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用半生见证了中国民主进程

2004-06-29 03:15李莉娟
对外传播 2004年1期
关键词:西沟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

[点评]

申纪兰,从这个极普通的名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极不普通的事件,加上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话语,全文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民主建设走过的艰辛历程,真实感人。

申纪兰,一位从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女农民,竟然连任1至10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主进程的见证人。在“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画报社记者李莉娟以敏锐的嗅觉,捕捉到这位有可能成为大会亮点的新闻人物,并赶赴山西省长治市西沟村采访了她,听她讲述了参加1至9届全国人大的难忘经历,以及其间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人物一经挖掘,就形成了一股“旋风”。两会期间,几乎所有的媒体镜头都向申纪兰聚焦。人民画报社记者的这一做法为期刊的深度报道和时效性探索进行了宝贵的尝试。

这篇专题刊出后,备受读者欢迎,《北京青年报》,《山西工人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转载或用作采访线索。在2003年度全国人大好新闻评比中,该专题获得通讯二等奖;在全国画报优秀报道作品评奖活动中,获专题撰文二等奖。同时,外文局2003年度优秀外宣作品评选委员会专家认为;

“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的文章,但切入点独特、新颖,且外宣技巧运用得当,作者通过对一位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半生多的人生轨迹的叙述,折射出中国的民主进程,将人物置于一个蓬勃向前的历史长河之中,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文字平实,事例真实感人,无说教之感。”

“此文一是选题好:申纪兰,惟一的一位1至10届全国人大代表,用其半生见证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有说服力,有针对性;二是时机好:2003年是换届大会,举世瞩目,选择了一个难得的对外宣传时机;三是表现手法好,图文并茂,真实感人,深入浅出,少讲大道理。”

“此文选题独特,非常有典型性,真实感人,让人信服;文字写得好,实实在在,没有‘假大空。”

[作者谈采访经过]

“申纪兰”的方程式:好专题:选题+切入点+时机

《申纪兰:用半生见证中国民主进程》这个专题的成功,首先是选题的成功。还是在2002年“两会”(九届五次)期间,本刊上会记者徐讯就发现了申纪兰这个人物———当时她已经是连续9届的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春节前,我和徐讯同志密切关注着全国各地“两会”,特别是山西省的人大代表选举情况。当获知申纪兰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消息后,即在第一时间即与山西省人大取得了联系,安排节后去采访这位惟一的1至10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如一的见证者。

人民代表大会,毫无疑问是一个抽象的、复杂的政治性选题。而申纪兰富有传奇色彩却又普通的一生,成为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我们在采编这个专题的过程中,不是仅仅局限于人物故事,而是通过她特殊而具体的个人经历,她所讲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了抽象的政治制度,折射出中国的50多年的民主进程。整个专题图文相辅相成,内容真实感人,对于政治性的内容如何做到深入浅出,让读者想看、爱看,做出了相当有益的探索。

这个选题在《人民画报》刊发的时机也恰到好处。2003年2月8日,春节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我和徐讯就踏上了开往山西长治的火车,日夜兼程,于9日伴着一场春雪走进了申纪兰生活、劳动了一辈子的西沟。采访结束后,我们于10日想方设法登上了返京的列车(当时还在“春运”期间),仅用一个星期时间,抢在所有媒体的前面,在《人民画报》2003年第3期上刊发了这个3500字,22幅图片,12页篇幅的特别报道。这时恰逢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申纪兰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台风眼”,成为各大记者追逐的热点人物。我们这组文章也被《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报刊转载——这不仅宣传了申纪兰,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对我们这个刊物本身,也起到了绝佳的宣传效果。

人物备忘:

申纪兰,惟一的1至10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农民。曾任山西省妇联主任10年,现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国庆节天安门大典,毛主席跟她握过手;在西花厅做客时,周总理给她敬过酒。

江泽民总书记称赞她:这位女同志很不容易,在农村风风雨雨几十年,罕见,凤毛麟角。

胡锦涛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都曾亲自上门拜访过她。

原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对她的评价是:文化不高水平高,官职不大贡献大。

[原文]

连续10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对人民代表大会早已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也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行使代表权利。“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才能当家作主,农民才有说话的权利。人民代表,就是要理直气壮,代表人民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这就是中国的民主。”申纪兰说。

而在1954年刚刚当上人大代表时,她连话也不敢说,更不敢发表什么意见,甚至连选票上“毛泽东”三个字也不认识,只是带着乡亲们的嘱托,“要把那个圈儿画圆”,为选举手主席投下神圣一票。

1951年冬天,坐落在太行山脉一个峡谷里的西沟成立了初级合作社,因为劳动踏实,待人和气,二十出头的年轻媳妇中纪兰被选为副社长。那时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男走到县,好女不出院。“我出了院就不是个好妇女了。”今年已经73岁的申纪兰爽朗地笑道。话是这么说,她不仅自己“出了院”,还挨家串户地动员其他妇女离开锅台、炕台、碾台,来到田间地头。然后,她又带着姐妹们与男人展开一次次劳动竞赛,通过比赛争取到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申纪兰因而名闻全国。

1952年。小山村西沟并肩走出了两位全国劳模:申纪兰与社长李顺达;1954年,他们又一起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在中南海怀仁堂,1211名全国人大代表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同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起来。

在参加过的9届全国人大会议中,申纪兰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届:“见到毛主席就是在第一届人代会上,那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见完之后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如果是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得了领袖?过去,妇女连自己的事都做不了主,又怎么能管得了国家大事?”

