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如
五溪湖听鹭
我平生有三大爱好:写作、旅游、摄影。只要风闻哪里景色秀美,必定千方百计去游,去摄,去写,让三种爱好找到释放的空间。今年暑假,外出开会,在长途汽车上偶尔听到一位返家探亲的旅客说,他家乡湖南花岩溪的风景很美,我立即接下话茬:花岩溪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画嘛,肯定有着如诗如画的境界,并决定到藏匿于深山之中的诗画世界一游。
从常德出发,沿着崎岖山路,驱车五十公里,终于如愿以偿。一到花岩溪,我四处奔走观望,寻觅我心目中的诗画。在一派天然的绿色世界里,有状如吼狮、卧虎、千年龟的怪岩耸立,是为“岩”;有道道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的小溪,是为“溪”;唯独寻花不见“花”,三景缺一景,不免有些遗憾。当地人说,春暖花开之时,漫山遍野,鲜花盛开,那时才是名副其实的“花岩溪”啊!我暗暗埋怨自己,来的不是时候。湖南老乡安慰我说:看不到花不要紧,可以看会飞的花——白鹭嘛!
当天下午,我便同林森一起迫不及待地前往白鹭的故乡五溪湖看鹭去了。来到入口处,只见一座巍峨的城堡耸立路旁,名曰“观鹭台”。想来此处便是观鹭的最佳位置了。我们拾级而上,登到台顶,朝东远望,在木山岭上空,足有数万只白鹭上下翻飞,犹如漫天雪花在空中飞舞。霎时,像听到什么命令似的,数万只白鹭几乎同时停泊在杉林树冠。林森亲昵地拐了拐我说:“你不是在觅花吗?杉树顶上不是开满了洁白的花朵吗?”经他一点拨,我也醒悟过来了:啊,是花,是花!郁郁葱葱的杉树林缀满了点点白花,真是大自然的杰作!我要惊喜地告诉世人:花岩溪不仅有春花,而且还有奇异的夏花——鹭化之花!
这时我才发现,身边还有一个观鹭人。他戴着墨镜,静静地低着头,伸长耳朵,用手护着,朝白鹭方向倾听。我感到奇怪:“你怎么……”话刚出口,我才发现他手中拄着一根盲人棍,连忙把下面的话吞了下去。幸好盲人并不介意,他缓缓地说:“你们是用眼睛看鹭,我是用耳朵听鹭,同样能够感受白鹭的美。”我连忙学着他的样子,摒住呼吸,护耳倾听,可是距离太远,什么也听不到。盲人笑笑说:“只要你的心静,听得到的!”
听鹭的功力,与盲人相比,自愧弗如。要想听鹭声,看来非近观不可了。我们离开观鹭台,信步来到五溪湖边,寻船前往木山岭。在湖边遇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莫姓青年,他邀我们到家小憩。刚一坐定,他的同样干干净净的妻儿立即端来凉茶。原来这是一幢木结构的家庭旅社,地板亮得能够照出人影,床铺整洁得一尘不染,厨房、卫生间没有一点污迹,就连周围的水泥地也找不到一点灰尘,令我嘘唏不已。林森对我说:“山林里到处是绿树、碧水,哪里去寻灰尘呢?”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位姓莫的洁净青年二话不说,就划着木舟载我们穿湖觅鹭去了。
我们的小舟在清澈的五溪湖上漂荡,徐徐凉风吹来,空气格外清新,胜过城里的空调。最为有趣的是,前面一只水鸟看到我们来了,十分高兴,拍打着翅膀在湖面穿行,好像在给我们带路。一道道弧形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彩虹点缀在湖光山色之中。
五溪湖碧绿碧绿的,四周长满了嫩绿的楠竹,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壤。我掬起一捧湖水,清澈透明,完全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在山洪暴发的夏季,这里的水居然一顷碧波,毫不混浊,实在难得!”林森纠正道:“水本无色透明,是周围的青山使它染上了碧绿的色彩。”小莫告诉我们:湖水是由五条溪流从四周的山峰流下汇集而成的。花岩溪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根本不存在水土流失的现象。一年到头,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不知混浊为何物。白鹭最喜爱洁净,世代以此为家乡。每年三月,数万只白鹭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在木山岭缔结良缘,生儿育女;金秋时节,又飞往南方越冬。从古到今,年年岁岁,延绵千载。
说话间,不知不觉来到了白鹭的栖息地木山岭。小莫将小舟停泊在岸边,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白鹭。这里是白鹭的乐园。成群结队的白鹭或停或飞,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没有人干扰他们宁静的生活,他们纯乎是木山岭的主人。
看,成年的白鹭拖着长长的双腿在空中翱翔,只只稚气的幼鹭则追逐嬉戏,练习飞翔的本领,为秋后的万里远航进行体力和技术准备。好一幅充满动感和生机的百鹭图,不,应该是万鹭图啊!
