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

2004-06-12 09:29余文森
人民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

余文森

编者按 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它关系到学校特色的形成、教育环境的优化、学生发展的质量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引起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本刊第2期刊发了北京教育学院季苹同志《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一文,展开了对学校文化的探讨。本期,我们约请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就学校文化建设的某一问题,发表见解,希望对于更好地理解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是构成国家教育的细胞组织,国家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以致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

可以设想,如果学校还是以前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依旧,那么,新课程在学校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实际上,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学校文化重建涉及面广、难度大,本文就新课程推进的迫切需要,强调和阐述以下若干要点:

一、校本理念的确立——学校文化重建的前提。

我国学校管理体制一向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制约,而忽视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完成游离于学校之外的教育主管部门所赋予的标准化的教育任务的工具,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推动力,以致于学校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学校的活动也不是基于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而展开的,学校没有自主发展的权力和贵任,学校缺乏自主發展的空间,学校的划一性、僵硬性造成了学校维持现状的“适应主义倾向”。因此,谈论学校文化重建就如同缘木求鱼。

突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存在(空间存在)转向本体存在(文化存在),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这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前提所在和核心要义。

校本理念的主要涵义:

1.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校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的建设,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当前要特别注重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建设。为了学校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为了所有学生,包括现在的和未来的每一个学生。任何改革都应有这样的自觉:促进学校的发展。

2.在学校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也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所以,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

3.基于学校。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当事人,对学校问RE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因而拥有真正的发言权;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发展负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把校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有机联系起来;要相信校长和教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从学校实际出发,规划学校,发展学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地调动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二、学习化组织的建立——学校文化重建的核心。

如果说,校本理念要解决的是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问题,那么可以说,学习化组织要解决的是校内组织结构问题。学校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决定学校的性质和功能,传统学校组织政治化严重,‘,官本位”严重,学校被赋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学校组织的教育效能和效率。可以说,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学校,是当前学校文化重建的核心任务。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创造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学习化。学习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淡化学校组织的行政色彩,提升学校组织的文化品质。其一是强调“全员学习”。即学习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坚持学习,并形成制度,尤其是学校决策管理层,他们处在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位置,因而更需要学习。其二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学校组织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也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一种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教学与研究互动提高的良性机制。其三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学校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强化组织成员彼此理解支持、协调合作、团体学习、激发集体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性,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结构扁平化。传统学校组织是等级式的,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上下关系,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僵化的和禁锢的,是一种钳制、封闭的组织文化。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上面的决策层到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如教研组)或成员(如教师)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平等、对话、交往的场所,成为组织成员不断成长,提供人们专业发展空间的地方。在这里,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合作式的和平等的。

3.管理自主化。在传统学校中,教师仅仅是员工,他们的价值是工具性的,是被管理和控制的对象。学习型学校强调组织成员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就是学校成员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主管理,学校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强学校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三、学校管理制度变革——学校文化重建的关键。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像的。因此,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也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第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了。管理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与权力至上一脉相通的另一现象是权威主义,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權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崇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泯灭了教师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

第一,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学校领导要把师生真正当成服务的对象,改革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定式,摈弃以训斥飞命令、控制、束缚,乃至奴役和摧残为标志的刚性管理手段,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协商、对话、帮助、支持和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

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学校或课程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定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首先,在考试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校文化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知难而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学校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