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国
坐在办公桌前,用电脑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设计课件,享受宽带上网的高速、便捷和网络资源的广博,这在几年前可能还是一种期盼,如今在苏南地区许多学校已成为现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苏南地区正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
仅以位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吴江市为例。目前,全市所有学校均已上网,近90%的学校建成了“班班通”的校园网络,所有学校都拥有自己的主页。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已进入全国前列。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硬件投入后,要做的事情更多,难度也更大。投资兴建的“校校通”工程基本设施到位,实现了硬件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深层次的变革,真正发挥“校校通”工程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硬件建设发展思路
1.循序渐进,逐步构建和完善校园网络
中小学校的校园网规模较小,功能相对简单。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承受能力两方面的因素。大部分学校在建网初期确实没有必要添置服务器组和磁盘阵列等设施,但随着网络的使用和发展,除宽带上网之外更多的教学服务需求已摆在面前:在服务器上建立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局域网内的视频点播;建立学校自己的Web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主页发布和免费电子信箱服务;建成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校园网络的硬件设施,而“在应用中求发展,以应用促发展”的思想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笔者所在的吴江市平望二中是一所拥有2000多名在校学生的农村中学。在建成校园网的过程中,学校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网络中心配置两台服务器,安装防火墙,提供Web发布、邮件服务、FTP服务等功能,将学校200多台电脑全部实现宽带上网,使全校师生在学校和家中都可方便地登录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校园论坛、校园网管理平台、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等。同时,配备多媒体专用教室和先进的移动多媒体教学系统,引进数字化教学平台,并为80%的一线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
2.量力而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升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实施,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便捷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原有的几个多媒体教室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班班用”、“随时用”,各校都致力于普通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和原有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升级。
目前,已被本地区一些学校采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解决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大背投彩电为显示设备的组合柜
在教室内加装由大背投彩电和多媒体电脑、VCD机等组成的组合柜,该方案报价约2万元,有部分学校已采用。
(2)多媒体教室
用吊架式液晶投影机和台式电脑组建的多媒体教室,该方案报价约3万元。许多学校已将部分普通教室按此方案改建成多媒体教室。
(3)以笔记本电脑为主的便携式多媒体教室
笔记本电脑加便携式液晶投影机的多媒体系统方案,报价3万~4万元,视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而定。部分学校已为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再添置一批便携式投影机即可实现此方案。
(4)移动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该系统将多媒体电脑、便携式液晶投影机和数码展示台装入一个可移动的组合柜中,可在同层教室间移动使用。使用时只需插上电源、网线,就能利用网络、数字展示台进行教学。该系统的报价为4万多元。
本校采用的是移动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方案,学校添置了3台移动式多媒体教学系统,解决了多个班级的使用需求。实践证明,基于学校目前的教学需求和财力水平,采用这种固定多媒体教室加移动式多媒体系统的组合方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过渡方案,它既能满足教师目前的使用需求,又避免了一次性投资过大造成的资源闲置,缓解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而且该系统中的投影机和展示台、电脑都是可拆卸的,为今后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扩展空间。当然,随着教师信息化教学需求的增长和教学装备价格的下降,“班班用”的最终发展形式恐怕还是教师夹着笔记本电脑进教室,只需将笔记本的电源、网线、音频、视频输出和讲台上的内嵌模块相连接就可方便地进行教学,相信这一天也已为时不远了。
3.事与愿违,教学应用环境有待完善
但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有一些事与愿违的地方。其一,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络中心硬件尚不够完善,服务功能有待扩展。很多学校的网络中心仅有一台服务器负责全部工作,而且没有防火墙等配套设备,校园网络除了提供宽带上网服务外,其他功能(如邮件服务、FTP服务、数字图书馆、视频点播等)基本没有实现。其二,按照“校校通”工程建设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就实现了“班班通”网络,但下一步怎样做到“班班用”呢?不得而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施新教材教学的广大教师迫切希望我们的校园网能早日做到“班班用”,这无疑给校园网硬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其三,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将宽带上网的优越条件用于游戏和聊天,出现了网络迷失现象,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活动室、视听阅览室的使用率却很低。建成校园网、拥有校园网管理平台的学校不少,但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甚少。
二、资源和师资,共建教育信息化的软环境发展思路
1.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1)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引进和应用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些对于过去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低,计算机辅助教学尚未很好开展的广大农村教师来说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运用Flash、Authorware、Photoshop等专业软件,甚至数据库、编程语言等知识,这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现实的要求,费时费力,门槛太高,效果不一定好。广大教师应该研究的是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进行学科教学的有效探索和改革。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但不必也不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的专家。正确的定位可以指导教师从自己擅长的学科教学入手,发挥自己从事教学实践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探索,避免那种为上一节公开课花几个星期准备一个课件,而此后则几个月的教学中都不进多媒体教室的现象。
为了降低信息技术的技术门槛,帮助教师无障碍地进行网络教学,本校引进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瑞博网络教学平台。它基于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理念而设计,具有前瞻性;以类似于Word的界面呈现,帮助教师无障碍进入;对各种资源有着极好的包容性,什么资源它都能用;提供了各种模板,多个功能块,可以自由选择、灵活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创意;提供了师生联系、家校联系等多种交互方式,为实现社区教育、网络教育提供了可能;所提供的教师教学资料、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功能更使教师的教学积累和整理轻松实现。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的同时,我们还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共同探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技术、新思路。以此为契机,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验,短短几个月就制作了几十个网络教学课件,形成了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2)学校教学资源库的自主建设
对于学校是否要建教学资源库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建教学资源库是“劳民”;买资源库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有些资源陈旧,大部分资源无法二次开发,则是“伤财”。这种说法看似成立,却是消极的。
