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随想

2004-04-29 00:44沈者寿
西湖 2004年9期
关键词:比萨斜塔比萨登机

沈者寿

今年早春二月,我和老伴踏上了访欧之旅,去探望在伦敦的女儿女婿,还借此机会游览了巴黎、罗马、佛罗伦萨、比萨和威尼斯等城市,实现了退休后要陪老伴去看看外面精彩世界的夙愿。

友善也是一种美

伦敦城市太大了,女儿女婿在那里虽已生活了六七年,但有些道路还是很陌生。我们驱车前往下榻的饭店一时找不到北,女婿就按下车窗,询问正与我们并驾齐驱中的那位驾车的英国女士,经她指点迷津,女婿终于明白了路径。不一会儿,那英国女士的车径直往前而去,我们在后面已看不到她的影子。殊不知,过了十多分钟后,发现那位英国女士把小车停在分岔口的路边上特意等我们,她从车窗伸出手又指点我们往左拐,显然是放心不下,怕我们忘了转弯。坐在车上的我真是好感动!忽然觉得这位英国女士特别的美。我女儿却淡淡地说:“这不稀奇,英国人一般都是这样的。”

好一个“英国人一般都是这样的!”可贵就可贵在这里,单个独例就不稀奇了。我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体现在国民“一般都是这样的”这句话语中了。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达到了国民“一般都是这样”的境界,那离真正的强盛也就不远了。

我们乘坐在巴黎塞纳河宽大舒适的游船上。那天下午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河风习习,空气也格外的清新。慢速前进中的游船上,每隔六七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座建筑模样各异、文化内涵丰富、别有风采韵味的桥梁。站在甲板上,还可以看到耸入云霄的埃菲尔铁塔、美国回赠给法国的自由女神像、巍峨庄重的巴黎圣母院和设计新颖别致的跨国公司现代化建筑。我们不断地拍照、录像,生怕错过了一晃而过的这些美轮美奂的镜头。

那位一直坐在位置上微笑着看我们拍照的外国女士,看上去大概有七十开外的年纪了,这时,忽然站起来主动要为我们四个拍张“全家福”,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她的高情美意。这位外国女士主动请缨为素不相识的别国游客拍照的“镜头”,就“定格”在我的脑子里,因为这“镜头”在我们国内难以见到,因为这“镜头”比自由女神像这种人工塑造出来的“美”更美。我想,人与人之间若没有猜疑,没有戒心,没有隔膜,都能像这位七十开外的外国女士那样有开阔友善的胸襟,有与人一起快乐、和谐相处的心态,这才是真、善、美,这才是人生要追求的第一目标。

道歉是一种境界

一天下午,我陪老伴快步伦敦街头,匆匆前往马莎商场为她选购衣服。突然从我身后蹿出一位十三四岁的英国少年,他不经意地踏了我的脚后跟,马上说了一句“Sorry”!碰撞与“Sorry”的时差简直不到一秒钟,几乎同时发生,我拍拍他的小肩膀,一笑了之。

这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可是在我的脑海里还是扬起几朵小小的浪花。如今我们国人会道歉的开始多起来了,但是还不普遍。至于像这位英国少年那样,道歉已经进入他的潜意识,成为不用思索而顺乎自然地作出快速反应的,那就更少了。我们的官员,在工作上发生重大失误或失职,向来没有站出来向社会公众道歉的习惯。近年来有些城市开始出现官员道歉的新闻了,但也难得听闻,一般总是看到中央对下级官员问责查处的消息。做了错事或者失误失职,为什么不愿公开道歉呢?因为头脑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做了官员就不能犯错——犯错而公开道歉就会威信扫地、无颜见人——所以错了就干脆不吭声、不道歉。

女儿对我说,英国人就不像我们这样想。他们认为,做了错事或不经意给旁人带来不便甚至伤害,马上认错道歉,这就等于丢掉了心中的包袱,而对方一般也能给予宽容和原谅。所以英国人从小就养成了这种习惯,“Thank!”“Sorry!”成了他们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记得1970年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专门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吊唁,并突然双膝下跪,虔诚地为二次大战中希特勒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恶行赎罪。贵为强国总理,这一跪,跪出了一种诚意,跪出了一种境界!第二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大报都以头条新闻登载,举世为之震撼。惟其如此,去年评选德国历史上十大杰出人物时,勃兰特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榜上有名。可是日本历届政府就不愿卸此包袱,所以,尽管日本经济那么发达,现代化程度那么高,它在世界上特别是被日本危害过的许多亚洲国家中形象就是“美”不起来。

坐飞机是一次考试

从巴黎到罗马,从威尼斯到伦敦的国际航班上,座位不定位,由旅客登机后自行选择。登机时,我未发现有哪位旅客抢先插队;登上飞机后,也没有出现蜂拥而上、争相抢占好位置的镜头。

我马上想到,这个作法如果在我们今天的国内航班上实行,那飞机上还不乱作一团?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唇枪舌战、进而拳脚交加呢!

