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东
“他们十分卑微,三百七十年来,只做一件事,亦足以安慰历史,温暖所有中国人的心,此无疑是佘家的高义。”
——香港《性情文化》杂志
链接:
袁崇焕生平 袁崇焕(1584-1630),广东省东莞人。明代后期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由地方官吏至兵部尚书。他廉洁勤政,为人耿直慷慨,有勇有谋,好习兵法,文武兼备。时满清崛起,明军望风而逃。袁崇焕主动请缨,收复失地,平息满汉纷争,赢得了百姓称颂。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直扑宁远,袁崇焕刺破手指写成血书,将母亲和妻子搬到城中,誓与宁远共存亡。在他的指挥下,将士浴血三日,击退清兵。这一仗是努尔哈赤一生中惟一的败仗。后其子皇太极继位后,遂使“反间计”,放出谣言,说袁崇焕谋反。崇祯皇帝很快中计,把袁崇焕凌迟处死。更为悲惨的是,他被押上刑场时,听信袁崇焕是内奸的北京老百姓纷纷叫骂,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袁崇焕惨叫不绝而死,时年四十六岁。150年后,清乾隆帝感其忠烈,为袁崇焕建墓平反。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
公元1630年,明崇祯3年8月16日深夜。一个全身素装的男子悄然来到北京西四刑场,取下了悬挂在高杆之上的一具尸首,尸身血肉模糊,体无完肤,实际上只剩一副骨架子。这就是被皇帝凌迟处死、被北京百姓“争啖其肉”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男子背起尸首,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从此,纯属民间行为的“袁崇焕将军之墓”在北京城里秘密地扎根了。这位冒着生命危险盗走袁崇焕尸首的,是袁将军帐中一位姓佘的部下。忠实的亲兵把袁将军安葬以后,就隐姓埋名,在他的墓旁居住下来,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一直到死。他临死前又把这项任务托付给子孙:要求子孙世代不许做官,不许回南方老家,要居住在袁将军墓旁,世代相传,永远为将军守墓。
如今已经过去了374年,佘家遵守遗训,忠心耿耿为袁将军守墓374年,现今已经传到第十八代子孙了。一名美联社记者感慨无比:“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牎辟芗业冢保反守墓人佘幼芝女士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374年,说出来,不过是一个数字,其间所有的生死荣辱、悲欢离合、世事兴衰,几多人间沧桑,对于佘家而言,“忠义”二字是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有人称颂他们守墓的义举,有人则讽刺他们是疯子,错把土堆当金山,并称其为“看坟人”。
袁崇焕墓和祠在今天的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院,佘家世代不曾离开过半步。为了给袁将军守墓,历代先人经历过不知多少艰辛。仅仅佘幼芝本人,为了守在墓旁,已经付出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和努力。佘幼芝今年63岁,除去守墓人的身份,她只是一个退休的商店售货员,丈夫是退休的小学教师。二人育有一子一女。1952年,北京扩建,要拆掉袁崇焕墓和祠,佘幼芝上书毛主席,毛主席亲笔批示当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随后袁墓非但未迁,北京市政府还拨专款进行了修缮。至今这份毛主席的亲笔批示依然被佘幼芝珍藏着。1955年,崇文区建中学,征用了佘家住宅,在别处给佘家人安排了楼房。但为了守墓,佘家人没有搬走,大伯一家住到袁祠的南房里,佘幼芝随母亲搬进了从前的羊圈改造成的房子。后来大伯和母亲相继去世,1964年,佘幼芝就在这间房里结了婚。文革期间,袁崇焕墓遭到了破坏,墓碑被推倒,坟墓也被挖开,连佘家祖先佘义士的墓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袁祠里也住进了十几户人家,并且盖起了住房。文革结束后,佘幼芝发誓:一天不修复袁墓就一天不剪头发。她的头发留了14年,也奔走呼吁了14年,文物部门于1992年投资修复了袁崇焕墓,佘义士的墓碑也复归了原位,佘家被迫中断的守墓也得以延续。这之后,佘幼芝夫妇又为修复袁崇焕祠而到处呼吁,所有的有关部门都留下了她无数次奔走的足迹。2002年初,文物部门决定修复袁崇焕祠,包括佘幼芝一家在内,里面的19户居民全部搬出,重新安置。2002年11月29日,袁崇焕祠和墓地正式对外开放,看着修缮一新、庄严恢弘的袁将军墓祠,站在袁将军塑像前,佘幼芝热泪纵横,她说:“我奔走了20多年,从黑发到白发,终于迎来了今天。衷心感谢政府和各界人士!”2003年,广东东莞修建袁崇焕纪念园,当地政府邀请佘家派人为袁崇焕守衣冠冢,佘幼芝的儿子焦平表示愿意前去。在去之前的探亲途中,焦平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这佘家第十八代人的不幸,竟然又是和他们世代守候的袁大将军有关。374年后,又一位佘家的人葬在了袁崇焕的墓旁,永远地守候着将军。专家说,北京这座城市,应该给有良知的这一家人记功。一个平凡的家族,代表历史和人民,从精神上对冤死的英雄进行着永远的补偿,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让我们重新思考已经被人们所忘却的传统价值观念:“忠”“义”“守诺”“孝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