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畲族和回族

2004-05-16 22:00
中国民族 2004年5期
关键词:苍南霞浦始祖

在温州11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元明以来,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自福建、广东乃至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与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温州的文化和财富,共同发展了日益发达的经济。

畲族是温州少数民族迁入最早、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隋唐之前畲族先民已居住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区,并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其民族的发祥地。畲族大量迁入温州,当在明清之际的万历至乾隆年间200余年里,共159支。其中明代38支,清代121支。迁徙路线由广东经闽东北罗源、霞浦、福鼎、福安等地迁入,迁徙形式是一家一户或几个支族结伴同行。随后,又从温州各地迁往本省景宁、桐庐等20来个县及福建福鼎、霞浦,安徽宁国,江苏宜兴等地。经数百年繁衍变迁,畲族遍及温州山山水水。从雁荡山麓到瓯江、鳌江、飞云江畔,各族人民杂居共处。

畲族的原始姓氏有盘、雷、蓝、钟四姓。据载,在唐光启时的一次迁徙中,“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氏于今无传”。而今,在温州畲族中,除蓝、雷、钟三姓外,还有李、吴、罗三姓,他们均为畲族的女婿族,子女继承母族习俗,操习母族语言,申报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分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回族也是温州市少数民族迁入较早、分布较广的民族。

在元朝,就有回民在温州活动。大量入迁当在明清之际,以福建迁入的丁、郭两姓居多。丁姓始祖是元初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1211—1279),为大食国布哈拉回回人。其子纳速拉继承父业,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生四子,以其父名分纳、速、拉、丁四房。第四房名义卜伯克(1215—1298),号乌马儿,汉名伯颜,行贾泉州,任刺桐(泉州)港泊司。明初,色目人遭逐,他们纷纷隐姓埋名,避居他乡。同时,赛典赤·瞻思丁五世孙带族人避居晋江县陈埭,以其始祖末字“丁”为姓,自称汉人。至九世孙丁(囗言)(1415—1488)于宣德十年(1435)从晋江陈埭迁苍南桥墩松山,后移居后隆(桥墩后隆),为后隆始迁祖,生五子,分衍苍南大渔、马站、赤溪双剑、观美及温州永嘉、瓯海等地。郭氏始祖德广、德昭兄弟,其先世落籍浙江富阳,元至大间(1308—1311)奉命至泉州。后德昭迁南安蓬岛,为蓬岛始祖,其十三世孙应科、应传两兄弟为避当地社会之乱,于明万历五年(1577)迁徙今苍南霞关库下、榻头;德广移居晋江法石,孙仲远这于洪武九年(1376)迁惠安白奇,为白奇开基祖,后裔朝佐、南窗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从白奇和晋江石湖迁至洞头县寮顶、隔头。

鹿城区的回民,也大多于清代和民国间从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及杭州、宁波、丽水等地迁入,有陈、马、沙、冯、曾、袁、季、脱、郭等20余个姓氏。

目前,回族在温州各地都有较广的分布。

猜你喜欢
苍南霞浦始祖
霞浦滩涂
华夏始祖
匆匆那年,我去过的霞浦
厚德载物 博学多才 自强不息 臻于至善——霞浦八中精神
浅谈温州苍南古建木雕
陕西民间“始祖”文学资源产业化开发
金色滩涂 海峡摄影时报霞浦采风作品
日子过成段子,“苍南派”和“芒果宓”把幸福喂胖
后稷教稼
传播石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