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理论促进儿童杜交的户外游乐场设计研究

2019-06-11 07:07刘丹丹文爽
工业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交性

刘丹丹 文爽

摘要:儿童社交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在对现有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调研的基础上,引入假装游戏理论,结合儿童心理与游戏特征,总结出基于假装游戏理论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设计方法,致力于儿童社交环境的建设,以此促进儿童的心智方面的潜力以及社交技能的提升,为儿童社交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儿童户外游乐设施;社交性;假装游戏理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070-02

人际交往是基础的人类本能,这种能力就是在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的沟通交流时,可以把对方的意图与感觉以及情绪还有动机做到充分察觉并且做出判断区分。儿童当前主要把游乐场来当做他们主要的游戏活动场所,孩子们的智力与情绪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和所处环境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作用来取得良好效果。如何充分的利用儿童游乐场这一空间成为本文的着重关注点。

1 假装游戏理论概述

假装游戏理论基于皮亚杰的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指出,“儿童可以通过假装游戏的体验来进行心理发展,幼儿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可以带来收益较好的沉浸式体验,以助于幼儿来认知世界、适应环境和健康发展”。邓赐平、刘明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儿童经过假装记忆的训练之后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信念,优化其心理状态,同时对潜在的作用进行了深层次探讨”。由此可以看出,假装游戏理论对儿童的正面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可以提高儿童對世界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提升。

2 假装游戏理论与儿童社交能力培养

“假装游戏”这种游戏类型较为特殊,它一定会出现在孩子成长的环节中,以客体替代这种简单的方式作为开始,然后会有着更多行为假装或者是虚构客体的出现。随后就会有着更加复杂的对角色扮演的情况,具备更强的情节性。“假装游戏”是促使参与到游戏中的儿童能够对真实情境开展准确感知,对非真实情形展开想象,同时会按照这种想象来表现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非真实的。因此,就要求参与到假装游戏中的人们要从特定角度出发,对这些特定设定做出模范和思考。按照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儿童在参与到假装游戏后,会获得小伙伴们的喜欢,同时也会被老师做出良好社交能力的判定,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孩子们会因为受欢迎而去选择参与假装游戏,并且也会在游戏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所以这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据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段从整体上可以做出三个时期的划分,0到3岁属于婴儿期,3岁到6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学前幼儿期,第三个时期叫做学龄少年期,时间段是6岁到14岁。其中3-6岁是儿童最渴望社交的时期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喜欢群体活动,精力充沛,喜欢冒险也会开始模仿和观察身边的人,在这个时期进行儿童的社交性锻炼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于‘暇装游戏”非常喜爱,并且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开展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会设置不同游戏场景,并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假装,特别是当其处于室外空间时,受到环境和人数的影响,儿童会对其自身的角色进行分析,对人物关系进行思考,进行一系列他们所认为的合理的社交活动。当其进入群体性的假装游戏状态中,在群体之间势必会产生冲突和误会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儿童又会去进行协商和谈判,在这一系列的产生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儿童能够建立适宜的同伴关系同时也能表现自我,从而对社交能力进行的锻炼和提升。

3 假装游戏理论促进儿童社交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设计策略

通过对假装游戏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儿童的心理及游戏特征,对儿童户外游乐场进行设计时就需要遵照以下几个设计策略:

3.1 自然的社交环境设计

设计理念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当代儿童提供一种自然的社交环境,以此来锻炼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但是不同儿童拥有不同的社交心理,或开朗、或怯懦、或积极、或被动,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就加入适当的引导设计,提供一个自然的交往环境,让儿童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游戏或者社交类型的团体活动,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的尴尬和不适应。

3.2 吸引儿童主动参与的社交性故事情境设计

提供一个儿童喜欢并愿意主动参与的社交性故事情境,为儿童营造进行假装游戏和社会交往的环境条件。儿童天生对故事有着别具一格的情怀,故事可以塑造和培养孩子的认知观念,因此,营造一个吸引儿童主动参与的社交性故事情境可以对儿童的社交认知进行培养和引导,同时也可促进陌生儿童之间的交流协作。

3.3 空间设施的艺术化营造

由于儿童处于特殊的认知阶段,对于具象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因为具象形态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在设计中,应以具象形态为主,抽象形态为辅,具象形态让儿童在视觉上建立起与生活的联系,进而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3.4 有趣的群体社交性游戏设计

有趣是一个游乐场的灵魂,无趣的游乐场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更别说是对于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而有趣的群体性社交游戏在激发儿童的参与感的同时,也能让那些社交心理相对怯懦的儿童更加自然的融入到群体游戏中来,能够在与同龄人的交流和玩乐中解放天性。

