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玉 中 云
在跨国公司里工作,自然少不了和老外打交道,有时难免会磕磕碰碰。中国人讲礼貌,好面子,通常能忍则忍,更何况老外还经常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不过表面上虽不计较,心里却未必痛快。许多白领都有同感,在外企工作,和老外上司或同事的关系是经常影响自己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
文化差异的影响
老外们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内在来源之一。就拿“权力距离”来说,多数欧美人通常奉行较小的权力距离,即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差异不十分明显,说话可以比较随意。相对而言,亚洲国家的人习惯于较大的权力距离,在潜意识里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感比较讲究,下属说话做事要有一定的分寸感,如果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埋下日后冲突的种子。
反过来,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来对待欧美人同样也可能会出问题。他期望你畅所欲言,你却唯唯诺诺;他期望你充分展示个人价值,你却甘当陪衬。如果你一贯如此对待你的欧美老板,也许某一天,一向温文尔雅的他会突然向你爆发,一场冲突的洗礼可能劈头而来。再比如说“风险回避”,美国人对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容忍程度要较日本人为高。作为老板,前者可能要求你大胆创新,勇于变革,后者可能更看中你的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如果你恰好搞颠倒了,不发生矛盾冲突才怪。
有的公司文化尊崇平等,你却发现你的老外上司要你绝对服从;有的公司文化倡导结果,你却发现你的老外上司在过程细节上大做文章;有的公司文化强调个人的发展,你却发现你的老外上司只要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这其中,文化的、公司的、个人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冲撞都可能构成冲突。
别小看了习惯的影响
习惯也可能会成为冲突的潜在导火索。也许你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通常很随和的老外,却在某个特定场合或时间段内被感到不近情理。比如,Linda看到她的老外上司在喝咖啡,还叼着一根香烟,便走上去聊天,可他显得比较冷淡,或心不在焉,有点话不投机的感觉,结果闹得Linda有些无趣,心里觉得怪怪的:他看上去心情不错,为什么对我态度冷淡?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
其实事情就出于你可能无意识中干扰了他的习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喝咖啡的时间与别人分享,有的老外习惯于用此时间思考些私人的事情,或就是静静地养养神而不愿被他人干扰。此时你的友善闲谈会对他的私人空间造成妨碍,如你一贯如此甚至会被视为侵犯,他当然不会开心,也就不可能有你期望的“和颜悦色”。对于时间规律较强的人其反应会更强烈些。你也许会问,那中国人之间为什么较少发生这样的事呢,这就又和文化牵扯上了。西方的老外们比中国人更注重自我,有关这方面他们更强调的是得到尊重,而不是国人通常所行的随和。换言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对事物的不同诠释,进而产生不喜欢、不认同、不接受,最后引发冲突。
有了冲突如何解决
冲突的解决首先取决于冲突双方采用什么行为意向,这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愿意满足对方愿望的程度,一是愿意满足自己愿望的程度。简单说,就是你想在冲突中取胜还是做出让步?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冲突,采用协作的态度通常会取得较好的后果,这需要良好的沟通,找出并认知双方的差异所在,然后寻求解决的方法。常陷入的误区是以己度人和急于表白自己,这样往往导致误解加深,冲突加剧。记住这条金法则:先搞清楚他人的意思,然后再让他人明白自己。
在英国数年,有一条体会颇深,英国人不论在何时遇到冲撞,每个人总以“对不起”为起始语,因此可能引起冲突的事件通常得到化解,因为这种态度使得冲突因素的相互作用向弱化(而不是激化)的方向发展。试想如果双方都持有指责对方的态势,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或听到的:“你是怎么搞的……”,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不说也知道:一场冲突。我们是不是也应改变一下习惯的起始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