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宏观环境冷暖色

2004-04-29 00:44巴曙松
商界 2004年11期
关键词:粮价粮食调控

巴曙松 钟 伟 赵 晓

目前的经济温度

从总体上说,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的起始是 2003年9月。由于这轮调控的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因此要想了解中国经济现在的运行情况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对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调控尚无结束的征兆。

从2004年6月以来,各种关于4月以来的调控措施已经奏效的说法或许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政策从出台到奏效存在时滞,很难想象当月的政策对当月或来月的宏观数据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更愿意从一年来各种综合调控措施来看这些政策的效果。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大落的危险性在上升之中。

2004年1到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份是43.5%,4月份是 34.7%,5月份是18.3%。从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的情况看,1~3月份同比增长 31%,4月份增长5.9%,而5月份则下降 15.7%!这种下落速度是历史上少见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高达52%,投资增长的绝对数并不多,因此如果固定资产回落的速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投资的大落就难以避免。

第二,信贷波动情况也隐含着令人忧虑之处。

在经历了2003年上半年信贷的急剧扩张后,目前信贷紧缩力度有所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目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如果信贷收缩的力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全年广义货币M2和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仅为12.5%和 14.4%,而央行全年的调控目标是17%。回顾1997~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M2增速低于12%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因此信贷大落的隐忧也是存在的。

第三,目前宏观经济的回落应视为一年来综合调控的结果。

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回落,与其视为今年4月份以来各种政策的综合效果,不如视为一个从2003年3月到2004年4月的“大起大落”的政策波动过程。

“大起”可以形容为由于对2003年非典的影响估计过于悲观,结果从2003年 3~7月期间,各种投资项目仓促上马、信贷快速扩张的过程;

而“大落”则可形容为自去年9、10月以来信贷规模增幅显著下降,2004年4月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步回落的过程。或者说,2004年4月以来的各项措施加速了。当然是否目前宏观经济已有大落的隐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半年度和三季度的数据。

“投资过热”背后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从我们了解到的种种信息来看,引发第五次综合调控的关键因素,不是消费和进出口的异动,而是明显的投资热。

我们的研究表明,“投资过热”的本质是:一在于行业准入不足;二在于资源中长期战略规划不足。行政式的调控措施,延迟了问题的暴露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本身。

第一,目前被列入投资热的行业同时也是回报最高的行业。

在关于哪些行业投资过热的时候 改委列出于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煤电油运等行业,如果观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利润增长数据,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投资过热的行业,也就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l~4月份,实现利润增幅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 6.98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06倍;有色金属冶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3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9倍。

第二,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一是国有垄断。

如果投资过热的行业,其较高的回报率不能被有效稀释,那么这些行业仍然将继续引发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冲动。仔细观察这些过热行业,不难发现两个典型特征,即要么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要么这些行业,在中国是严重资源短缺形态。

1、对于国有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抑制过热的治本之策.是对各种所有制的资本打开准入的大门,摊薄垄断利润、打破行业垄断。遗憾的是,至今对某些行业投资热进行调控时,很少将抑制短期投资和打开行业准入结合起来。相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强化审批、限制供给、提高价格、这种措施只能治标,并使得这些行业在调控稍微放松时面临投资热再度复燃的威胁、

2、在这些国有垄断行业进行的投资热整顿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1~5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逐月下降过程中,下降的主要是非国有性质的投资,5月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同比增长 33.3%,仅比4月下降4个百分点,因此投资大落的主体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

发间资本的迫退为外资和国有企业腾出了更从容不迫的利润空间。目前,宝钢、马钢等几乎所有知名的铁企业集团的产能扩张都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外,外资进入钢铁行业的热情也颇高,例如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板有限公司日前有大连正式投产。

如果抑制投资热和强化国有垄断了不幸结合,偏离了市场化的基本向,那么在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这些目前被掩盖的弊病会被更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三,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短缺。

正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依赖本国资源来支撑,百中国经济增长又必然需要耗用较多的外部资源,那么抑制投资以压低的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不能缓解资源的短缺程度。换言之,如果目前10%的经济增长使这些瓶颈行业难以支撑,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则今后五年,可能6%的经济增长就足以使得这此些行业不能承受。

