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诸葛亮的家乡徐州琅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原是一个较为安定的地区,但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不久,这里便成了曹操、陶谦、吕布、刘备等军阀混战的地方。恰在此时,扬州军阀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于是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便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到豫章去。可是不久,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一职又为人取代,诸葛玄无奈只好带着诸葛亮兄弟投奔与之有旧交的荆州牧刘表。
诸葛玄并没有得到刘表的礼遇。原来,刘表虽然注意招揽人才,但他却又“心多疑虑”,“狭而无度”,由于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者是曾盘踞过南阳的袁术,而袁术则是刘表的敌手,所以诸葛玄得不到刘表的重用实乃情理中事。
到哪里去呢?此时的琅已是一片焦土。在诸葛玄离开琅的前一年,曹操征伐陶谦,略地琅。之后曹嵩(曹操之父)又在琅被陶谦所杀。军阀之间在琅的互相残杀,使那里的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回归故里显然等于送死。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诸葛玄只好携诸葛亮兄弟隐居在荆州北部的南阳。时间不长,诸葛玄就去世了,这使诸葛亮兄弟失去依靠,迫于生计,诸葛亮只好甘当“布衣”,“躬耕于南阳”了。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前在南阳有一段“躬耕”生活,但“躬耕”的诸葛亮并不是单纯的种地,而是怀有远大的志向。他在躬耕垄亩的同时,还注意观察社会、博览群书和广交士林。我们从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手抄的书籍《申》、《韩》、《管子》、《六韬》和走出茅庐后的治国方略看,他在南阳时阅读了大量的儒、法、兵等名家著作,接受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读书的方法,则是把握书中要点,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以致用。诸葛亮在南阳时还结交了一批有见识有作为的人物,其中较有名望的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
诸葛亮在南阳还自比管仲、乐毅,既希望能像管仲当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样来兴复汉室,又希望如乐毅当年扶持弱燕,统帅强兵,一举拿下齐七十余城那样来扫除群雄,结束分裂。诸葛亮在南阳还常常吟唱《梁父吟》。今传汉乐府《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艺文类聚》等书都认为是诸葛亮所作。躬耕垄亩、怀有远大志向的诸葛亮显然是通过《梁父吟》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人。他凄凄惶惶,东奔西走,终无依靠。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孙权已各居一方,而他尚无立足之地,且被曹操威逼,穷途中投奔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以御曹。他是客军,寄人篱下,自己没有地盘,兵源、粮饷补充困难。更为严峻的是左右人才寥落,故急欲招揽英才。后来徐庶将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举荐给刘备,于是便有三顾之事。
南阳的社会环境与诸葛亮成才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阳是交通枢纽、军事要冲。它是西通关陕的门户,南达江淮的孔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政治环境上看,这里是秦汉大郡、帝王之乡。西汉时,本郡人口居全国第四位;东汉时,人口居全国第一位。郡大人众,势必人才济济,名士如云。同时,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定都洛阳,因南阳是他的故乡,遂以南阳为陪都,人称“帝乡”,这里是皇亲国戚的聚集之地。从经济角度上看,这里是农业大区、商业重镇。战国至两汉时期,这里的手工业、冶铁业、农业、商业、交通业都十分发达。历代郡守都重视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业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科技文化上看,这里科技先进,文化繁荣,诞生了张释之、张衡、张仲景等法学家、科学家、医学家,还有发明水排的南阳太守杜诗。肥沃的土壤必将长出参天大树,这里良好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都为诸葛亮的成才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诸葛亮在南阳期间还行使着“兄如父”的职责,为弟诸葛均聘南阳林氏为妇,后来,生子名望。
刘备请出诸葛亮时,手下士卒只有几千,装备也不太好。另外由于刘表政令松弛,致使许多地主豪强把大批农民、流民作为自己隐庇人口,不让他们在户籍上登记,以此增加自己的财力。根据这些情况,诸葛亮向刘备建议,让所有未登记户籍的“游户”限时自报上籍,此举使刘备军队由几千人扩充到数万人,并增加了财政收入。为了进一步解决军费不足的问题,诸葛亮还作过担保人让刘备向南阳豪强“贷钱千万,以为军需”。
位于宛城西南隅的卧龙岗,是诸葛亮当年“躬耕”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人于此建立祠庙——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到魏晋时期。到了唐代,这座祠庙已相当有名,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句子;李白遨游南阳时也有记载祠庙的诗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并挥泪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宋末元初,祠庙因兵燹遭到破坏。元大德二年(1298年)官府进行扩建,至大初年将祠加扩,并在祠东建筑孔庙,庙后建诸葛书院。明朝从洪武到万历200多年间,武侯祠多次得到大规模的修葺。其中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御赐门额“忠武”及春秋祭祀庙规,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又遣驸马都尉邬景和到南阳特祭武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知府罗景重修武侯祠,恢复“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伴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躬耕田、小虹桥等。咸丰至同治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蘅也对其进行过多次修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武侯祠的保护工作,曾多次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葺。1959年和1973年,郭沫若又先后为其留下了“武侯祠”、“诸葛草庐”墨宝。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至2002年春,南阳武侯祠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建,改善了路面,修缮了危房,增加了景点,美化了环境,收回了卧龙书院等。今日南阳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堂等200余间,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中外客人。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一历史不仅历代史书有所记载,而且历代文学作品也有记述。
在诗歌中,唐代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中有“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杜甫的《武侯庙》中有“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白居易的《咏史》中“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宋代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中有“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等。
在戏剧中,有关南阳诸葛亮的剧目十分丰富。元代剧本中,有《黄鹤楼》、《西蜀楼》、《博望烧屯》等,明代有《草庐记》等,清代有《西川图》等,现代有《群英会》、《借东风》、《芦花荡》、《空城计》等数十种。其中《空城计》里诸葛亮自己唱道:“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学天书知阴阳易掌乾坤……”
在《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篇幅记述刘备是由新野北上南阳“三顾茅庐”的,走马荐诸葛的情节中有“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草庐晤对中有“豫州当年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等。
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楹联也琳琅满目,其中以各地武侯祠的楹联匾额中最多。仅陕西勉县武侯祠中就有“山光犹拟南阳卧”、“不负南阳三顾”、“高卧南阳”、“南阳高躅在”、“南阳卧龙”、“出阳都,耕南阳”六处。民间对联中的“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在谜语中,有个谜底为“蜘蛛网”的谜语,也有这些内容,它说:“南阳诸葛亮,坐在中军帐,摆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在曲艺作品里,有关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内容更是不胜枚举。正因为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这些内容,所以人们一听到诸葛亮便想到了南阳,一听到南阳便想到诸葛亮、卧龙岗,三者之间有如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