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东
最近心里很烦,因为和几个很要好的朋友闹翻了,这事一想起来心里就难受。我这人性格外向,喜欢交际,多年来交的朋友无数,但真正谈得来的也就那么几个。但就是这几个朋友,相继因为一些不大的事情产生矛盾,现在都不和我来往了。最先闹不愉快的是老王,平时挺大大咧咧的一个人,可就因为我“直言相谏”,指出他的错误,就遭到他的恶语反击,结果两个人闹了个脸红脖子粗,最后掰了。然后是张银,嘴里口口声声把我当朋友,平时在一起喝个酒找个乐,他最积极,可当我有事求他时,每次他都推三挡四,找出各种理由不帮我。那天,我实在是太寒心了,当着很多人的面把他数落了一通,这朋友自然也做不成了。接着又和同窗几载的延辉因为误会闹了别扭,后来虽知道是误会,可就是没有勇气主动一点,消除横亘在两个人中间的尴尬情绪。还有那个小刘,他倒是不错,可是他那个老婆真是不怎么样。那天我心情不好,给他打电话,他约我去他家喝酒,我就去了。没想到,酒还没喝呢,他老婆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闹得我心里更加堵得慌了,结果不欢而散,以后再也不去他家了。
想想要交个人真是不容易,不定什么时候因为点什么事,心就疏远了。难道真如人们说的那样:“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吗?
点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都需要友谊,需要朋友的指点和支持。但是,如蒋东所述的烦恼,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何维护与朋友的关系,建立坚固的友情?这是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朋友有很多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将朋友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泛泛之交,偶尔有点社交性应酬;第二类是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情趣,或者在学习上、工作上有联系和接触;第三类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彼此用得着对方,故有来往;第四类是情谊真挚、可以信任的朋友;第五类是能够交心的朋友,彼此有相同的追求和理想,互相激励、共勉奋进、相互合作;第六类是真正的知己,悲欢与共、祸福同享。
友分三等礼不同。和不同类型的朋友交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但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就是要尊重、理解对方。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不要因为和对方是朋友,就力图改变对方,使对方的性格和志趣符合自己的意愿。同时,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有利于理解对方。第二就是要适应对方。如果对方是个直性子,我们可以直抒己意;但对方若是个重脸面、求完美的人,在对其提出意见时,最好讲究方法、婉转而不伤其自尊心。古人很推崇“直言敢谏”的人,觉得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朋友。其实,真朋友敢谏不一定非要“直言”。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忽略朋友间的互利。人们一直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这种忽视个人利益的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对于普通人来说,交友的最基本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诸如情感、功利、物质等等多方面需求上的满足。事实也证明,互惠互利的交往更能保持长久。蒋东抱怨他的某个朋友很少帮他,这就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在对方那里得不到满足。
花无百日红,但人与人之间只要真心相待,妥善、及时处理各种矛盾和麻烦,是可以做到“千日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