简要的回顾是:投资热伴随着这些行业不正常的高回报,这些行业的特点要么是国有垄断,要么是资源短缺。治理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有是市场化的行业准入,而不是强化垄断格局和固化垄断利润分配。治理资源短缺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是以国际化视野,及时确立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画地为牢和耗尽自身资源。

粮价持续上涨的隐忧

从今年年初至今,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已成了街头巷尾时时议论的话题。

作为判断否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5月列达到了惊人的4.4%,创7年来新高。因此,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央行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因此,看清了粮价走势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居民消费物价走势。

初步计量结果表明,自1998年6月以来,居发消费物价的走势和食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房租价格微涨之外,只有食品价格在大涨,而和非食品价格走势关系不显著。那么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交织着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短期因素之一是,截至到2003年,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减产。2003年中国粮食库和当年消费量的比率,处于 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2004年的粮食消费不增长,要确保2004年粮食供求平衡,也需要粮食增产10%以上。

短期因素之二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占当年全球消费量的比率为13.9%,较历史平均水平的20%为低,而中国的粮食采购政策又高度不确定。考虑到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迄今风凋雨顺,因此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已是定局,下半年粮价的相对乎稳可能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短期内走平。

那么中长期因素是什么呢?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似乎难以避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一亩半,种植小麦或大米的种子、化肥、农药和护理等每亩成本至少在400~500元,而每亩产粮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即便考虑到农业税费的减免和种粮直补,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也不会超过500元,大约和进城—个月的打工收入相当。所以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产粮不是优势,在目前的粮价下,继续保持极高的粮食自给率,要么因种粮不挣钱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要么进行粮食种植的直接补贴,导致财政负担日重。而目前的主要农产品价格,甚至还没有恢复到1994年的水平。

因此,如何遏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长期内的快速上升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确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而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又取决于以下—些考虑:

一是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应该和农民自愿、主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起来,以免损害农民利益;二是粮食安全方面,关键是保护耕地不被蚕食而不是耕地上种植什么、即“藏粮于地”,而进口粮食,对中国而言,几乎等同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是考虑到在新型粮食安全观下进口粮食的保障供给,可以通过中国政府和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政府双边换文,中长期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国提供中长期粮食进口合约并适当锁定价格风险。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鉴于粮食需求价格弹性甚小,央行继续紧缩银根的政策对粮价走势基本不产生调控作用,如果不能用开放和全球的视野形成新的粮食安全观,粮价上涨将持续,并在两年内有突然下跌的危险。理由之一是目前美国粮食交易方面,大豆、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均开始下跌,并且期货跌幅大于现货;理由之二是中国历来有粮食“涨三年,跌七年”的周期性循环。

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予关注的政策趋势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系统地继续分析其它问题,例如对消费和外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只能简要地对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该关注宏观走势和相关政策趋势进行前瞻讨论。

第一,警惕经济“大落”和随之而来的滞胀威胁。

从1~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而言,值得警惕之处颇多而可盲目乐观之处颇少;从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来看,不由内部自主调控决定的色彩颇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资源制约和冲突可能日增。

因此如果继续出台新的大力度的综合调控措施,有可能使得我们在失去经济稳健快速增长的同时,很难避免通货膨胀的持续高位徘徊。

第二,这轮综合调控不能只“重热不重冷”。

在这轮调控中,基本特点是重热不重冷,过热的投资被抑制下来了,但长期以来应该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并未出台,使得服务业和农业持续处于“冷”的状态。

目前中国服务业是长期偏冷的行业,从1989年以来,服务业的GDP所占比重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始终只在30%~34%之间。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仅增长 6.7%,增速较之前两年还有所回落。对服务业冷滞状态的长期缺乏关注,已经给解决国内就业压力带来了困难。从这一点来看,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呼吁的“紧紧抓住我国服务业1.4万亿商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

此外,农业也属被冷落的行业,在 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高涨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背景下,农林牧渔的投资仍然仅仅增长了0.4%。如果不冷热兼治,那么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

第三,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为民营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适当的政府服务。

这一点可以从正在酝酿中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办法”里得到—,些启示。8月底,温家宝总理在温州考察,并召集9个企业家开了一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据参加会议的—位企业家介绍,这份正在讨论中的文件“分为七大项36条,提到很多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问题,针对非公经济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猜你喜欢
粮价粮食调控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我的粮食梦
关于粮价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