吴江市平望二中的做法是要求每位教师利用各类电教软件、市级教育城域网资源库、互联网资源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并不断积累、完善。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只有包含了各位教师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的资源的教学资源库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实效。而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积累、创作、完善的过程,正是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特别强调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因为其在教学实效性和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越多,对其内容、功用也就越熟悉,更何况教师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为个人版权所有,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资源建设上,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建设,都不存在绝对的“一步到位”,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财力要求而定,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资源建设,将建设和应用结合起来,以建设促进应用,反过来以应用促进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以技术革新引发观念的变革,从而改革教学行为的过程。广大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农村和农村中学大环境的局限,整个环境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软硬件发展的速度较慢;二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实用主义”思想严重,认为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并无多大帮助,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不如少搞这些费时费力的“花架子”。因此,目前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是:观念不新、基础较差、实践太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在笔者看来,决定师资培训效果的关键是培训学习是否内化为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 落实培训师资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需要每所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他们应该熟悉网络知识,会制作网页,通晓一些常用的专业软件、数据库和编程知识,他们是准专业级技术人员,他们可以为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指导,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他们自己也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先行者。他们可以是学校网管教师、教技室人员、信息技术课教师或其他学科教师。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不能很好开展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能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骨干师资。我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积极选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校规定凡参加上级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负责对本校教师进行相应课时、相应内容的校本培训。这样一方面对选送教师的参训效果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解决了校本培训的师资问题,使全校教师接受了相应内容的培训。
(2)落实培训时间和参训人员
我校除利用暑、寒假外,还每两周一次,利用周六下午进行业务培训,对参训教师给予一定补贴,做好考勤工作,确保培训时间和参训人员。
(3)落实培训考核
校本培训如果没有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我校要求负责培训的教师在每个专题结束时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对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认可其培训学时,并进行补考。在此基础上,还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渐进的要求,结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人事制度改革促使教师将学习内化为寻求发展的自身要求。
这三个“落实”使校本培训不再是“走过场”,能真正在上级部门有关培训的指导下为切实提高学校师资的信息技术素养奠定基础。以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制度为有力保障,以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为突破口,以切实做好校本培训为根本,努力开创师资培训的新局面,是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管理发展思路
1.“疏”、“堵”结合,营造良好氛围
针对教师的“网络迷失”现象,解决之道是用制度和技术“疏”和“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校园网络管理。
从制度上看,一方面学校应有自己关于校园网络使用、管理的规定,禁止教师在上班时间玩游戏、聊天,并制定明确的处罚办法,此为“堵”;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发展应有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从制作电子幻灯片、发送电子邮件,到制作一个课件、一个主页,逐步渐进。学校每学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各类培训和竞赛,从文字编辑比赛到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主页制作、系统装机比赛,培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用各种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发展,此为“疏”。从技术上看,学校应配备高素质的网管人员,安装防火墙和相关软件,过滤不良网址,控制登录娱乐网站,为每台电脑分配固定IP并与网卡地址绑定,这样既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从技术层面上实现校园网络的净化与维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校园网络的管理,这两个初看起来似乎是不相干的问题,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维护管理
目前,硬件建设成果显著,各校电脑配了,网络通了,但问题也多了。校园网络中的防火墙、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的硬件故障,以及来自于网络的病毒、黑客的攻击,加上一些电脑初学者的频频求助常常让人忙得不可开交。要维护校园网络的畅通,光靠电脑公司提供的服务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强化责任意识,狠抓管理维护,才能使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其教学效能。
我校在建网之初就成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学校网站管理小组,制定校园网络管理规定,聘请专人担任网管,明确网管人员、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学校在添置教师办公电脑时采取以下办法:教师提出申请并支付购机款的30%,学校每年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成果和电脑的使用保管情况进行考核,视考核结果分3年以奖励的形式返还该款项的全部或部分。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激励教师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强化了教师对办公电脑的维护意识,可谓“一举三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加强学校教技室建设
就本地区而言,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室主任,一般是由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或教科室成员兼任。这些教师一方面要从事学科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有教务、教科等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又要负责电教设施的管理、维护等常规工作,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创新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笔者认为应尽快将教技室和教务、教科、德育分离,组建由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技室,充分发挥其上述两方面的职能,让教技室主任真正成为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决策时最有发言权的建议者,让教技室主任真正发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功能。这一举措必将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跨入更高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