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的生态情结

2004-04-29 02:23:14武夫安
检察风云 2004年3期
关键词:野骆驼科考队考察队

武夫安

近日,袁国映教授在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考察时发现,在阿拉尔绿洲的塔河两岸有30多公里河段的10万多亩耕地的166670万立方米的土壤被冲走,塔里木河土地侵蚀问题十分严重,影响了塔里木地区的生态平衡。他的这一科学考察发现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今年64岁的袁国映教授把一生的精力放在生态科研事业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先后寻找到了最后的野骆驼,揭示了喀纳斯的“湖怪谜”,而且还成为第一个成功穿越撒哈拉沙漠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

袁国映教授1939年10月出生在甘肃张掖,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他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新疆生态学学会副理事兼秘书长,新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成员。曾先后编写了《新疆野生动物》、《新疆脊椎动物简志》、《新疆自然野生环境保护》、《2000年的世界新动物野双峰驼》等著作8本,主持并参加完成了30多项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揭开湖怪之谜

喀纳斯湖自古有湖中有巨形湖怪的传说。据当地牧民说:早在30年代,牧民们曾捕到一条大鱼,17匹马也没能把它运走,鱼头可当大锅盛东西。又传说以前常有牛、马在湖边突然失踪。一老牧民讲:1931年的一天,他正在湖附近放牧,突然听到湖水隆隆作响,便穿过树林跑到湖边,看到许多条巨鱼在湖面上翻腾跳跃,激起十多米高的浪花,吓得他赶快跑离湖边。

1985年7月下旬,袁国映带领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考察队来到位于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自然保护区。这里是我国仅有的南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的心脏地带,喀纳斯湖被群山脚下的西伯利亚云杉、落叶松及杨、桦等针叶、阔叶树木构成的密林围抱着,深绿色的湖水宛如一块碧玉,景色十分绮丽。在营地,袁国映遇到了由新疆大学生物系向礼陔副教授带领的保护区规划考察队,他们兴奋地告诉袁国映:他们在湖中发现了巨形鱼,最大的几乎有212小汽车那样大。

7月24日,天气十分晴朗,袁国映驱车向湖西的哈拉特山峰挺进,下车后带队向海拔2030米的山峰攀登,在布尔津县刚在山顶建成的一座八角亭上俯首下望,湖面一平如镜。忽然,在蓝绿色的湖面上,袁国映发现几个红褐色蝌蚪状团点,仔细看去,有十多个,零星散布在近山脚的湖水中。起初,还以为是湖面的浮游生物块。“是大鱼!”手拿望远镜的一个同伴喊了起来,果然不错,那巨大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尾部没入深水中。到中午12时,鱼逐渐增多,有50~60条,鱼体红褐色。粗略目测,最大的鱼,头宽一米多,鱼体长10米以上。这样大的鱼,在国内外的河流和湖泊中未曾见过。袁国映急忙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并录了像。袁国映查阅了大量有关鱼类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向世人揭示了流传两个世纪的湖怪之谜。

袁国映比较谨慎,他最初向新华社发出的消息是:“最大的一条在10米以上,重量不少于2~3吨。估计6~9米长的中型巨鱼约有10~20条,3~6米的小巨型鱼约有30~40条。在湖中已知有哲罗鲑、细鳞鲑、江鳕、北极苘鱼、东方真鳊等8种鱼类。根据目击到的这些鱼的形态和特征判断,这巨形鱼可能就是哲罗鲑。”在50年代,有人曾在该湖捕到过50公斤重的哲罗鲑。1984年夏天,在下游不远的小湖中又叉到过一条38公斤的。因此,只有哲罗鲑才能长这样大,从而揭示了湖怪之谜。

哲罗鲑属鲱形鱼鲑科鱼类,在阿勒泰俗称大头鱼,属北方山地冷水性淡水鱼类,喜居于水温低而水质清澈的河流和湖泊中,是一种食肉的凶猛的鱼类。巨形鱼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有20多个国际组织提出愿意合作进行研究,在王震副委员长特批下,日本钓鱼协会60人前来考察,据说观察到了长3~5米的巨型鱼。以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教授曾带队来考察,结论是哲罗鲑一般可长到3.78米,活86年。

