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城
胡锦涛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推行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制度,邀请专家学者为政治局委员上课。短短一年半以来,已经举行了11次。现将历次学习时间、内容要点及当时的背景等基本资料,简介如下:
第一次,2002年12月26日。
主讲者:中国人民大学许崇德教授与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
讲题: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背景:这是新一届政治局组成一个月以后,首次集体学习。第一次的讲题就选择《宪法》,显示新一届中共中央最重视的是“法治”问题。
此次学习之后一年,即200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建议,共14条,其中包括首次提出的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以及列入“三个代表”理论,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同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翌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此项宪法修正案;其内容基本上来自中共中央的“建议”。由此可见,政治局第一次学习宪法,目的是要让所有政治局委员有完整的宪法知识,以便形成中共中央的建议,并在其后的审议和投票过程中,有明确的意见及决定。
第二次,2003年1月28日。
主讲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研究员、江小涓研究员。
讲题: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
背景:时值中国加入WTO刚逾一年,许多经济问题凸显出来。两位研究员讲解当时世界经济形势、新趋势、新特点,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比较。建议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不断提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善于趋利避害,继续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当选为新一届总理。他在作政治工作报告时提出,国民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次,2003年3月28日。
主讲者: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研究员。
讲题: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
背景:内地失业问题严重,不仅城镇里“登记失业率”达4.7%,农村还有4-5亿人等待入城务工。两位讲者认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建议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第四次,2003年4月28日。
主讲者:中国科学院王恩哥研究员、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曾光研究员。
讲题: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及运用科技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
背景:当时“非典”在香港已扩散到社区,引起市民恐慌。但内地却还在遮掩。4月20日,北京市长孟学农及卫生部长张文康因隐瞒疫情、防治不力被撤职。多数干部对此“突如其来”的怪病手足无措。政治局于七天之后举办集体学习,紧急补课。讲者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去打赢防治“非典”的攻坚战。
第五次,2003年5月23日。
主讲者: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钱海皓研究员与外国军事研究部傅立群研究员。
讲题: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
背景:2003年3月20日,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开战,只用了19天(至4月9日)美军即攻陷首都巴格达。美国依靠高科技战争,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些战例,改变了中共“人海战术”、“全民皆兵”观念。两位研究员讲解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推行新军事变革概况,建议从国情出发,借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经验,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次,2003年7月21日。
主讲者:中央党校研究室张启华研究员与张树军研究员。
讲题: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背景:这是一次“务虚”的理论探索会议。两位讲者回顾中共建党以来,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前,重要思想理论的演变过程。结论是党的思想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完善;又认为“三个代表”思想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第七次,2003年8月12日。
主讲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张西明研究员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
讲题: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背景: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与公共文化事业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后者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前者则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它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旅游业等,其涵盖范围随着体制改革而有所改变。
过去,因文化事业涉及思想意识形态,所以只有党政机关才可以经营。1998年文化部属下设立文化产业司,才真正使文化产业面向市场。两位讲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应该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建设。
第八次,2003年9月29日。
主讲者: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林尚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林研究员。
讲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背景: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其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它是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命题。而“依法治国”早于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写入宪法。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要使两个口号制度化、规范化及程序化。
第九次,2003年11月24日。
主讲者:北京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与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
讲题: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考察。
背景:两位教授讲解拿破仑帝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等大国的兴衰经过,得出以下几项经验教训:(一)在大国兴衰史中,被打败并由此衰弱的多是富国,国际间大规模的财富转移,本质上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来完成的;(二)拿破仑依靠军事力量,扩张市场而成为大国的经验,不仅有历史性,更具有世界共性;(三)政治家的胆识,在关键时候,能对国家发展起扭转乾坤的作用;(四)大国力量增值于地区性守成,消耗于世界性扩张。这些经验启发中共领导人,将中国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地区性大国”。
第十次,2004年2月23日。
主讲者: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宇燕研究员。
讲题: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安全环境。
背景:美国绕过联合国,攻占伊拉克之后,美国与西欧的传统盟友关系恶化,特别是与法国。中国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强与西欧(其后的欧盟)发展关系,“联欧抗美”,以“多极世界论”抗衡美国推行的“单边世界”霸权主义,以排解中国周边受到西方国家及其盟国的围堵。讲者期望,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第十一次,2004年3月29日。
主讲者:中国农业大学程序教授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柯炳生教授。
讲题: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农业发展。
背景:“三农问题”被列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中央推出一系列措施,贯彻实施;今年“一号文件”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以农村工作为主题,发下每年的第一号文件。文件名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内容分九大部分22条,每一条都详细地规定了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两位讲者认为,应该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