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文
一对年青伴侣满怀豪情,充满着期望,扬起“家庭号”的风帆,向着远大的目标,开始了伟大的航程。
一个小生命在航船上诞生了。
年轻的父亲无比激动地对孩子说:“我们要把你带到人世间最美最美的地方去!”
年轻的母亲无限深情地对孩子说:“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到达最美最美的地方。宝宝,你要努力,为爸爸妈妈争气啊!”
从此,孩子背负起了“要做最优秀的人”的殷切期望。起初,孩子一点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与小伙伴们激烈地竞争,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父母告诉孩子:“最优秀的人只有一个!”于是孩子又铆足了劲,他一点也不敢懈怠,因为只有最努力的人才最有希望成为最优秀的人,才能赢得爸爸妈妈的爱。
渐渐地,孩子感到了疲劳。他好想休息一下,痛痛快快地玩一会儿。可稍一懈怠,他就从激烈竞争的队伍中退步了。
父母的声音在孩子的耳边高喊:“宝宝不能做一个失败者,快加油,别落下!”
谁甘心做一个失败者呢?孩子内心痛苦无比,父母的期望就像一条无形的皮鞭,永远高悬在他的头上,令他不敢懈怠,必须继续努力发奋。
一次又一次地落后,一次又一次地追赶。终于,疲惫的身体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尽管父母那失望的目光如同皮鞭抽打在他的心上,可他实在是跑不动了。他感到疑惑,父母为他设计的前程既然如此美好,但为何如此地艰辛?他开始怀疑,难道人生之旅真的就是这样“自古华山一条道”?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只要将父母的期望像卸包袱一样卸掉,内心就如同获得了解放,不再需要拼命地竞争,不再有失望的痛苦,不再有困惑的焦虑。于是乎,在他身上开始发生一系列变化:不再对学习感兴趣,不再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为学习成绩不好感到痛苦或羞耻。
“家庭号”航船陷入了困境。孩子不愿意努力,意味着“家庭号”将驶入贫贱的港湾。父母不愿意将船驶入贫贱的港湾,但孩子拒绝与父母一起徒劳地去寻找那海市蜃楼般的“最美最美的地方”。父母与孩子只好开始艰难的拉锯式的谈判:
父亲说:“要么去最美最美的地方,要么你就给我下船。”
母亲说:“只要你努力学习,我们什么都愿意为你干。”
孩子说:“要我为你们学习,你们必须满足我的条件。”
谈判达成协议,大家皆大欢喜。但不久双方都发现,谈判远未结束。父母不断指责孩子学习不够努力;孩子深深抱怨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条件。于是双方又开始新的一轮谈判。
一轮接一轮的谈判没完没了,双方的对峙越来越激烈,尽管父母的让步越来越大,但孩子的条件却越来越高,就像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那样,没有理解和信任,只有抱怨和仇恨。一次次达成的协议最后总是成了双方相互指责的凭证。
没有人怀疑父母的期望有什么不好,但那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失败打击、心灵上早已痛苦绝望的孩子们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随着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号”航船越来越多,他们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在当今这样的知识时代,连做保姆都得培训后持证上岗。相比之下,教育子女的工作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其他任何工作都不能比拟的,可有几个人是经过培训后再当父母的?似乎只要能生孩子,就可以为人父母,就有了合法教育孩子的资格。可这样又怎能保证孩子受到合理的教育呢?特别是当我们教育子女出了问题,有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了“次品”,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时,受到指责的往往是孩子,而他们的父母则常常被人们看做是受害者,他们会无比痛心地向人们诉说,他们的孩子是如何地不听话,不争气,如何伤了他们的心。尤其是那些为子女操碎了心的父母,这种恨铁不成钢的痛苦体验更为深刻。如果一个产品出了问题,不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只能由生产者承担责任,绝不是由这个产品负责。同样,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如果孩子被教育成了“次品”,首先应该检讨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希望“家庭号”航船的船长们能多学习一些“航海”知识,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提供一些专为“家庭号”服务的“航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