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宏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漫长的工作生涯里,我接触了许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心中百感交集,文中记录的点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以此献给普天下的孩子和为人父母者……
是奉献还是依赖?
一位母亲带着12岁的女儿霏霏来找我咨询,原因是她发现霏霏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不跟外人说话,这个现象让母亲很着急。
霏霏是个非常秀气并带着几分灵气的女孩,在治疗室里,她一直和母亲坐在一起,文静而又端庄。
我注意到母亲的陈述,霏霏是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才不说话的,所以在谈话中我一直留心观察这位母亲的表现。
我有意不问母亲什么问题,而是温和地看着霏霏,开始询问起她的一般情况。
“今年上几年级?”我问。“上初一了。”根本没有片刻停留,母亲抢着回答说。
“已经是中学生了,学习紧张吗?”我接着问。“还好,对她来说根本就不算紧张,她从小就很聪明。”母亲又忙不迭地回答道,她的回答离我的问话估计只有一秒钟的间隔。
一位反应非常敏捷、快言快语的母亲!
“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可不可以跟我谈一谈?”我继续问霏霏。
依然是母亲接过了问话:“她跟同学关系一直都很好,也很少闹矛盾,同学都很喜欢她,有时她还到同学家玩儿,和同学在一起她有说有笑,奇怪的是跟我在一起她就不怎么说话了。”
我发现,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对于我问霏霏的每一个问题,总是她的母亲抢着回答,霏霏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和余地,也难怪霏霏跟她在一起不说话了。而这可怜的母亲却还以为霏霏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我给这位母亲提供的建议很简单:让孩子回答自己的问题,给她独立思考和回答的空间和余地,而不要自己代替她来回答。起初,母亲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她说:“她是我的孩子,做母亲的能帮她一点是一点,我心甘情愿为她作这点奉献,也不求有什么回报,只有这样我才能心安理得,不然我心里会很不舒服。”
“其实,你需要女儿这样依赖你,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感觉不舒服。表面上,你觉得自己在为她无私奉献,现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女儿,而你的母亲却总是在应该由你作出回答的时候抢着帮你回答每个问题,你会有什么感觉呢?”这位母亲很聪明,她认真地想了一下,终于想通自己这样做并不是帮女儿,反倒剥夺了女儿自由成长的权利煷佣让女儿感觉自己无能并更多地依赖母亲。
好的动机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霏霏母亲的动机是好的,她总想尽可能地为女儿做点什么,却不知道物极必反,做得太多反倒形成了自己和女儿之间的相互依赖,而这种依赖恰恰是不利于女儿人格健康成长的。
所以,每一位父母在对待子女时,既要想到“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同时也要清楚“不能为孩子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孩子才会一天天的独立和成熟起来。
是疼爱还是伤害?
我见过一个16岁的女孩子,父母带她找咨询师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她整天总爱和男孩子在一起,甚至有时夜不归宿,让父母很担心。父母三番五次对她说教也无效果,没办法,只好将她锁在家里,可这么做的结果让女儿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之后不归家的行为愈发变本加厉。最后,父母万般无奈,带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谈话中,女孩思维敏捷,谈吐流畅,说的内容却大多是对父母的不满,尤其是母亲。母亲总是偷看她的日记,有时还将日记里面的秘密告诉其他人,女孩说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除此之外,对自己所交往的每一个朋友,母亲都要一一详细地打听那些朋友的姓名、住址、电话,不厌其烦,不辞劳苦。
“我看到母亲这个样子,自己都觉得累。所以,只有不回家,看不到她那个样子的时候,我心里才会轻松。”女孩把心里话也告诉了我。
女孩说的是真话。的确如此,母亲实在活得很累,她用这种让孩子难以接受的方式“爱”着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疼爱,殊不知,她的这种做法饱含着对孩子的多少不信任和不尊重,又是多么严重地侵犯了孩子的权利!
女孩用“不归家”反抗着这种侵犯,幼稚地保护着她自己的自尊和权利。女孩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孩子从一出生来到世上,就注定了自己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应该有属于自己特有的空间,这一空间包括很多东西: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独特看法,隐私,选择伙伴、与伙伴交往的权利,学习的权利,尊严等等。哪怕是孩子,也需要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界线或空间。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空间侵犯得太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混乱。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这种混乱的感觉会越发强烈,为了抵抗这种感觉以证明自我独立的存在,孩子便会采取许多让父母无法承受和理解的过激行为。
对父母来说,很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并同孩子一起保护好它,而不是侵犯它,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侵犯空间的行为不是疼爱,而是伤害。
古人云:“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为养育儿女确实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努力。但与此同时熢谘育儿女的过程中煾改复雍⒆由砩弦餐样感受到许多乐趣熥陨淼娜烁褚苍诔沙ず颓看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