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霖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著名文学家与名菜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互成趣,传为佳话。
曹操烤鸡曹操(公元155~220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孙吴,行至卢州(今安徽合肥市)时,因疲劳过度,头痛病发作。膳房厨师遵照医生嘱咐,选用肥嫩的鸡,配以古井贡酒、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桂皮、茴香、葱、姜等中药材调味加工,曹操食后很快病愈。曹操召来厨师问菜的名称,厨师说还没有菜名,曹操就起名“曹操烤鸡”。
翰林鸡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友人相聚常以鸡、鸭、鹅等做菜佐酒助兴。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不久李太白入京任翰林职,后人便称李白喜食的烹鸡为“翰林鸡”。其制法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码成鸡形。另以蛋黄雕刻“翰林鸡”3个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蘑菇入味,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做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东坡肉相传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在杭州做地方官时,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提灌田。节日间吩咐家人将百姓送来的猪肉和绍酒一起送往工地,犒劳民工。家人误将酒与肉一起烧制,烧出的肉竟特别香美可口。人们传颂苏东坡勤政爱民,就把这样烹制出来的猪肉称为“东坡肉”。后来人们竟相仿效,这道菜成为杭州名菜。成品肉、色红亮,味醇汁浓,酥而不烂,油而不腻。相传他还作《食肉诗》一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贪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文山肉丁南宋末年,文天祥(1236~1283年),官封右丞相,率兵在江西击败元军,收复了许多失地。一天,他领兵路过家乡吉安,为感谢乡亲们支持他的抗元斗争,就在家中设宴,并亲自下厨烹饪。其中有道菜备受称赞。这道菜主要用料是猪里脊肉,配以冬笋、鸡蛋、干辣椒和鲜葱等,由于文天祥号文山,大家就称这道菜为“文山肉丁”。
雪底芹菜据苏轼《东坡八首之三·自注》云:“蜀人贵芹芽脍,杂鸡肉为之。”所谓“雪底芹菜”这道佳肴,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了,是冬雪覆盖下的芹菜嫩芽,炒鸠肉丝而成,味道清淡鲜美。清代曹雪芹嗜酒喜吃,家道衰落后,经常自己烹调肴馔,其中最爱吃的就是“雪底芹菜”。后来,他又取菜中名的两个字:“雪芹”作了自己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