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篇目:《你的影子无处不在》作者:钟求是
推荐意见:故事离奇但并不怪诞。语言上,饱满、干净。我还是喜欢这样的风格,没有华丽辞藻、没有讨巧句式,老老实实讲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故事。“见梅瞪着眼睛,看见空中的那条腿在挣来扎去,然后猛地僵住”。这样的才气,已经很难读到了。
看看本期34页的“许明在屋子里……”开头的那一大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删掉,直接接到下一段,“米香推开门走进去,看见许明蹲在屋角,手里握着一个空酒瓶。”如果不是因为评委的责任,这样的文字我根本就拒绝阅读。其实《你的影子无处不在》一篇,我认为并不比上一期的《丹萍的世界》更出色,可是与本期其他篇目一比,我别无选择。
另外,关于李国文老师本期的文章,有个小小的感受:“最”字是不是用得太轻易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美丽、最引人入胜的谜。”真是这样的吗?虽然我没有质疑的论据,但我还是本能地反感这样的语气。在上一期谈到龚自珍的时候,“因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就是他,他就是惟一,他就是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他。”我读到此处,也浑身的不舒服。但愿是我自己太过敏感了吧。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米香》作者:董立勃
推荐意见:那是一个扭曲到产生一种畸形的美感,而又优美到令人不寒而栗的年代?芽?芽《米香》准确地把握了那个年代的某种精神特质。文学没有承担“彻底否定”的义务,却有形象、深刻的功能。一部长篇,有名有姓的人物就那么六七个,写人物的笔触是何等细密就可想而知了。从文学的角度,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写得令人信服、难忘:米香美得有点惊心动魄,即使以后的堕落也让人揪心;宋兰与老谢的婚姻是人性的传奇,证实了强奸犯和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原因;许明和保卫干事是文学画廊中时常一见的薄情面孔,这两个人我以前见过。更让我从今以后记得的是董立勃的语言。从开始进去,那些文字就是清新有黏性的。是沈从文汪曾祺式的说话,不是我印象里新疆人的说话。看来,优美的汉语言和汉文学就这样浸润开来。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米香》作者:董立勃
推荐意见:曾经有位读过《白豆》等小说的女读者,谈起来,误以为董立勃是女性。男作家大概不会喜欢自己被读者搞错性别,通常,这显示的评价是作品比较“娘娘腔”。但凡事皆不可一概而论,假如能够被对文学与女性研究双重内行的女读者认定作品出自女性手笔,那往往是对男性作家及作品的莫大奉承:它意味着,要是女人都感到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接近女性真实,那么,该作家该作品对人性的洞察力还有什么话说?
董立勃用十分单纯的语调及结构讲述相对单纯的女人故事。在看多了花里胡哨的文本及语言实验品之后,遭遇《白豆》是兴奋的体验。但也狐疑,下一个和下下一个故事,董立勃是否还将重复这种腔调?我的意思是,个性如此鲜明的腔调,恐怕难以“通吃”类型不同的故事。董立勃会有一个两难:换故事,就损失了腔调;保腔调,大同小异的故事,还怎么看呢?《米香》没换故事也没换腔调,只是故事增加了复杂度,人物也增加了复杂度。
既然依旧是叙述很迷人的董立勃,故事却更加好看,没有理由不给《米香》投票。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锦瑟无端五十弦》作者:李国文
推荐意见:《米香》明摆着是董立勃的瓶颈。不是说《米香》不好。肯定比大多数发表在中国的作品好。但却有负于我们对董立勃的期待。无突破就是失败,这是文艺名人永远的十字架。葛优答记者问说:我这辈子就不准备突破了。我准备这辈子就这样儿了!我观之大笑。然而演电影与写小说毕竟不同,二十一世纪的读者,个个都是持币待购的人精,你不突破,他就买有突破的去了。中国文坛上很多实力派作家,都有这样无可奈何的经历。是否喜欢王朔是个人爱好问题,但真能像他那样颠覆读者阅读习惯的当代作家,一时还真举不出第二个。
余者仅《那儿》可观。虽然肯定并非照着传世的路子写的,却挺符合“关注现实、关注百姓、关注人生”的《当代》原则。
首鼠两端无计出,李国文处寻端倪。《锦瑟无端五十弦》保持了李国文的水准,虽然把锦瑟推定为李商隐的莱温斯基,略觉勉强,然而,李国文得《当代》文学奖,这件事是我认为必须办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杨浪这厮本期又投了谁的票?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米香》
推荐意见:同意《当代》编辑的感觉,《米香》的确没有脱开《白豆》的痕迹,以致于可以归类出董立勃的小说范式。只是在本期的篇目中,它仍然最引人入胜。我是在"十一"长假的旅途中看完它的,它也是我在这期杂志中惟一一篇一气呵成读完的作品。从《白豆》到《米香》,董立勃创造了一种短句式的、回旋往复的叙述方式。专业的人士细细分析可能觉得饶舌,但对于一般读者,却成为小说内在的牵引,让你绝不畏难地进入到他的叙述情境。只是从人物关系到情节推进,《米香》都太像《白豆》的翻版,那种风行水上的叙述固然轻盈讨巧,但看多了就有不能承受之轻,人性的复杂层面就这么轻飘飘地一笔带过了,怎么看都有些可惜。作家如果没有向灵魂深处开掘的能力,故事讲得再好,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这也许才是摆在董立勃面前真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