野骆驼情结

1994年9月12日,袁国映受国家环保总局的委派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参加第一届中亚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会议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约翰·海尔找到了他,说他在蒙古国进行了3年的野骆驼考察工作,蒙古国现存野骆驼350多峰,不知中国境内的情况如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计划建立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但不知是建在中国好,还是建在蒙古好,他需要对中国野骆驼的分布情况考察后再做决定。袁国映多年来一直想考察野骆驼的生存情况,这个决定引起了袁国映的极大兴趣。会议期间袁国映向海尔博士介绍了中国野骆驼的分布情况,并当即与他达成了今后合作考察的协议,由袁国映制定考察计划和考察线路,经费由约翰·海尔博士筹集。自此,将联合国的“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建在中国就成了袁国映的梦想。

1994年9月,袁国映在乌兰巴托与约翰·海尔分手回国后,向国家环保局王玉庆副局长及有关部门作了汇报,领导们一致支持这个合作项目,并向约翰·海尔发山了正式邀请,考察的出发日期定在1995年4月13日。

然而,考察队在嘎顺戈壁无人区奔波了半个月也没有看到野骆驼的影子,出师失利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1995年5月12日,袁国映和约翰·海尔乘吉普车从搭配泉山前的营地出发,向北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开去,沿途是半荒漠草原,只见到几只鹅喉羚、藏野驴,越向北植被越稀少,30公里后逐渐接近了沙漠的边缘,这时再也见不到任何大型动物,只见远处有一片半枯死的梭树林。这时,约翰·海尔博士建议步行,以免惊了野骆驼。大约在32公里处突然发现远处干梭树林中出现了一个黑点,袁国映一行向黑点慢慢走去,黑点越来越大,终于看清了是一峰野骆驼,在野骆驼的脚下,科考人员又发现一峰刚降生不久的仔驼。

母驼一边警惕地望着科考队员,一边低头深情地吻着仔驼,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从仔驼体毛的湿润程度来判断,应该是刚出生不久。仔驼侧卧着,头也抬不起来,约5分钟后,仔驼慢慢抬起头,把身体调整成俯卧姿势,并几次试图站立起来都没成功。仔驼站立起来时,前后肢呈八字形,不能移动,身体明显不稳。片刻后,又俯卧休息,不久又站起来,先是摇摇晃晃地无规则移动,尔后缓慢地跟随母骆驼慢慢离去……

随后不久,科考队又在大青沟发现了37峰野骆驼群。这次考察,为在我国建立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奠定了基础。

袁国映和约翰·海尔通过两年的考察发现野骆驼对人和车警惕性极高,对家驼则不设防,认为是同类,于是就制定了骑家驼考察的计划。经过一个冬天的准备,科考队于1997年4月3日又第三次出发了。

这次考察就没有前两次幸运了,队员们走了4天到达距科什兰孜30公里的地方时天就黑了下来,只好安营,可是到半夜刮起了风暴,第二天早晨发现14峰家驼跑了,仅剩下了两峰,驼工们不得不去找。这儿离大本营150公里,大家都默默地祝福驼工们能够把家驼群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用步行需要半个月,而科考队吃的喝的却只能维持10天。

在原地等待的那几天真是度日如年,到第5天傍晚,驼队终于回来了。大家连夜做好了准备,天一亮就拔营返回大本营。

袁国映历时5年,6次进入罗布泊无人区考察野骆驼,行程约3.6万公里,考察到了中国境内野双峰骆驼的分布情况和数量情况。目前,世界上仅剩的四个野骆驼分布区内,中蒙边境的外阿尔泰戈壁地区约有350至400峰,罗布泊北部屹顺戈壁地区约有60至340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约有40至60峰,总数在730至880峰,成为比大熊猫还少的世界濒危动物。而在200年前约有1万峰,20年前有2000至3000峰,这是人类猎杀的悲剧。

经过多次考察,袁国映和约翰·海尔一致认为应尽快在罗布泊建立自然保护区,约翰·海尔博士说:“如果不立即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三五年后野骆驼真的要绝迹了。”于是,袁国映制定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海尔·博士答应筹集资金。

1998年9月13日至18日,中亚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了,袁国映、约翰·海尔分别作了关于野骆驼保护问题的重点发言。会议主席把中国新疆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野骆驼的合作考察研究结果,作为第一次中亚持续发展会议的重要成果向大会进行了介绍。参加会议的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会代表来歇先生非常重视,在他的努力下,全球环境基金会终于决定支付75万美元支持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这个自然保护区对外的名称就叫做国际野骆驼保护中心。