3.5 促进社交的儿童探索性需求设计

儿童总是好奇而懵懂的,设立优秀的儿童探索性游乐设施恰好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儿童在拥有共同探索目标下的群体游戏中,不光可以获得社交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对新的知识技能主动学习。失去好奇心的人生是可悲的,当人对周遭事物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那么他也不会得到进步,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儿童时期为他们保留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

3.6 社交性合作与竞争机制设计

当儿童有了自身意识时,就随之会出现表现欲,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渴望被认同,希望获得成就感,以此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感。竞争有助于人的成长,合理的竞争也更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设计中加入竞争机制,不仅能让儿童通过游戏获得认同感,也能够促使儿童在竞争中树立合作意识。

4 项目设计

4.1 项目选址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富乐花乡,园区占地12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约1000亩,水域面积200余亩;园区内可以感受鲜花、绿草、白云、清风。但对于儿童方面就局限在观赏与采摘,没有一个具体的场所供儿童玩乐。

4.2 设计理念

设计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并结合假装游戏理论以达到在儿童嬉戏游玩的同时提升社会交往能力。(1)首先提供一个自然的社交环境设计,主要提出一个雨水灌溉花园与儿童游乐相结合的儿童户外游乐场,(图1)让农场灌溉与儿童游乐融为一体,目的在于为儿童参与农场灌溉时提供一个极其自然的社交环境,在游乐场入口的这种黄金地段设置有儿童亲水装置,目的在于吸引儿童入园游玩,在游乐场的中心位置设有一空间至高点“王者之山”,在该至高点上可以360度俯瞰整个场地。在场地的出口处设有休闲座椅等一系列休憩裝置可供儿童使用,同时也方便儿童在游玩休憩结束后的离开;(2)吸引儿童主动参与的社交性故事情境设计,该设计选定的故事情境为“沙坑寻宝”,整体的构图和设施都以此为主题。主体设计为一巨大的沙坑,(图2)儿童可以自行分组进行寻宝探险;(3)空间设施的艺术化营造,在儿童戏水装置的后方设有一抽水灌溉池,(图3)设计的灵感是海星带来的,在外观样式上参照海星进行设计,提高儿童对戏水装置的兴趣;(4)有趣的群体社交性游戏设计,该设计在儿童戏水区域会放置一系列的抽水装置,(图4)但其形式不同于往常的形式,这些抽水装置需要多人一起努力才能使用,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更加有趣的游玩体验,也能够有效锻炼儿童的体魄;(5)游乐场地水流将会在整个场地的任何角落存在、流动,仿照自然界中的溪流围绕整个场地,(图5)不过该溪流位于空中,弯曲绵延布满整个场地。儿童可以自行探索或者向大一点的孩子请教取水的经验,以此来提高取水效率,儿童在取水中也可探索原始的物理取水知识,同时取水装置并不能一人使用,要多人合作才能取水,这种设计也大大提高了儿童的交流与协作能力;(6)社交性合作与竞争机制设计,该设计会为儿童建造一座“王者之山”,(图6)孩子们将会通过管道和攀登绳以及攀岩抓手这些工具来完成这项挑战,而设立在山峰顶端的巢状瞭望台则是最终胜利者的舞台,也是这座山真正国王的终点。

5 结论

本文在现有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调研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假装游戏理论并结合儿童心理与游戏特征,总结出基于假装游戏理论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设计策略,并以雨水灌溉花园的设计营造为例,让假装游戏理论具现化。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尝试希望为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晓雯,孙桂苓.假装淤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笔专科荆交学报,2008(6):17-18.

[2]邓赐平,刘明.从假装到心理表征理论:假装认识训练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1-8.

[3]王赟,杨宁.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0(2):46-51.

[4]杨瑞娟.假装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潜能开发[J].心理医生月刊,2012(8):310-311.

[5]吴剑锋,马兰.基于假装游戏理论的社交性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研究[J].装饰,2017(7):106-107.

[6]李建伟.儿童游乐场所的设计目标与创意[J].中国园林,2007,23(10):28-32.

[7]石馨蓉,赵苏.浅谈儿童游乐场的设计理念及创新[J].科技视界,2014(26):156-156.

猜你喜欢
社交性
论社交性网络账号分割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
用户体验视角下的E-learning视觉设计要素研究
浅谈桌面游戏特点及设计要素
城市广播如何“玩转”短音频
1/3澳大利亚人受困“社交性时差”
朋友圈微商法律问题的思考
失恋之痛不同于生理痛苦
江西省血液中心文化特征的诊断与评估*
家庭、同伴及认知态度对社交性吸烟启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