“人大代表”的称号在申纪兰心中从此有了无比的分量: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大事——做一个人民代表何其光荣,责任又是多么重大!

1959年4月和1964年12月,申纪兰又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级人大的活动都停止了,直到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才在北京举行。与历届全同人大代表大会不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不

是选举产生的,而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由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军队等方面推选的,有的是指定或特邀的。

那次会议显得颇不寻常,“到处乱糟糟的,我们夜里参加会,白天在家睡觉——去开人代会,也不敢让群众知道,拐弯抹角地走了,开完了大家才知道。当时李富春去世了,外头以为是给李富春开追悼会,闭幕了,才知道我们开的是人代会。”

但令人鼓舞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展示了1964年12月第三届人大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按两步设想的蓝图: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太世纪内,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回忆起那次报告的情形,中纪兰仍不免激动:“总理生了病,瘦成了那个样子,我们,所有的代表,都是含着眼泪看着总理,听总理做报告——那是总理最后一次见我们了。总理做完了报告,大家一直鼓掌。总理坐下,人家还是一直鼓掌,也不坐,总理又站起来给大家敬个礼……”

几十年来,申纪兰始终不改劳动者本色,也始终没有忘记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1973年,组织上决定让中纪兰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她一干就是10年,然后又担任了长治市人大副主任,但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五不”原则: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要工资,不脱离劳动,不离开西沟。

50年如一日,她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改造西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2万亩;为家乡盖学校、打机井,修公路,办企业……将“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的西沟变成了“山上有银行,山下有工厂,太原城有开放窗”的富裕村。

“我是个农民,党培养了我多少年,是个劳动模范,不是个模范干部。当干部当然舒服呀,有自来水,有办公室,还有车,我在家是坐拖拉机,自己走。我就想,农民什么时侯能达到这人水平呀?我还是应该和农民同甘共苦。等农民和三部一个样了,我再当干部也行。”

改革开放后,申纪兰四处奔波,为衬里创办企业,联系业务。村里要给她出差补助,她说:“钱,要多少是个够呀?群众那么穷!群众富起来,自然我就富了!”

申纪兰永远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群众知冷知热,群众当然敬她爱她拥护她。无论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还是市里、省里的间接选举,人们都是自然而然地首先选到她。

1998年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申纪兰收到一位退休老司机写给她的信:“我们全家在电视上看到你了,非常高兴。你可能不认识我这个司机了,我开车拉过你,开第一届全同人大会时,你住在东四的一个小旅馆里……”

羊年人年初一,申纪兰接了几十个电话,来自山西各地以及辽宁、河南、河北、陕西、广东……祝贺她第10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有两个抗日战争时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说:“你又当上人大代表了,我们可高兴了。”群众的关注和尊重让她感动不已。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有限,申纪兰始终‘占着一个。会不会有人希望取而代之呢?”

听到记者的问题,长治市人大常委会一位官员说:“你要问还有没有人想当全国人大代表。有;要问有没有人想挤掉申纪兰自己去当,没有!”

申纪兰因而能够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始终如一的见证者。

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看到,能不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人会制度,切实发挥它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决策是否正确,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新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用“资深”人大代表申纪兰的话来说:这20多年,人民代表大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会期不断缩短,民主气氛越来越浓,需要审议的事情越来越多,代表们越来越能畅所欲言。

现在开会,申纪兰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每次上会前,她都会走访周围群众,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到会上;开会时,她要认真审议“一院两高”报告,庄严地按下表决器。还要就她所关心的“三农”问题和家乡发展问题提出议案。

格外令她欣慰的是,会议程序越来越规范,她提的每一个议案都得到了回复:哪些落实了,是怎么落实的;哪些还没有落实,问题出在哪里。今年落实不了,明年还可以再提——很多问题就这样逐步得到了解决。她提出关于尽快解决山西农村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议案后,山西省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很快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困难;为解决走南闯北的长治人归家不便的问题,她提出开通北京——长治直达列车的议案。我们这次采访,下午从北京出发,次日一早即见到了她,就是她努力的结果。

当然,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邯郸——长治高速公路迟迟不通,影响了长治经济发展;比如东部富起来了,西部也开发了,而山西东、西都占不上,就像笑话说的,“不是个东西”,特别是山区、老区、还需国家的政策扶持……

采访结束了,我们与这位精神矍铄、嗓音洪亮。全然不像古稀之年的老人道别,相约北京再见。而她正要收拾行装,并且准备了新的提案,打算带到即将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车窗外,一场伴随着我们来到西沟的春雪正弥漫在山谷树木之间。山路湿滑,我们得不时下来推车。49年前,申纪兰第一次去北京开会,就是沿着这条崎岖的山路步行了几乎整整一天,到县城去坐车的。风雪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当年的身影:25岁,布衣布鞋,正步伐坚定地走向山外,走向北京,走向神圣而庄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责编:翟淑蓉

猜你喜欢
西沟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
各区人大和人大代表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二号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一号
西沟:新中国乡村典型经验的历史缩影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代表享有哪些权利?
卓尼县人大常委会为县乡两级无固定收入人大代表发放生活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