激情穿越撒哈拉

袁国映教授有一个梦想,就是穿越世界第一大荒漠撒哈拉,实地考察那里的地质地貌情况和动植物情况。他想外国人都能够到中国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来探险,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征服撒哈拉大荒漠呢?他的这个梦想得到了兼任国际野骆驼保护基金会(英国人组建)会长的约翰·海尔博士的支持。

约翰·海尔博士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汉斯·威斯切100年前成功穿越撒哈拉古驼道,也为了能够给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筹集资金,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10月组建了中英撒哈拉沙漠考察队。考察队有1名中国人、3名英国人,1名美国人,沿途雇用了非洲黑人驼夫,沿着当年汉斯探险的路线逆向而行,起点是尼日利亚的库卡瓦,终点是利比亚北部城市黎波里,全程2300多公里。

这次探险活动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次考察活动要途经尼日利亚、尼日尔和利比亚,所走的线路是撒哈拉荒漠中心的古驼道。100年来,无人骑驼去过。

10月24日,袁国映手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从库卡瓦出发了。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古老的撒哈拉荒漠上飘扬。

然而,鲜花和掌声之后是艰难的长途跋涉和面临的饥渴、饥饿和一些潜在的危险。因为撒哈拉沙漠阿拉伯语意为“大荒漠”。是北非干燥地区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袁国映说起沿途与一些居民的交往时,很动情地说:“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给我带来的荣誉,我处处受到是贵宾的待遇和礼节,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支考察队只有袁国映是中国科学家,主要队员是英国人,所以考察队定名为“英中撒哈拉科学考察队”,然而让约翰·海尔感到意外的是,他在向尼日利亚申请过境护照和相关考察手续时,遭遇尴尬,但将科考队的名字改为“中英撒哈拉科学考察队”之后便顺利过关了。这让约翰·海尔在事后动情地拥抱袁国映。

是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60年代开始就用真情真心来援助这些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利设施、交通建设是用中国人民的友谊构建起来的,虽然斗转星移,可是留在非洲人民心中的中国人民的友谊是永远的。

10月28日,中英撒哈拉科考队进入了尼日尔边防检查站,荷枪实弹的尼日尔警察满脸严肃地检查着证件,还要收取几百美元的过关费。但他们查阅了袁国映的护照后却向袁国映行了一个军礼,脸上露出了友好的笑容,用当地语言欢迎袁国映一行的到来,一名军官走过来告诉袁国映可以免收他们的过关费。这让考察队的同行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地位。

科考队进入了利比亚境内,又雇用了当地的一个黑人作向导,这个黑人对这里的地形也不熟悉,最后也迷失了方向,他的误导使科考队偏离了古驼道,多走了两天冤枉路。约翰·海尔博士气得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怒之下将他辞退了。这个黑人为了报复跑到了当地的警察局,说科考队偷拍了利比亚的石油设施等。

利比亚警方感到事态严重,报告了当局。于是在利比亚境内一场用军用飞机、军车、警车跟踪科考队的行动开始了。

当时袁国映和约翰·海尔感到了一场战争将要来临的氛围,军用飞机在他们头上来回盘旋低空飞行,似乎有黑洞洞的枪口在瞄准着他们,紧紧跟在后面的军车和警车上架设着电台,完全像要进行一场战争。

当地面的军车、警车和空中的军用直升机将他们包围时,警察用英语向他们喊话,要他们停下来接受检查,约·海尔博士将袁国映推到前面,向警察介绍:“这是来自中国的教授,很了不起!”警察看了看袁国映的证件连说没问题,向袁国映敬礼,并热情地招待了科考队,警察们还开玩笑说:“我们已经保护(跟踪)你们两天了!”

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之后,约翰·海尔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将袁国映推到前面当作一面挡箭牌或者一张通行证。

2001年11月28日,科考队到达了尼日尔北部的石漠地带,虽然身体很疲惫,可科考成功带来的喜悦使队员们都很快乐。夜晚,月光下的撒哈拉显得神秘而迷人,队员们沉浸在美丽的夜色之中……

猜你喜欢
野骆驼科考队考察队
保护野骆驼,从卫星定位开始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回国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远方的野骆驼
火星考察队
听!谁在呼救?
考察队遭抢记
秘境寻路
动物爱耍伪装术
罗布泊又见野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