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
熟悉李镇西这个名字,源于1998年读他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时隔6年的今天,我又读到了他的另一本着作《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教育这块园地里不懈思考与继续探索的足迹。
这些年来,李镇西先生没有停留在“爱心教育”的成功之中,而是一刻也不歇息地继续探索。但是真正让他下决心为民主教育鼓与呼的,还是源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篇报道:“9名年仅十一二岁的学生被班主任强迫用小刀、剪刀当众刮脸,直到流血为止。”
这一事件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把谴责的矛头纷纷指向这位丧失道德的老师。但在众多一致的声音中,李镇西听到了—个不同的声音——“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如此懦弱?”
“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一个残忍的事实:这些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原来连一点点维权意识和最起码的维权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教育,有义务教给孩子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意识,这也许要从基础的民主教育起步。”“孩子们的这种懦弱,其实源于师生关系之间极端的不平等,也是中小学教育中民主教育长期缺失带来的后果。”
李镇西从这个异样的声音中听出了希望,也听出了责任。把民主教育放在中国政治建设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如果不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上去认识问题,看待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去研究它。作者的国民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值得肯定和嘉许。
诚然,爱心是一个教师的最起码的素质,但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爱替代不了民主,缺乏民主的爱是一种扭曲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爱必须建立在学生民主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正如李镇西所言:“教育中的并非是体罚的非民主现象却绝非个别。一些自认为很有爱心的教育者,却常常做出一些侵犯学生精神世界的事。”不是吗?有的老师当众抖搂学生的隐私、当众公布学生的分数,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有的老师让学生投票选举三好学生,可学生投了票,他却把票拿走,把学生当成了傀儡;有的老师对待学习差的学生缺乏耐心,不屑一顾,而对优生却倍加照顾,这种不一视同仁的做法,连起码的尊重都谈不上,更不用提什么民主了。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现象终于有人提出来了,且提得十分响亮,十分理直气壮,李镇西在书中指出:如果说“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倘若教师用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去搪塞、糊弄我们的学生,就是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也就是缺乏起码的民主教育意识。
李镇西是一个很善于学习和借鉴的人。在这本书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把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及其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卢梭的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杜威的“教育的自由,意味着学生和教师的自由”的理论,等等,都被李镇西拿来为“我”所用。当然在这些中外名家当中,作者最钟情的还是我们的乡村教育家陶行知,他“不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民主教育的教育家,而且也是第一个拥有自己完整理论体系的民主教育思想家和具有丰富办学实践的民主教育改革家”。由此可见,作者是在研究了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之后,而提出“民主教育”这一思想并发展研究这一思想的。
这本《民主与教育》,凝聚着作者大量的心血,我统计了一下,光查阅的论著就有69种,论文35篇,另外还引用了不少的纪实性文章和电视采访札记。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经济、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作者厚积薄发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积累、研究的有心人和笔耕不辍的有恒心和毅力的人,是一个真正把学生视为上帝的“目中有人”的人,是一个不甘心做教书匠而立志做教育家的有志人。正是这样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大的作为,才能有不凡的业绩,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