听,白鹭动听的叫声:“叽叽叽”这是幼鹭嬉戏时的啾鸣;“嘎——嘎——”这是成鹭在训导幼鹭的吼声。啊,这分明是由多声部组合而成的有声有色的万人大合唱,演出的地点不在狭小的舞台,而在蓝天、白云、绿树、碧水之间,其气势之磅礴为人间所绝无,木岭所仅有!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白鹭,乘舟而归。归舟之上,寂静无声,谁也不言语,全都沉浸在动人心魄的鹭歌之中。满目青山夕照,伴着“哗——哗——”的单调水声,我的万千思绪凝聚为一句最为单纯的话语:这里的山是纯净的,水是纯净的,鸟是纯净的,人也是纯净的,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幸未受到混浊的世俗世界的污染。想着想着,我竟然睡着了。我似乎化为一只鸟,落到了碧绿的树丛之中;化为一滴水,融入了碧波荡漾的纯净世界……
探寻陶公足迹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陶公雕像前留影为念。四周的曲廊碑刻林立,镌刻有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文,篇篇均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本体咏叹抒怀。看了以上碑文后,我深为震撼:一篇320字的短文,居然家喻户晓,世代传颂,为历代如此众多的文坛英才所景仰和咏叹,这是十分罕见的文化奇观!陶公即令没有其他诗文留世,仅此一篇亦足千古矣!这对于粗制滥造的多产作家不也是很好的警示吗?
离开陶公祠,眼前是一片奇异的竹林。此竹眼看为圆,手摸为方,名曰“方竹”,似乎在告诫世人一种富有哲理的为人之道:只方不圆,难以立世;只圆不方,流为圆滑;貌圆实方,既可灵活应对种种是是非非,又能够坚守固有的为人准则,可谓两全矣!
堪与方竹媲美的是水源洞。水源洞位于临仙涧。其涧不宽而落差甚大,久旱不绝,虽山洪滚滚而涧水犹澈,蜿蜒清流顺势而下,叮咚之声犹如仙乐在山谷回荡。每逢桃林落英缤纷,花随水去,风流独胜,真乃“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夏日炎炎,此地却爽风徐徐,好一个清凉世界,让人不愿离去。临仙洞洞顶有泉,串滴如露;洞前有潭,须发可鉴。洞口“松竹夏生寒,草木秋不萎”。明代知府题曰“洞口长春”,唐代文人狄中立谓之“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道出了仙洞的神秘色彩。
要到达仙洞,须跨越遇仙桥。原桥系一块自然崩落的危岩横卧于涧,结构天成,堪称仙迹。我从桥下仰视桥头,依稀可见一女子逆光而立,我以为有幸遇到了仙女。当我们拾级上桥之际,那仙女竟然飘然而至,来到我们面前。这时我才看清,她原来是一个身穿凡衣的女子。她主动上前与我们打招呼,说洞里很黑,问我们要不要电筒。我们说有打火机可以照明。她说孩子今年读高中要交9000元,她正在设法凑钱。希望我们能够买她的电筒,算是对她的支援。面对这样一位在雨中伫立的诚恳的慈母,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每人买了一个电筒,做好进洞的准备。
达仙洞正如陶渊明描述的一样,开初一段极为狭窄,仅够一人通行。我们小心翼翼地步入山洞,伸手不见五指,这时才感到电筒的妙用。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洞中前行数十米,仿佛看到一丝光亮,即刻信心大增,找到了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的感觉,脑中闪出了陶公的名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步出狭窄黑暗的山洞,顿时眼前一亮,天开地阔,此情此景,唯有“豁然开朗”四字可以形容,深感陶公用词之妙。
走出达仙洞,自然到达了仙境。凭栏俯视,秦居古舍,良田美池,桑竹曲廊,尽收眼底。鸡犬之声依稀可闻,只只雏鸭摇摆缓行,使静谧的田园图具有了动感。这便是陶渊明心目中的仙境!这便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我心中不禁涌出了一丝苦涩:这只不过是没有战乱,没有欺诈,无衣食之忧的古朴的农家生活而已。但是,长期以来这并非高标准的生活,只可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已。中华民族是最知足的民族,他们的要求并不为高,可是他们的合理要求竟然屡屡被粗暴地拒绝,难怪一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民族也要揭竿而起了。由此我们可以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之所以大得民心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所在。
