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娟
8月中旬,立秋后的青岛仍然艳阳高照,碧海蓝天之间充溢着火辣辣的空气,丝毫不减夏的炎热。
这种火热也在一群人的心中蒸腾。
一个大礼堂里,来自山东、宁夏、广东和海南的数学教研员、部分高中教师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组的成员之间正进行着多维对话。
业内人士非常清楚,这四个省(区)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领头羊”,于今年9月首先采用全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因此,暑假对于四省(区)的相关部门,尤其是教研员和高中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预备期。坐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带着体验、带着经验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
这次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推进研讨会,是以各省(区)不同层面的代表顺序发言,外加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的。刻板的工作汇报,掩盖不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入高中具体工作程序时激发出来的智慧和引发的疑惑。平静的对话中也不时攀升着思考的温度,让人触摸到了高中数学新课程乃至整个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经脉。
学校课程方案初出炉
对于高中学校来说,暑假里最重要的工作莫过于因地制宜地编制学校课程方案。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的一个明显标志。学校如何运用这根“权力棒”呢?
从一些学校提供的课程方案来看,基本上遵循了排课的主要原则。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拟订的三套课程方案。用校方人士的话来说,第一套方案比较传统,必修课主要安排在高一年级,选修课程先文后理,从易到难,同时减少并行科目,分科时间相对推迟到高二年级中期,避免学生过早分科。第三套方案是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理想方案,主要体现在各科选修模块几乎不间断地遍布每一个学段,学生在时间和模块上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而第二套方案则介乎两者之间,具有过渡性质。学校比较倾向于过渡方案,因为该方案是从解决教师现有知识不够,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角度加以考虑的,比较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
可见,学校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是对学校理解新的课程体系的检验,也是对学校考量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源能力的一次测试。只有两者的合理结合,才可能产生好的课程方案。
与学校不同,教研室考虑课程方案则更多地从学生出发。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为数学新课程排课方案提出了三种建议,均是从为学生提供灵活的选择机会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在第一种可能的方案中,除了安排在高一第三学段,学生选择往人文、社会科学还是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从而决定是选择选修系列1还是系列2外,还提供了两次选择机会,一次是在学习了上述选修课后,如果发现原有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志向或学习能力不符,还可以转系列,同时在高二第二学段决定是选择选修系列3还是系列4。再一次选择出现在高二第三学段,文史、社会科学方向的学生将决定高三上学期是否继续学习新的数学课程,从而决定是否在系列4中选学4个专题;理工、经济方向的学生则根据自己在高二的选修状况,决定系列3和系列4的选择。该建议还特别突出了高中数学课程补修制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选择中可能存在的不成熟性。
课程标准组的专家也提醒说,选3和选4不一定非要到高二以后才安排。它们的学习基础是建立在初中毕业水平上的,也可以安排在高一年级。这样,组合的可能又多了很多。
不管怎么说,这些方案.都是在充分研究了新课程体系的结构和理念以后做出的。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考虑,与其说是一种个性的代表,不如说是千百种智慧的凝合,昭示了高中新课程的良好发展方向。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在高考的压力下,数学课程安排的结果很可能是第一年就完成必修课,第二年完成全部选修课,第三年全部用来复习,又出现题海演练现象。而不列入高考的数学选修系列3很可能形同虚设,列入高考的选修系列4将被推荐给理科生尽量多选,结果将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一声音确实不可小视。高中课程方案如何面对尚不明朗的高考改革,不仅是数学学科,也是所有学科都面临的问题。但教育部有关人士却提醒人们,最近一些地方的重点高中出现了严重的高考升学率滑坡现象,其原因与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考改革这几年一直都在进行。究竟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能在高考中获得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还有待检验。高中新课程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希望各高中学校能够把眼光放远一些。同时,必须明确的是,高中评价制度必将随着课程的变化而变化。
多从学科思想与学生发展的角度安排和开发课程
学校自身的条件以及价值取向,对课程方案的编排是一个外部的影响因素。作为一种课程理想,课程体系更为本質的东西其实体现在每一学科内的模块及其关系上。惟有真正理解学科思想,才可能将课程编排得恰当。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组负责人王尚志教授特别指出,数学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都有着深厚的课程思想基础。如必修的第一个模块是函数。函数的思想是自始至终贯穿高中数学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第二个模块是几何,讲直观。现在把立体几何分成两个部分,目的是通过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和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既能从整体到局部,又能从局部到整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空间想像的能力。这是几何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它也应该成为高中数学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还有必修3的算法思想、必修4的向量思想,等等,都是高中课程想要留给学生的基本的东西。希望学校和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能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理解。比如,如果必修5先开,那么在讲不等式的时候,在讲线性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渗透算法的思想与几何直观和函数的思想。王尚志认为,这次高中课程,比较大的变化是,从仅仅关注局部,到既关注局部又关注整体。希望学校和教师在排课的时候做一些思考,深刻把握本学科各个模块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更灵活地安排课程。
