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做一个快乐校长

2004-04-26 03:22孙洪儒
人民教育 2004年18期
关键词:校长学会学校

孙洪儒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这样对学校的描述:几片砖瓦加上知识就是一所学校,而知识,是需要人来承栽的。这句话里提到了构成学校的三个支点:砖瓦、知识、人。谁是支撑一所学校恒久向前的因子?砖瓦可以建成高楼大厦,知识可以日新月异,而人一从我们面前走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一这些传承文明的一群人,在教育理想的薪火相传中,怎样才能照亮自己,学得快乐,活得幸福?

还学生灿烂的青春年华

一次听报告,有一句话感触很深:作为专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向每一位高中生承诺——还您一个快乐的童年或灿烂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学生很苦,看看这些话就知道了:“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谁不曾对学生说过类似的话?

当然,这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不相悖,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想教给他们坚韧、顽强,教给他们做事的品格和持久的恒心。但是,当学生似懂非懂地离开时,我们的话,到底对他们会产生多久的影响?为何不换一种方式,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里接受并继承人类的优秀品格?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说过:“一个有德行的人,别人和社会总需要他,也只有当别人和社会需要他时,他的身上才会放射出吸引人的力量和人生价值的光芒。”我们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生存放在最后,并不是说生存不重要,而是所有教育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个体的人的生存。做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好人、能人、贤人”。先要求学生起码做一个“好人”,在此基础上,争做“能人”、“贤人”,在这里,我们又把“德”放在第一位。

教学生做人,是一项事业。只提出要求,这还不够。我们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确立了传统美德教育的10个德目,即:公、义、仁、信、礼、智、美、检、律、毅,这项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同时编写了《学会做人》一书,从“识人待人”、“修德养性”等12个方面选取古代名句,教给学生。他们很喜欢,清晨或者傍晚的校园,时时传来学生朗读的声音。有学生如是说:“我们要用意志打败惰性,当然,这要有力量的源泉——正确的精神信念。我们要奋斗,要不断完善自己,在完善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作为校长,听到、看到这些,我无法不被感动:我们的学生,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就会迸发出十分甚至十二分的灿烂。

在我的书橱里,一直为学生留出一角:保存他们的来信,走进大学后取得的成绩喜报,还有他们在高中时已获得的种种荣誉。37级学生胡新龙,考入北京大学后,把潍坊市颁发给他的600元“鸿启奖学金”捐给了学校的“育才助学基金会”,用来帮助比他更困难的学生。胡新龙2002年从北大毕业,作为学生会主席,放弃了读研深造的机会,第一批自愿报名援疆。他在给母校的信中说:“我们时刻以‘一中人这个光荣的称号为荣,不因您的历史,不因您的名望,只因您对我们的爱与关怀。”

在爱与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天性得到保护,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得到了尊重,他们的才华与潜力如花树初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丰茂婆娑。38级学生高艳,学习成绩出众,尤其喜爱拉手风琴。高考前,老师希望她把更多时间投入学习,以考取北大、清华。她说:“为什么非要考北大、清华呢?”后来,她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入学后的第一场晚会,她拉的手风琴轰动了全校——来自一处县级中学的女生,在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作为她的母校,昌邑一中每学期都会收到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喜报,告知高艳的优秀与出色。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孙惠,38级学生,诗歌《太阳·雨·沙滩》、《田野吹过夏季风》获山东省学生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金奖。

陈国宾,39级学生,剪纸“和平万岁”在全国中学生手工制作展览中获一等奖,并被山东省素质教育成果展览会收藏。

齐祥超,42级学生,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學竞赛二等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

……

他们现在还说不上成功,毕竟,他们还这么年轻,以后的路仍然漫长而曲折。但这些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我表达了他们的快乐,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未来,关于在昌邑一中的日日夜夜。他们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幸福的感觉有时就这样简单。这也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校长,做学生的朋友,比做他们的严师更能实现教育目标。我们的教育目标,说高也高,说低也低——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会寻找快乐、寻找幸福的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成功的过程。谁能折得东风第一枝,谁就能占尽陌上芬芳足风流。

