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

2004-04-29 00:44贾晓明
心理与健康 2004年2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过度青少年

贾晓明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行为、表现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引导,是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曾有这样一个令人很心痛的故事。一个14岁的女孩,有几次周末回家较晚,她妈妈很生气,骂她:又到哪儿鬼混去了,是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么晚才回来?!这个女孩实际只是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去唱卡拉OK。妈妈骂了几次以后,她竟然真的不回家,和一个男孩在外面同居了。

从这个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显然,那个女孩对妈妈不问缘由骂她很生气,特别是怒骂中隐含着怀疑她与男性有性方面的交往。她对母亲的辱骂作出激烈的反应,本来没有做的,被骂后反而去做了。

如何看待女孩的这一行为呢?她本可以向母亲解释,但却用过激的行为来反抗母亲。这其中也反映了青少年行为过激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 什么是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对于青少年的过激行为,在心理学上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将在一些情境或某些刺激下青少年的一些不当或过度行为反应称之为过激行为。这些行为多表现为不能有效地用理智来控制,极端的还会触及法律、法规。

过激行为常由一些情境或刺激引发。情境和事件包括在学校或家里被批评,同学之间意见不和发生冲突,考试失利或被人嘲笑等。在这些情境和刺激下,当事的青少年有时会表现出过度的行为反应,如与人发生较大的冲突,有暴力行为,包括对父母、对自身;有的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不让做什么偏做什么。比如父母不让在电脑上玩游戏,便有机会就到网吧去玩,甚至通宵。不让谈恋爱,非和某一异性要好等。

极端的过激行为包括自杀、破坏行为等。

二、 如何理解看待青少年的过激行为

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不但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甚至会给他们带来身体以及心理伤害。但是,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这些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事出有因。

1.过激行为是青少年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处在青少年时期,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也有着特别的心理任务需要完成,要度过特别的心理危机。过激行为有时会成为青少年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长大了,要自己管自己。

12岁左右的青少年,面临第二次断乳,也就是与父母的心理断乳,他们开始渴望独立,不过度依赖父母。他们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个是开始拉开与父母的距离,比如不允许父母进自己的房间,心里有事也不轻易告诉父母;另外就是开始趋向同伴,重视友谊,将同伴的意见看得比父母的教育还重要。

但是,这一心理变化却常常导致青少年用过激的行为表达。比如,如果父母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收拾了他们的房间,他们就可能会跟父母大吵大闹,说乱放了他的东西,把重要的东西拿走弄丢了。其实,父母只是将孩子的东西整理整齐。周末,几个同学想出去玩,告诉父母后,父母只说了最好不要去那个地方,因为不安全,就跟父母争执,说干涉他的行动,然后摔门就走,很晚才回家熑酶改缸攀挡环判摹

细细来看,父母帮助收拾房间、子女出去玩父母提出建议本没有什么过度的干涉,而青少年的这些反应,总让人觉得有些过头,不可理喻。这种现象反应了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他们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比如希望父母尊重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的事可以自己作决定,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等等。由于这种心理,青少年往往非常的敏感,将父母的一些照顾子女的行为夸大为对自己的干涉,常有过度的情绪和行为。其实,这是他们想独立的一种表现。

别伤害我,要不我就变成你们最不喜欢的样子。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完成的一个重要心理任务就是弄清:我是谁。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从许多层面思考关于自我的问题,比如父母对自己有什么期望?我现在想要干什么?我现在有什么问题?我的未来如何?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别是重要人物比如父母、老师还有同学的看法。

我们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个案,看看那个女孩最后不回家与别人在外同居的行为是在表达什么。她妈妈骂她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她鬼混,这无疑在给她贴标签,显然骂她是个坏女孩。而事实上她并没有做什么。可是来自于最信赖的人的这种负面评价,会撕毁她对自我的正面形象,会让她对自己产生深深的失望和痛恨,会让她想原来在你的眼里我是这样的人,那我就成为这样的人好了。这既是对自我的否定,也是对她母亲表达不满,既惩罚自己,也在惩罚她的妈妈。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个女孩真的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样子。

