市场交易成本,也节约了组织成本。这种安排是基于充分发挥科层和市场的优点和充分体现效率的考虑。
温州企业集团发展采用的中级一体化,集团组织内部的既有科层、又有市场的组织形式是组织经济的客观规律为自由开辟的道路。温州目前的企业集团发展的这一方向看,相对于古典企业能降低部分生产成本,相对于单纯的契约关系性质维持的企业联合,也能节约部分市场交易成本。通过合作,企业间知识形态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形成组织间的学习,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温州的中小企业通过组织功能的虚拟走向虚拟一体化
温州早期的分包企业与发包企业之间是以承包契约为联结纽带的,两者的市场地位存在着不对等性。随着虚拟组织的发展,温州企业的战略外包将发展成为虚拟一体化组织,其发展方向由原先的靠近市场协调到更靠近组织协调。
虚拟一体化是市场形态向企业形态演进的一种组织形式。但随着分工的发展,分包企业拥有了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规模也逐渐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单位生产费用逐渐降低,具备了与发包企业相抗衡的力量,于是分包企业和发包企业的市场地位就对等了,都变成了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模块制造单元,从而必定走向虚拟一体化组织。
温州中小企业向虚拟组织转变,要经过若干循序渐进的蜕变过程。首先中小企业的内在功能要核心化,即企业在功能上的单一化、专长化。功能核心化需先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确定的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核心能力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市场竞争状况和产品组合分析。核心竞争力确定以后,在资源分配的调整中,逐渐向核心竞争力方向倾斜。其次,建立企业运行的网络平台,包括协调分散化关系的企业信息网络,物流网络,以及体现彼此合作规则的契约网络。
“地方法团主义”的采用将推动集群化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政府的推动来实现的集群发展,被归结为所谓“地方法团主义”,如成立行业协会或商会、营销协会、采购协会等合作化组织。当集群发展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时,大多数企业是靠模仿学习获取资源能力的,自身的技术设计工艺质量控制等能力都处于较低级的水平上。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和服务上有更高的能力。这往往是单个企业难以做到的,这时集体行动和政府与市场的组织就成为企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方式。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温州的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自律管理在温州市行业商会中得到普遍推行,行业商会在市场开拓、服务维权上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商会在强强联合、整合团队力量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替代市场,而在于增进市场。从这方面看,政府应该通过研究制定产业规划,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创建企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资料:
1.迈克·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0(2)
2.何向荣、张苗荧,虚拟经营嫁接温州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浙江经济[J],2003(15)
3.张苗荧,论温州文化的消极因素及其对温州经济进化影响,华东经济管理[J],2003(5)
4.孙蔚、张苗荧,温州企业治理结构特点与演变路径,商业时代[J],2004(3)
5.胡刚,中间性经济组织:对产业组织合理化内涵的新认识,理论经济学[J],2002(2)
6.王王君,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理论经济学[J],2002(7)
7.赵春明,虚拟企业,浙江人民出版社[M],1999
8.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经济研究[J],1998(4)
9.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M],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