与学生进行心领神会的交谈

校长要学会对话,更要学会倾听,学会感悟。走近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并不是和每一个学生都面对面交谈。学校近4000名学生,能交谈过来吗?对话方式有很多,就看我们会不会、去不去选择。

学校文化是一种实然的存在。我校有着良好的德育传统,现在已形成以“三五”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这与历任校领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日积月累的财富,如何使这笔财富“活”起来发挥其更大效益,让每一个走过她的学生真切感受这所老校永久的魅力?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把老校底蕴和办学品位上升到文化层面,让学生用文化的眼光来审读学校的历史积淀,阅读校长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岂不是一种更为博大、更为深邃的交谈?大到学校的文化长廊、大型雕塑、植物园,小到学生的餐桌、宿舍的床头,大有大文化,小有小学问。学校的“树人”窗帘、自行车拥上的“秩序美是美中之最”、教学楼上的“让昨天与明天在今天相遇”等,我们想传递的,不只是你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这样简单的道理。通过文化浸润,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群“贤人”——有境界,有品位,有修养的人。用文化的方式,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育人方式用通俗的形式融入学生心中,让学生了解校长,懂得校长,他们才能愉快地接受,并愿意变成自己乐于掌握的东西。

有人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而我要说,学生不仅要阅读校长的思想,学会站立,校长还要通过实践活动,特别是道德实践,和学生一起学会站立。“人人都从内心追求或者说需要伟大和崇高,而能促使人们达到或接近这种境界的阶梯,就是道德智慧。”道德智慧从哪里来?从道德教育中来,从道德实践中来。

学校多年来实行学生佩戴“自我承诺牌”——“我向社会庄严承诺: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内在激励加外在督促,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将“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内化为一种现代文明人意识,一种生命的自觉。走出校门的学生和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25年来从未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设计“我的高中生活”。让每个学生走访三位不同行业的成功者,听听“过来人”的话,从“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遗憾”两个方面感受和体会成功者做人立事的经验,客观借鉴,辩证吸收。这个活动最初源于看到的一个调查,大意是:在对成功者的调查中,何时学到的东西对你一生最有用?其中有一人回答,幼儿园时学到的。幼儿园教给孩子们生活的习惯,是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高中生,在他们有能力设计自己的未来时,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机会,把儿时的财富延伸,把将来的描写缩短,让他们的生活理想化,理想生活化。我认真地看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他们走访的范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科学家、老红军、城市清洁工、老农民、下岗职工……在学生的眼里,成功并非意味着金钱多少,事业多大;成功,更意味着人生的成功,只要活得快乐而自信,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就是成功的人生。这项活动让我感悟很多,也再一次认识了学生。

开展“把孝心献给父母”的教育活动。针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部分学生穿戴高档、打扮时髦、乱扔饭菜、有钱乱花的现象,首先印发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母亲,我心中你最重”的文章,学生人手一份回家读给家长听。同时开展了“10元钱=?(多少)的父母劳酬账”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既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又有“粒粒皆辛苦”的体验,持之以“粒粒莫浪费”的督察,从而养成“粒粒皆珍惜”的习惯,体现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各班召开了由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父母在我心中”专题座谈会,家长们的拳拳爱心,老师的真切叮咛,使学生受到很大震动,此后,学生的时装换成了校服,乱花钱、乱扔饭菜的现象不见了。同时,学校把星期日定为“孝敬日”,要求学生做到“理解、尊敬、孝顺”家长;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承包一天的家务;“三八”节期间给母亲或亲人写一封信;作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没记住父母的生日”或者“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命题作文。对一所高中学校来说,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我不能说它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具有多么轰动的效应。但我相信,学生只有亲其亲,爱其爱,才会培养起朴素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大義。我们的科教楼前,写着“爱家、爱校、爱国”六个字,既然写上去,就要坚持做下去。

校长是学生的校长,而非学校的校长。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人的气质与品格、精神与情怀,这就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染,需要一种真诚、公平、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为了做一名学生信赖的校长,我和学生一起搞活动:请您提出金点子;我和学生写成长报告;给学生写一封信;活好人生每一天……分开来,是一项项活动,合起来,就是构成人生的或高昂或舒缓的乐章,身在其中,我们都是快乐的体验者,无论学生,还是校长。

猜你喜欢
校长学会学校
学会分享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