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过激行为的表现,有时是青少年在表达另外一种心理,即我可以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前面提到青少年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危机是要弄清自己是谁,与此相关,也表现出青少年非常在意自我的价值。如果在生活中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甚至被人嘲笑无能、没有本事,青少年会想通过一些过度行为予以证明。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青少年,就更容易在学习之外对一些事情作出过度的反应,否则,似乎意味着自己没有水准,过于平凡,被别人看不起。

比如当老师批评时,敢当着其他同学的面顶撞老师;敢纠集一伙人,威胁或殴打对自己不满的同学;别人不敢穿的衣服敢穿,别人不敢说的话敢说……这些行为都是在向别人显示他们有本事,不同一般。

强烈的逆反行为有时也出于此原因,跟家长、老师对着干,似乎是一种英雄行为。

2.以往创伤经历的再延续

对于以暴力表现过激行为的青少年,在行为上可以说是一种向攻击者认同。这多与其有过创伤性的成长经历有关。

有一个高中生,不断跟别人借钱去玩游戏机,这一行为从小学就开始了。当那些借他钱的同学让他还钱时,他不但借钱不还,还非常生气,对那些同学施以暴力,似乎别人欠了他的东西。

这个男生从小被送到奶奶家,6岁回到父母身边。在家里,他做错点事就被父亲毒打,妈妈甚至从外面拿回一个鞭子,父亲就用鞭子抽他,打累了抽支烟,然后再接着打。当一个人从小被施以暴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常会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对待他人,这被称之为向攻击者认同。像这个男生,就是向其父亲认同。稍有让他不顺心的事,他就以暴力等过激行为对待。有的家庭孩子从小被父母打,到了青少年阶段,孩子开始反过来打父母,也属于此种情况。

这些青少年,他们自身是暴力的受害者,但是又以同样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伤害。

当然,青少年的过激行为与他们的心理发育过程不成熟、不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有关。这里对此不过多赘述。

三、培养健康行为的成长之路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看到,青少年的过激行为是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对过激行为不断矫正。一方面,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等能提供青少年成长的有利环境,给予适宜的教育和对待;另一方面,也需要青少年自身更好地认识自我,学习用更恰当的行为表达内心世界,学习用合理有效的行为与他人沟通。

1.体察青少年的内心感受

青少年的内心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同时又有着重要的心理任务要完成,即认识自我,并逐渐摆脱依赖,走向心理的独立。作为青少年的教育者和养育者,要能充分体会他们的心情,给予理解和支持。

比如尊重他们的感情;不经过他们的允许,不进入他们的房间,不碰他们的东西;有事和他们商量,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不强迫他们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情,有些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感,也让他们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感到自身的价值。

2.给青少年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让青少年学会用语言而不是用过激行为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给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

在青少年做错了一些事情,或者父母、老师对一些事情不满时,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讲清理由,诉说前因后果。在诉说过程中,他们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也就体会到他人的尊重感;同时,情绪也得到缓和,不必采取过激的行为进行反应。还以文章开头的个案为例,那个女孩的妈妈,对女儿晚回家不满,首先应问清女儿到底去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同时也要告诉她对她晚归很生气。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女儿一顿辱骂,这既伤害女孩的自尊心,又引起其强烈的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3.青少年加强自身的修身养性

矫正过激行为的过程,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首先,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要认识到自己有哪些行为模式是不恰当甚至是破坏性的。

其二,要给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面对一些不利的环境和刺激,让自己延迟反应,告诫自己“等一等”。不以“我这个年龄就是这样”作为自己过激行为的借口,要敢于面对自我,培养自己有效控制情绪、较理智地去把握自己行为的能力。

其三,在矫正自己过激行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获得帮助。特别是有着以往痛苦经历的青少年,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帮助下可以较好地修通过去的创伤,不成为过去经历的受害者,而用恰当的行为面对新的生活。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过度青少年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青少年发明家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