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妙语动人等11则

2004-04-09 12:14
新闻爱好者 2004年2期
关键词:窦文涛崔永元太空

2003年10月,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先生作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名嘴”王志就一系列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与他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通过节目,默多克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他说道:“我觉得中国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有非常非常悠久伟大的文化。我们希望了解这个文化,了解这个国家,我已经爱上了中国。”当被问到他为中国观众带来什么样的礼物时,默多克先生说道:“我希望带给他们很好的娱乐,给他们带来惊奇,带来快乐,让生活中增添一些色彩,晚上打开电视机,心情就好起来。当然,我们会尊重中国的文化,尊重中国人的趣味。”

“中国对你来说是一座金矿吗?”节目中,主持人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不,我们不是来掠夺中国的资源的。我们是对中国提供某种贡献的。人们都认为,我们到这里来是和别人竞争,其实,我们只想让这个市场越来越大。”默多克先生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一如新闻集团在全球其他市场上所坚持的原则一样,“我想这就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文化市场的美妙之处”。

以72岁的年龄,事事亲历亲为,统领着一个触角遍及全球的媒体集团,不知疲倦的默多克先生选择永不退休,他说:“只要我的活力、我的思维能力没有退化,我将继续工作。直到有一天在办公室里倒下。”

崔永元“演自己”

目前正在拍摄《电影传奇》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近期缺席了很多重大活动的主持,猫起来专心搞起了影视,小崔的这股劲感动了不少影视圈的业内人士。片约不断的崔永元又接手了一部现代题材的电视电影,片名与他曾经主持过的栏目一样,叫《实话实说》,特别有意思的是,这部戏初步敲定在沈阳拍。

崔永元拍的《电影传奇》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崔永元也因此累得身体有些憔悴。作为男一号的崔永元这次会在电视电影《实话实说》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据了解,崔永元演的就是他自己,一个谈话类栏目的主持人,但是这部电视电影并不是把《实话实说》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而是会在片子的结尾还原成《实话实说》这个谈话类栏目的场景,崔永元也完全是本色演出。

记者享有无过错合理怀疑权

据《工人日报》2003年12月31日报道,记者日前获悉,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把“新闻记者享有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写入刚刚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

这个初稿提出,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据悉,在2003年深圳市人大三届五次会议期间,1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制定《深圳经济特区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议案,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消除犯罪的主观故意性,以达到防微杜渐。该议案强调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职务行为的舆论监督作用。

《条例》预计将于2004年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如获通过,将是新闻媒体行使监督权的一次较大突破。

法院“封杀”记者引争议

2003年11月21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下发了《关于禁止戎明昌等六名记者旁听采访我省法院案件庭审活动的通知》(粤高法〔2003〕252号,以下简称《通知》)。依据这份《通知》,从2003年11月20日至2004年11月19日,分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6家报社的6名记者将被禁止到广东省三级法院旁听采访案件的庭审活动。

这6名记者分别是:《南方日报》记者戎明昌、《羊城晚报》记者林洁、《南方都市报》记者吴秀云、《信息时报》记者李朝涛、《新快报》记者温建敏、《广州日报》记者柯学东。

《通知》一经发出,便迅速在各报社引起强烈反应,当地许多记者私下称此事为“封杀事件”。而除了对6名记者职业生涯的影响之外,对此事的议论已经延伸至“新闻报道与司法透明”的层面。

有人提出,广州“封杀事件”将进一步暴露“新闻报道与司法进步”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法院直接对记者实施制裁”的做法如果被效仿,将可能对全国法院审判报道产生深远影响。

费拉里想在太空做节目

随着太空科技日趋发达,人类登上太空不再局限于漫步、拾石头样本或进行研究,而是向全球提供另类娱乐,分享太空上的喜悦。38岁的意大利电台主持人罗伯特·费拉里有望于2005年登上俄罗斯的太空船,冲出地球飞到国际太空站,在太空主持收音机广播节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太空DJ。

费拉里现正身处已有43年历史的莫斯科加加林太空人训练中心,接受为期6至8个月的太空人训练。该中心是著名的太空人摇篮,曾训练过25支太空队伍,包括历史上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

费拉里一向喜欢挑战自己,曾于1997年独个儿划着独木舟,创下连续23个半小时划222公里的创举,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他最大的心愿是要令自己的DJ生涯有更大的突破,他说:“我很喜欢太空,总觉得太空是捉摸不到的。”于是萌生了要在太空上广播的念头。

60多家媒体惹烦熊德明

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对温家宝总理的一番实话,引发全社会对欠薪问题的关注。这位普通农民近日又因获选央视本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之一,与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网易创始人丁磊、微软公司副总裁陈永正等22名叱咤中国的经济精英并驾齐驱而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能获此殊荣固然是件大好事,但这也给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她带来了不少的“烦恼”。

记者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获悉,自从熊德明当选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的消息传开后,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竟有6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平均每天要接受两家以上的媒体采访。其中除了少数记者确实是为了采访新闻而找到熊德明家外,其他的大多是打着各种“旗号”找当地政府要赞助、做广告,除了给当地政府工作造成影响外,更为苦恼的还是熊德明本人:“我成天都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我的猪谁帮我喂,我家里的田谁来帮我种呢?”让她感到更为烦恼的是每天总有人找到她,希望通过她向总理反映问题,解决个人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小问题。现在她连家中的电话都不敢轻易接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被弄得有点儿烦了。”

央视“名嘴”回母校

“来了!来了!”循着几个女生激动的声音,赵忠祥、王刚、罗京、文清、张政、海霞……一大批主持大腕喜气洋洋地走进北京广播学院综合教学楼的大礼堂。他们无一例外地以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参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建40周年的庆祝大会。