除了要在理解课程上下工夫外,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还要注意避免高中选修课成为大学内容的翻版,这是著名数学家、高中课程标准组组长严士健先生提出的忠告。由于数学选修系列4的内容有一部分看似来自大学数学或相关学科,学校在开发教材时,容易直接对其进行平移、压缩。这样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本来就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显然是不利的。高中开设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考虑的学习基点是初三毕业水平,目的不是提高高中数学的难度,而是将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一些,把不好理解的东西变得直观一些,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多配一些案例,以高中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和开发课程资源。
由此看来,学科思想与学生心理发展,将是任何时候任何课程都应该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在新的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也不例外。
教师专业成长依赖于一个强大的教研系统
前述的课程方案编排无论多么完美,最终还是有赖于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诸多高中学校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此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其中的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框图等内容以及一些专题对高中数学教师构成严峻的挑战。对于那些毕业多年而又未能及时充电的数学教师而言,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的内容也大多不再熟悉。教师的专业知识亟待充实。
不仅如此,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高中近年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改革频度与力度要弱得多。多年来对高考的专注使得对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薄弱,高中学校和教师对于如此巨大的课程变革普遍缺少心理准备和经验。这为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又立起了一道坎。
如果能边学边教,或许还算是一个解决办法。然而更加现实的问题是,高中教师的日常工作置一般都很满,基本上没有大块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教师的专业成长确实成了难题。
不过,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徐山洪老师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一线曙光。
中山市教研室将预先能设想到的问题分解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备课组,比如,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什么变化;新旧教材之间有什么不同,等等,然后将研究结果放到地区的公用网站上,供所有的高一数学教师使用。同时启动全市集体备课机制,分课时全市集体备课,供全市教师使用。这样,面对全新的课程,教师仍然可以腾出时间来加强自身的专业基础,研究深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怎么办?中山市通过导师制、备课组负责制和一所重点高中带动五所普通高中的办法来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在这几个层面解决不了的,由市中心教研组集体研讨,通过公用网站做出反馈。
看来,要能够很快适应高中新课程,靠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成为必然。而一个有机的、具有整合地区性资源能力的教研网络的作用在这样的历史性时刻再一次凸显。在不久的将来,在选修课的问题上也仍然需要地区性的资源统筹与整合,从而打破校际之间的隔阂,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趋向于公平,教师的专业成长时间更加充分。
有人说,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而笔者想说的是,课程改革关键之关键在于教研系统的力量。当然,在教研力量彰显的背后,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的支撑,否则,任何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
虽然是一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推进研讨会,但我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一个学科的问题。数学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高中新课程在“初嫁”各所學校后的异彩纷呈。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区,对高中课程理念都有自己的理解,在盘算家底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的考虑。这正是新课程所要追求的个性所在。与纯粹为高考服务的倾向相抗衡,可能是目前高中课程方案面临的来自外部的最重大的挑战。而深入理解整个新的高中课程体系各个模块的意义以及模块之间的联系,是好的课程方案诞生的内在前提。在一个系统方案出台后,选修课程的开设就成了各所高中学校竞争的亮点。但好的课程一定是在学科思想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完美结合中生成的。这是学校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进循的原则。
最大的困难一定是来自实践领域的。新的高中课程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都是很大的挑战。如何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负担的矛盾?如何解决师资不足的先天缺陷?如何解决教室数量少的问题?这些都是对各地实践智慧的考验。
改革,实际上就是给各所学校全新竞争的机会。课程的改革是教育领域内最富有实质性的变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变化,更是建立在学校乃至区县教育管理制度的成功变革之上的。改革,将激发万所高中学校的智力潜能。而智慧,也将彰显改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