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喜
我只有一个亲姑姑,名叫王兰花,今年74岁,家居临汾市的魏村镇山底村。她高高的个子,硬朗的身板,虽然清瘦却十分精神,一双慈祥的眼睛多半是笑眯眯的。山底村是山与川的分界线,正好座落在山的底座部位,地是丘陵川地,大半可以用水浇灌。山底村距我的家乡--平垣乡任马沟村,有25里地。别看相距不远,山川之别,却相差一个节令还要多。小时候,每年的收麦时节我都到姑姑家去拾麦。那年月家庭困难,春夏之交青黄不接,能到平川拾几斗麦子就能解决一个家庭的大问题。因此,每年到这个时候拾麦的事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人们不好意思去,最多也是下山打忙工,帮平川人收麦子挣点工钱,拾麦重任就落在孩子们肩上,但只有平川有亲戚才有条件去。记不清我到山底村拾过多少次麦子了,反正山底村大人小孩大都认识我和堂弟王保平。每年割麦子的时候,我们兄弟就赶到山底村,姑姑一见到我们立刻精神起来,先是拍拍小脚鞋,上炕用钥匙打开墙柜,拿出蜂蜜,让我们喝个肚儿圆,紧接着给我们做宽面条吃。姑姑擀的面条又宽又薄,下到锅里煮熟时用油炸葱花一浇,吃起来特别可口。直到今天,我每次想到姑姑做的宽面条仍觉口馋,曾要求我妻子学会这一绝招。
每年我们兄弟到山底拾麦子,姑姑总是特别高兴,除为我们想着法儿做好吃的外,还得为我们排除各种拾麦干扰。
记得,有一年一个叫赵凤的护麦地人不让孩子们拾麦,一个劲追赶我们外村人,我和保平弟弟抱着拾下的几把麦子猛跑,慌乱中从一丈多高的麦地垅上跳下去,跌得鼻青脸肿。我们挣扎着回到姑姑家,姑姑问明情由后,立即去找赵凤说理。赵凤是个漆匠,从此以后再没有为难过我们兄弟。几十年过去了,姑姑当时仿佛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冲冠张翅不顾一切的暴怒神情,犹在目前。那一年我和保平拾的麦子最多,每个人60多斤,二斗有余。当我们背上胜利果实回到家里时,父母好像迎接凯旋归来的战士一样,因为这的确给家里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拾麦,逢年过节,姑姑家也是我必须去的第一家亲戚。每年去拜年,除能挣到压岁钱,吃到柿饼外,还能吃到热气腾腾的砂火锅,大人们则能喝到白铁壶热的烧酒。我最喜欢吃春节时姑姑拉的拉面,又长又细又辣又香,一顿吃几碗,吃得越多姑姑越高兴。记得有一年我到姑姑家去,正好同院有一个叫瞪眼的人娶媳妇,他的老娘为了给儿子办好婚事抖出家底,吹鼓手就请了12个,晚上新娘新郎入洞房后吹鼓手一直闹到12点。我跟着姑姑看热闹,回去刚睡下不久,就被姑姑叫醒,并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往外跑,当我睡眼惺松睁开眼时发现山摇地动,房顶上电灯晃来晃去,还掉下不少瓦片和灰土,原来发生了地震。我至今惟一经历过的一次地震就是在姑姑家。还有一次我上小学时偷偷拿了爸爸10元钱,当时的10元钱是十分珍贵的,藏到鞋底里,买了个本子和几块糖,供销社的小锁伯伯随后把剩余的钱给了我爸爸,我回家时在门口听到父母谈论此事,心想与其回去挨打倒不如一走了之。到哪里去?不用说就是早就想去的姑姑家。于是一口气跑到姑姑家,当姑姑看到我一个人又急又饿从山上跑来,不问情由立即叫我喝水吃饭,晚上问明情况叫表兄将我送回家去,还嘱咐小孩做错了事教育教育,一定不要打孩子。父母亲焦急中见到我一把抱在怀里,听了姑姑的交代果然没有打我。但我深深记取了教训,从此再无偷偷拿过大人的钱。由此可见,姑姑家成为我少年时代的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个避风港,一个仅次于家的家。
我的姑父名叫张翻身,老人起名可能是推翻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之意。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乡村医生,常常给人号脉治病,一纸偏方,手到病除。他们夫妇光景不太富裕,四个儿子不幸三虎早年夭折,这对姑姑、姑父打击很大。从此之后姑父得了个摇头病,嘴里经常念念叨叨,说三道四。但他老人家对我是情有独钟的,一见到我就摸摸头、拉拉手,要我好好学习,长大成人。
姑姑是旧社会熬过来的人,从小缠了脚,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绣花、织布、裁剪缝衣,样样精通。她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会剪非常漂亮的窗花,每年过春节我到姑姑家让她剪红红绿绿的窗花,几乎成为惯例。
姑姑出身寒门,一生清贫,但她贫贱不移,贫而有志。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没有向人乞求过,从未向困难低过头。直到如今70多岁,在乡下进城里都不改样子,一如当年,村里人和亲戚们对她都很尊敬。每当想到她的志气、她的气度,我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如果说如今我在国家的培育下、在老人的熏陶下、在朋友师长的帮助下有长进,为社会和人民做了点有益的事,我的姑姑对我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老人们说:姑姑是血亲,姑侄心连心这话不假,有时候日子多了不见面,梦里还梦见姑姑。大前年有一次我把姑姑接到城里住了些日子,星期天开上车陪她老人家参观了尧庙、铁佛寺,上了鼓楼照了像,还到商店里为她买了衣服礼品。老人十分高兴地说:"我家月喜有出息啦,又有孝心......"一脸心满意足的神情。我心想比起她老人家在我们小时候为我们付出的疼爱与关怀,我所做的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唉,真是禾苗向上长,人心向下亲,这种亲情是无私的,纯洁的,宽厚无边的,像阳光,像大海,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
姑姑70华诞时,我们姊弟7人各自带了寿礼专程前往祝寿。老人家十分精神,她的生日是正月14日,我把紧急公务提前处理,保证准时赶到。还有几家亲戚也都来了。姑姑虽然清贫,但一生乐善好施,乐于助人,人缘蛮好。这一天大家都自觉前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高高兴兴吃了饭,我张罗拍了生日照,那张充满欢乐的生日照至今还保留在我的像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