张政表演绕口令

对于还在学校读书的播音专业的学生们来说,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近距离地看到已经在电视上成名的师哥师姐们坐在他们的身旁,校台的主持人现场抓住张政采访,这位“大师哥”深情地回忆了求学时的难忘时光,更是即兴表演了一段当年上学时早上练声每天吆喝的绕口令。

王刚三躬拜母校

王刚在现场一亮相,便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王刚十分谦逊地一躬,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当主持人介绍台上嘉宾介绍到他的时候,台下再一次掌声雷动,王刚起身又是一躬,人落座,掌声依旧,王刚只得再次起身,深深一躬。

“新闻联播”进礼堂

在庆祝大会上,组织者特意安排了播音系78级毕业生罗京和89级毕业生海霞现场宣读贺信和贺电。这两位在中央电视台专门播报新闻节目的师哥师姐往台上一站,台下立刻有人兴奋地嚷嚷了一句:“嘿!新闻联播进礼堂了啊!”15分钟的播音结束,播音系主任现场评价:“热情洋溢,准确清晰!”

2003年记者挨打备忘录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见诸媒体的记者采访被打事件包括:

1月5日,《济南日报》和《山东青年》的3名记者在山东省宁阳县采访时被殴打;

7月22日,《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遭环卫队十几个工人的围殴;

8月1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南京4家媒体记者到江苏教育厅采访一个会议,被保安群殴;

8月9日,广东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广州海印布艺总汇时遭保安群殴;

8月13日,《京华时报》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时被人追打;

10月10日,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河南登封市一煤矿透水事故时被殴打;

10月18日,山西《生活晨报》记者在307国道夏家营收费站采访时,被两名歹徒掷砖头,采访车被砸,记者手臂受伤;

11月7日,湖南长沙电视台记者在宁乡县采访时被围殴,采访设备被毁坏;

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山西省保德县采访一污染企业时被殴打;

11月20日,福建电视台记者在寿宁县采访一起建设纠纷投诉时,遭县建设局局长的殴打,摄像机被扔进了河里;

11月29日,湖北电视台记者在宜昌采访一家欠薪企业时被殴打,摄像机被夺……

殴打记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粗暴践踏,也正因为目前法律上对记者保护的薄弱,才使一些不法之徒胆大妄为。前段时间有的地方推出“记者险”,虽然能够使人身受到伤害的记者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保障,但只有在法律上给予阻碍记者正常采访权力者以足够的威慑,给那些为了乌纱帽欺上瞒下官员足够的畏惧,才能使记者在采访时真正享有“人身保障”。

谁领了第一张新版记者证?

2003年12月11日,全国第一张新版记者证在北京颁发,中国远洋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玉梅,成为领证第一人。

王玉梅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中国远洋报社是长安街上最靠近天安门的报社,社里包括我在内的9名记者,成为全国首批领到新证的记者。中国远洋报社成为全国第一家领到新版记者证的新闻单位。”

据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全国性的统一发放记者证前后只有3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次是在1998年,第三次就是正在进行的换证工作。

窦文涛:一头快累垮的驴

靠什么解压——自嘲

窦文涛靠什么缓解工作压力呢?“我觉得自己像头驴,只顾埋头干活。我根本不知道我的节目反响如何,因为我全部的时间用来工作都不够。”他希望2004年有比较清闲的生活。

靠什么出名——运气

是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栏目改变了窦文涛的一生,但当初,它绝不是为窦文涛量身定做的。当时凤凰卫视说要办一个新节目,让谁来主持呢?有人开玩笑地说:“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就让文涛做吧。”然后是一片哄笑声,窦文涛也跟着笑了。突然老板问:“文涛,你觉得你行不行啊?”窦文涛悄悄地说:“我觉得还行吧!”就这样,凤凰卫视诞生了一个金牌主持。

靠什么赚钱——工资

“事实上我不愿参加商业活动,因为我觉得我靠工资赚的钱已经够了。”窦文涛很坦白,“我跟别人开玩笑说,有事业追求的艺人,再去搞商业是给自己减分。对于歌星、影星来说那是正常的,但对于我来说,我时常犹豫这样做能否讨好观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所以我没做过广告。别人也没找我,因为他们发现我开价太高,有价无市。”

曲长缨:“我想干到60岁”

在2003年11月8日记者节上,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首次评出了中国记者年度风云榜,在此次评出的8位记者中,曲长缨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1月12日和18日,以揭露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特重大矿难瞒报死亡人数为内容的《焦点访谈》之《追踪矿难瞒报真相》和《新闻调查》之《死亡名单》两节目播出后,震动了山西省、临汾市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焦点访谈》的记者曲长缨。

对于此次矿难采访的真正意义,曲长缨是这样理解的:“我只是想唤起人们对矿工、农民生命的关注,他们不应该没有地位,矿主把他们当做干活的工具,老板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情都表明人们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忽略。”

从1994年踏进《焦点访谈》,曲长缨已经在这儿工作了近十年的时间了,不仅是个老记者,而且在“暗访”方面可谓是经验丰富,他认为做“舆论监督”有三点是很必要的。第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第二,要能吃苦,要坚持。第三,到基层采访一定要有社会经验。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道,想过以后有什么打算吗?他表示:“现在没顾上想,要做的工作太多了,一件接一件。不过我想干到60岁没问题!”

猜你喜欢
窦文涛崔永元太空
上太空,安个“家”
崔永元:我为什么对现在的电影心里发凉
不怕丢面子,才能有面子
消费与面子
消费与面子
崔永元的金钱观
太空遇险
名人读意林
远离诱惑
畅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