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爱
干国样老师这堂《斑羚飞渡》上得很有气势、魄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走向何方,这一直是老师们深感困惑和苦恼的问题。千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走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这可以以《斑羚飞渡》为例。
干老师从一小故事切入,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把它作为引子,造成悬念,启人思考。由于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整体感知,所以老师可以很快将教学思路从文本中心引向话题——对生命的认识。由于学生阅历的局限性,老师精心设置了三个材料,由兽而人,由古及今,由野蛮到文明,得出当代文明社会还可能残存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野蛮的结论。这是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而對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的抉择的思考,则由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断展开。
围绕艾斯梅偷偷下船、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他的细节,干老师将学生对个体生命的解读导向深入——每个个体都有珍借生命的权利,任何在危难困境之中的犹豫和恐俱都是人正常的情感流露,从而使文本解读上升到了敬畏生命的哲学高度。这一步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同时靠着教师的知识素养走出来的,所以弥足珍贵。也正因此,干老师最终也没有就开头的故事,提供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答案,他只是运用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给他们以启示,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开放性的结尾,无疑是这次教学的一个亮点。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当然,如果这节课,能组织学生有更多的合作探究,也许效果会更好。不过,这是近乎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