离开秦人村,我们沿着名曰“上天梯”的蹬道,登上了桃花山的最高峰,峰顶便是赫赫有名的高举阁。此阁取陶诗“高举寻吾契”句命名,阁内藏有众多名联。据称登阁四顾,目极千里,有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以致登阁者发出了“九宵风近防吹帽,千仞阁高试振衣”的感慨。遗憾的是,阁门紧闭,无法进入。我从门缝往里观望,但见对联悬满四壁,中间摆满了桌凳。阁前只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在兜售十二生肖命帖。他说:“阁里本来可以喝擂茶,但是昨天卖擂茶的等了一天都没人光顾,所以今天不来开门了。”他指着院子里的石凳说:“如果不下雨,你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此时我们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极想坐下休息。可是环顾四周,唯可一坐的只有老头面前的摆有命帖的两条木凳。但是他不开口,我们也不便去坐,于是只有席地而坐了。
休息片刻,我们准备起身下山。林森看到阁后有一条小路,连忙前往探路。干瘦老头见状,急匆匆抱着一堆劣质卫生纸冲了过来:“要上厕所吗?五毛钱一位!”林森听到喊声,急忙返身,嘴里连连说“不不”,我笑得前俯后仰,替他解释:“老大爷,他是在找下山的路呢!”面对阁前纵横交错的小道,茫然不知何处是归途,只好求助于老者:“请问下山该走哪条路?”干瘦老头忙着收拾卫生纸,头也不抬地回答道:“哪条路都通。”
既然如此,我们便选择了左侧的一条平缓的石板路下山。走了一个多小时,只见绝壁处站立着一个庙宇,前无通道,只好原路返回。到了高举阁,我们又选择了一条狭窄陡峭的山路,想必能够直抵山下。走了一阵,并不见山下公路的影子,却见一间白色小屋,林森自告奋勇地前去问路。我脚瘫手软,实在走不动,但又无处可坐,只好把伞翻放地上,淋雨而坐。没坐多大一会儿,只听林森尖叫一声,狂奔而出。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前往救援。原来林森前去问路,屋内空无一人,却窜出两只大黑狗,把林森吓得心惊肉跳,狼狈逃窜。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再次回到高举阁,又选择右下方的小径走去。林森边走边骂干瘦老头不肯告诉下山路径,以致让我们走了不少冤枉路。我说:“谁让你既不买人家的命帖,又不肯上他的厕所呢?你没有让他赚上一分钱,他凭什么与你白费口舌!”林森自我解嘲道:“看来凡人进仙境,不迷路是不可能的。连武陵那样的半仙之人都要迷路,何况我等愚钝之人呢?”
说笑之间,不觉来到一座秦舍,门口衣着古朴的秦女殷切地邀我们进屋小憩。刚一落座,她立即端来热气腾腾的擂茶,随之摆上几小碟锅巴、米花、咸菜之类谓之“押桌”的食品。我们喝了热茶,心里热乎乎的;品尝特色零食,更增添了几分情趣。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秦人的热情好客,盛赞桃花源民风之淳朴。吃完一算账,我们愕然了:在外面10多元就吃得下来的擂茶竟要收40元。经过讨价还价,秦女还算通情达理,最后收了25元作罢。付毕茶款,我们理直气壮地向秦女打听下山路径。秦女倒也热情,把我们带到路口,一一指点迷津。转过路口,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两次问路的经历,使我们明白了:今日之桃源已非昔日,即令问路也没有无偿服务之说。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如果在小农经济时代是可能存在的话,那么在商品经济时代则断然不可能存在。商品意识随着商品一起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以致每个人的脑细胞,以往的世外桃源也概莫例外。过去读《桃花源记》曾有一事不明:为何武陵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现在终于明白了:他既没有给秦人付酒钱,也没有在桃花源上厕所,谁愿意为他指点迷津呢?这也算是本人通过亲身实践对传世之作做出的新解吧!