这是对每个旅客素质高低的一次考试!

这是对社会文明程度优劣的一次检测!

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件事。其实,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力,能长远起到作用的不在于一时的物质成就,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素质。

外国人也有性急的时候。在威尼斯机场候机室,离登机还有一个半小时,旅客们就纷纷离座排起队来了。以后广播里叫了六七遍,但就是不见有人来检票,而旅客们无一句怨言,手提行李静候着。我好奇地问身边的女儿,既然离登机还有一个半小时,他们为何急急地排起队来呢?女儿说,因为机上不对号入座,早排队可以在机上挑一个自己满意的位子。

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欧洲人的游戏规则!你想得到飞机上的好位子,那就要凭自己的劳苦得来。这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则在登机这件事情上的延伸和运用。这种观念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凡事都得靠自己的付出取得优惠,而不能不劳而获,更不能凭借舞弊作假。

发展个性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为一睹世界著名的比萨斜塔的“险状”,我们从罗马出发,乘了六个小时的大巴直奔佛罗伦萨附近的比萨市。

导游介绍说,这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距今已有830年历史了。当时是一位叫比萨的人设计建造的,当造到第五层时发现塔身已倾斜了,就不敢再往上造。这样一停90年,到了比萨孙子的时代,这孙子经过检测计算,决意再往上增造了三层,成为今天有八层高却斜而不倒的古塔,从此它成了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奇特一景,每年吸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来此地一睹其“歪”容“斜”貌。

我陷入了沉思。建筑体的倾斜,乃是设计师、建筑师们的大忌。这比萨斜塔,原本就是个“败作”,为何却成为吸引世人眼球的“名作”?个中原由,就是因为这塔有“斜而不倒”的个性,况且已不是一般的个性,而是被比萨孙子张扬、夸张了的个性,这正符合一切艺术的“铁律”:那就是越有个性就越有艺术性,也就越有国际性,没有个性的艺术就称不上是艺术!

由此我想起五年前,香港金庸先生的妹夫、著名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先生在一次电话中对我说,他能为意大利比萨斜塔纠偏。这我完全相信。但现在看来,这个“偏”,曹先生不能“纠”,一旦斜塔纠了偏,这古塔不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艺术可言的平庸之塔了么,这岂不“断”了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比萨这一线旅游经济的活路了么!

进而我又想到,一个尊重人的个性、鼓励发展个性的民族,才是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孩子偶尔说出一些奇特怪异的想法,家长老师就会指责其“异想天开”。其实“异想”有什么不好,只有“异想”才能“天开”,才能在思考研究中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而获得新发现和新发明。由于我们中国人自幼缺少独立说话的机会,造成现在不少成年人害羞、腼腆,遇到要上台发言心就怦怦地跳,不勇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还由于从“反右”到“文革”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更使国人坚信“言多必失”的古训。这就难怪现在不少官员不会“独立的说话”,没有自己的“个性语言”,开大会生怕讲错话,因而只好埋头念稿子,出现了“领导讲话千人一面,学术论文千篇一律”的僵化不活的状态。而小布什三天两头讲错话,照样当他的美国总统。看来,在全社会造就宽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是多么重要和迫切,我们那些过时的古训和理念,已经受到了崇尚开放和外向的现代文明价值观的严峻挑战,也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了。我想,只要不妨碍他人利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就应当鼓励每个人展现个性、发展个性、张扬个性,这不只是关系到科学艺术能否繁荣,更关系到马克思早就期望实现的“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猜你喜欢
比萨斜塔比萨登机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比萨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
扫脸登机
请你吃比萨
比萨斜塔
爬上比萨斜塔
比萨,比萨
便于残疾人进行登机的Skycare轮椅
好吃的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