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与生命

2004-06-12 09:29余强邹芳
人民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建构儿童课程

余强 邹芳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陶行知

2001年,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川大附小的一次尝试——模拟社会七十二行综合实践活动——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实践活动中,儿童们充满激情地完成行业选择,增长了知识与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紊质。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让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社会走到了一起,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次尝试最初的动力,源自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与西方教育文化的对比与思索:这两种教育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兩大成果能走到一起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吗?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建构自我世界,实现发展的;西方的教育主要是让儿童在建构自我世界中继承文明,实现发展的。传承为主的教育必然重视儿童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忽视直接经验的体验、总结和升华,必然以书本、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传授、推广、接受、吸收就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式。自我建构为主的教育必然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取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积累和升华知识,生动的学习活动成了创造的动力,体验、互动、合作、参与、探索、实践就自然成为这种教育的主要方式。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继承,更离不开自我建构,两种教育的有机整合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合理调配,将成为我国教育追求的方向。正是在这种朦胧的认识中,我们试着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进行了大胆扬弃。

“他们(川大附小)成功地把一个‘模拟社会展示给了孩子,并让孩子们亲身体会:社会到底是怎样运转的?人们到底是怎样生活在经济竞争和社会竟争中的?”

——黄全《考生存教育在美国》

群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让学校的素质教育走向实践,也让实践走进了学校。从2001年到2003年,我们在“实践——反思——实践”的道路上,不停地思索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架构。在探索中,我们成为对教育理想永不满足的追求者和思考者。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儿童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在儿童的认知规律中,求知欲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求知欲的内容和材料是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件或事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材料就在儿童的身边,是儿童容易察觉但又感觉神秘、内心向往但又没有专属的空间;是一种能满足儿童学习向往,有能力踮一踮脚就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获得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活生生”的内容和材料。这些材料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鲜活而具体的表象,成为思维加工及发展的优质原材料,从而形成建构儿童思维活动的生长点和生命力的必需。正是在“模拟社会七十二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自我教育的学习素材。一个当过“财务部经理”的孩子写道:“几个小时过去了,我的钱也用完了,人也累了,便回到店里休息几。看见班里其他同学还在忙碌地清点钱、物,核对账目,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财务部经理,为了自己的玩耍,竟忘了集体,忘了自己承担的责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二:教学的全过程都伴随着实践。

教育原本起源于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儿童己有的经验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被唤醒,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用经验去探索,用思维去加工,把感觉和器官还原成学习的工具,经历了一个“经验实践——产生问题——探索实践”的学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中心,是儿童的生命和生活内容。儿童在用行动去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己有经验的价值和生成新的经验的快乐,从而获得巨大的无法遏制的学习动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和价值之三:体现从综合到分科、再由分科到综合的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

儿童的经历和未经历的生活都是整体的,展示在儿童面前的生活世界也总是以整体和完整的形象出现。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用好奇的目光追问生活,探究未知。这时学习的方向是由整体到局部,即从综合的模糊变成分科的清楚和明确。在经历了分科、局部的学习之后,又回到综合和整体中来,最后达到让孩子整体认识世界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综合了的整体性的社会原貌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割裂成片段介绍给学生。换句话说,教育开始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内容,为了进行深度研究而出现了分科教学,但回到生活实践中时又需要“综合”的展现,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这也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实现“综合”知识的价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之四:群体自主共生。

从设计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自主参与,同时它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参与的活动。正因如此,这门课程能保证学生群体的共同成长和提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同龄人和同伴那里获得的影响,要比他们从长者和师者那里获得的影响作用更大、更持久、更愉悦。在几个、几十个、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共同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其他学生(同伴),学生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在同伴互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成长的效益。这样,学生群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素质提高了,就会产生群体共生效益,就能实现“让每个儿童茁壮成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不是一两次或类似于“七十二行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包揽的。站在素质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的意义上理解,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而不断进化的;从内容上讲,它是不断丰富而完善的;从对象上讲,它是全员的而富有学龄期群体差异的;从课程形态上讲,它是稳定而不断发展的;从课程功能上讲,它在不同的形态下产生不同的效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尽管它是课程改革与重建中的一个难点,极具挑战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课程价值。我们在建构的途径上有以下的实践和思考。

一是大目标、分主JE系列建构。

根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目标的理解,我们确定了“儿童与生活”——“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并能创造和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促进儿童今后有质量地生活”为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设置了“儿童与社会”——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儿童与自然”——自然和谐的生活;“儿童与健康,——健康、安全的生活;”儿童与科学”——求真、探究、有创意的生活;“儿童与艺术”——感受、欣赏、崇尚美的生活;“儿童与文明”——文明、雅致的生活;“儿童与自我”——愉快、积极、自信、自主的生活。这七个分主题活动课程,每一个活动主题都指向学生的未来生活,都为着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积累经验和经历,都紧紧围绕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是大主题、小教案系列建构。

每一个分主题所构成的教育重点是不一样的,其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在细化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儿童与自然”主题活动中,根据高、中、低三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低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主题定为“亲近自然、体验自立”,在这个主题下分设编制了活动教案,开展了“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整理内务”、“可爱的小动物——爱心饲养”、“认识蔬菜——果园认知”、“神奇的大自然——笋壳作画”等活动项目。由于事先进行了主题预案的设计,学生在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时,老师在一些关键和典型情节上展开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学生活动,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效益,实现了主题教育目标,也为学科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三是小題目、大文章,体验层次多样化。

要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就必然要给儿童所有感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思维活动的空间,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放到学科课程之中,让自主、合作、探究伴随其全过程。如在‘亲近自然,体验自主”的“儿童与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各班在综合课中遐想、讨论,共同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教师对方案进行教案改造;师生共同到大自然的实践基地里实践,面对鲜活的物群,进行零距离的观察、交流、体验、实践、感受;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学科加工、提炼与深化,如猪圈里的数学(数学课),菜园中的思品(思品课),笋壳的艺术(艺术课),我与春天的对话(语文课),种子生成的条件(科学课)……

在这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资源在学科课程中被充分地利用,反复地增值,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益。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也需要用学科课程的方式方法、思维特点、运作模式来巩固,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种课程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各有特点又有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产生影响。当这两种课程能够很好结合的时候,不同的课程功能,都在儿童素质生长中汇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儿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历重建、否定、再重建的探索。要想保证建构过程的连续性和建设工作的开放性,我们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并最终使其物化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校、班级、学生、教师、家长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才能共同呈现出生命的鲜活与质量。

猜你喜欢
建构儿童课程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