逃离桃花源
回到昆明,我逢人便问:“你在公路上划过船吗?”正当对方愕然之际,我不无骄傲地说:“我划过!”那神态想来就像阿Q从城里见识了革命党后盘着辫子返回未庄时一样。
淅淅沥沥的雨,整整下了一夜。昨天雨中游桃花源,已了却多年夙愿,今天该离开了。清晨起床,草草收拾行装,打着伞,拖着行李箱,即到总台办理退房手续。突听一男子在屋檐下呼喊:“快回去!莫退房!”我停步伫立雨中,警觉地看着那男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那男子隔着雨帘大声喊道:“昨夜一阵暴雨,桃花源四周的路全部被淹没,这里已成一座孤岛!快回房间等待水退了再走!”他看到我有几分疑惑,又喊道:“你没有听广播吗?湖南省政府发布了紧急动员令!”我侧耳细听,远方果真时断时续地传来了播音员严峻而镇定的声音,大意是:湘西北遭到千年一遇的暴雨袭击,澧沅二水泛滥成灾,武警部队连夜进军,保卫常德……
消息被证实,可是我却犯难了:已经买好了第二天的机票,今天无论如何要赶到长沙才行啊!情急之中,我提出了一个低智商的问题:“什么时候水才能够退下去?”那男子无奈地摇摇头:“这个问题你得去问老天爷,我怎么知道呢!”我终于明白了摆在面前的严峻现实:水患刚刚开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被困桃源何时了?不如即早抽身吧!于是不顾宾馆服务员的一再挽留,决意冲出洪水,离开桃源。
在宾馆门口叫了一辆三轮摩托,驱车前往水患前沿。刚过了收费站,就到了洪水淹没的公路地段。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肆虐的洪水滚滚滔滔而来。昨日的棉田已不见踪影,公路两旁的电杆只露出顶端,好似两排竹竿整齐地插在水中,桃树顶上的枝叶被洪水卷来推去,无力地向苍天呼救。公路边缘爬满了蚂蟥,行李箱则成了各类昆虫的救生艇,就连身上也有一只只蚂蚱跳来蹦去。他们也有生命,也有求生的欲望啊!任凭他们去吧,在灾难中能为弱小的生命提供庇护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洪水步步紧逼,我们一退再退。好不容易等来了一条无篷破船。那船在雨中摇来摆去,船夫不停地在舀漏入船舱的水。大家都不敢拿生命冒险,只有一位勇敢者乘破船而去。我看到他打着伞,端坐船头的模样,好像英勇的赴难者,心里存有几分敬意,但更多的是担心。
又等了一会儿,来了一只有篷的机动船。焦急的赶路人一拥而上,很快就把船舱挤满了。船舱低矮狭窄,只挤得下八个人,而且还得低头而坐,再强硬的汉子在这里都只能做蜷缩于茧壳中的春蚕。船终于启动了。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离开洪水围困的孤岛,心里轻松了不少。柴油发动机的油烟不断往船舱里灌,大家用手捂住口鼻,没有任何怨言。一个从洪水里逃出的湖北人掏出香烟抽了起来。他深深地一吸,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白色的烟雾在狭窄的船舱里萦绕,似乎使他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并给他带来了希望和梦想。
小船在茫茫的洪水中行驶,好似一片树叶在大海里漂泊,显得那样的渺小,而且随时都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尽管如此,还是有几分惬意的感觉。平时都是贴着公路地面行驶,今日竟然浮到行道树的树冠之上行驶,真有天上人间之感。
小船驶离公路,越过棉田,随着水势,冲入沅水。船体在激流中摇摆着破浪前进,终于来到了雄伟的沅水大桥。船上的乘客呼喊了起来,庆贺在人生的道路上又闯过了一关。小船停稳后,乘客依次上岸。我右手提着行李箱,从船头跨步上岸之时,船身摇摆,重心不稳,我的身体朝右倾斜,险些跌入水中。幸好船夫上前扶住我,并且接过我手中的提箱,才得以安全上岸。我站在泥泞的岸边,面对凶猛的洪水,真有些后怕:如果刚才摔了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船夫非常公道,每人只收15元的船钱。他不无歉意地说,平时只收10元,今天情况特殊,多收一些。我对船夫十分感激,心里暗暗说道:在洪水之中能够逃离桃花源,就是收100元也值得。此时我倒亲身感受到商品经济的优越性。正是商品经济的利益驱动,使船夫得以载客离险境,否则谁愿意冒这个险呢?
我在桥头拦了一辆路过的长途客车,登了上去。舒适的客车载着我庆幸的心,沿着高速公路,朝长沙风驰电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