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是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只有依靠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切实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才能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讲政治、顾大局,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为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全省55种少数民族成分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超过5%;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占全省的62%,共51个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保持稳定、群众生活改善。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方面不利因素长时间的综合作用,前进中的民族地区还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乡镇组织和政权建设薄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1990年以后的“撤区并乡”,使民族地区乡镇组织和政权的密度有所降低,谋发展、保稳定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乡镇组织和政权功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向。
省委、省政府心系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心系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心系民族地区各族党员、干部和群众,并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民族地区各级组织和政权,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民族地区各族党员、干部和群众。省委、省政府时刻把基层干部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面对民族地区党建工作中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面对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具体困难,省委、省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急民族地区所急、想民族地区所想,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1999年2月,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做出了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决定集中一段时间,对民族地区条件特别艰苦、财力特别弱小、设施特别简陋的乡镇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进行改造,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同步推进乡镇政务规范管理和政务公开化工作,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全面改善基层组织和政权的工作状况,收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带一流队伍”的效果。
顺民意、重实效,确保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牢不可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由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组织实施的决定,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州、县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统筹规划、系统培训、严格管理、加强督查,圆满完成了关系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全局的“四川省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2年底,工程共新建和改造了民族地区800个乡镇的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占计划数的100%。建筑总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实施工程的乡镇办公用房面积平均300平方米,干部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工程总投资达到3亿元,其中,省级统筹投入1.6亿元,州、县配套1.2亿元,乡镇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000万元。工程的全面完成,不仅赢得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广泛赞誉,被誉为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一项“固本强基、凝聚民心,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而且得到国家财政部、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建设质量普遍优良。每年采取实地察看、现场交流、资料查阅、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县自查、州复查、省抽查以及2002年底进行的州际间交叉检查结果显示:设计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基础扎实牢固,功能配套适用;工程质量优良,没有安全隐患。实施工程的乡镇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焕然一新,结束了乡镇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风雨飘摇”的历史。
软件建设规范完善。1999年初,根据时任副省长欧泽高同志关于房屋硬件建设与办公软件建设并重,办公条件改善与工作形象改善同步的要求,乡镇政务公开、规范化管理工作先河,先后对工程范围内的800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了政策、科技、文化、政务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开展了“乡镇政务规范好、班子团结协作好、发展规划制订好、组织发动群众好、适用科技用得好、村级组织建设好、带领群众致富好”等“十三个好”的比学赶帮活动,使乡镇干部综合素质、乡镇政务透明度显著提高,基层组织、政权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党员干部普遍满意。工程的实施,结束了乡镇党员、干部思想上“思动”、“思调”和工作上“走读”、“寄读”的历史,激发了党员干部“思干”、“思稳”的热情,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转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实干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工作成效明显提高,实现了省委、省政府通过实施工程“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带一流队伍”的目标。理塘县曲登乡党委书记表示:“过去,我们没有办公房、没有住房,公章驮在牛背上,政府随着帐篷走,现在办公、住房楼修好了,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了。”若尔盖县阿西茸乡党委书记激动万分:“住在过去的房子里,晚上可以透过屋顶数星星,寒风吹进被窝里冻得人发抖。现在好了,我们住上了新房。请省委、省政府放心,我们一定全心全意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心尽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黑水县泽盖乡乡长说:“省委、省政府帮我们修好了办公房和住房,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从‘走读生变成了‘住读生,现在只有一门心思抓好工作,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不然对不起党和政府的重托,对不起人民群众的期望。”
人民群众交口称赞。实施工程的乡镇所在地农牧民群众说:“过去乡镇政府破破烂烂,干部心里憋气,干工作没精神,我们也觉得没有主心骨。省委、省政府为我们民族地区办了好事、实事,实施了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如今乡镇政府漂漂亮亮,政务公开,责任上墙,乡镇干部态度热情,工作积极,我们的主心骨硬了,找政府办事方便多了,干部帮助我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办实事更用心、更操心了。这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
社会各界广泛称赞。国家民委多次安排省民委、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介绍经验;财政部领导考察四川时专门听取实施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的情况汇报,对主要措施和工作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动态跟踪和长时间、大面积的深度报道,称赞这是一项“固本强基、凝聚民心,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局性重大工程。省委副书记、民族工委书记陶武先同志对此项工程的总结报告批示:“由于统筹规划,措施实在,严格管理,加强督查,这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应予总结和表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民族工委副书记欧泽高同志批示:“实施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系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是抓基层、打基础的实事工程。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参与。
重实践、勇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经验
为确保此项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高质量全面完成,从省州到乡镇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党员、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积累了民族地区今后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可借鉴的宝贵经验。2003年4月,国家财政部颁发的《西部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借鉴了四川实施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工程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正在整个西部地区同类工程中推行。
党委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此项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该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目标管理范畴,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省委、省政府确定工程由时任省委常委、民族工委书记的欧泽高同志牵头,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民族经济开发办与省财政厅、省建委等部门具体负责规划设计、技术培训、资金调度、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工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州、县、乡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各地每年也将这项工程纳入为群众办实事的目标管理范畴。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制定和推行了《四川省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采取了完善配套的管理措施。
界定实施范围,规范建设程序。以1998年调查摸底确定的急需改造的800个乡镇为工程实施范围,制定工程建设乡镇名录。
强化资金管理,实施优惠政策。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省财政每年5月底前专调资金拨付各州,各级财政逐级专调到项目,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规模,不留资金缺口。
加强业务培训,推进软件建设。“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带一流队伍”是省委、省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欧泽高同志关于开展“十三个好”比学赶帮活动的具体指示精神,省民族经济开发办不仅制定了检查验收时软件建设占总分30%的量化考核办法,而且采取强化乡镇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管理干部考察交流、树立优秀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督促检查配套建设等措施,不断加大软件建设力度。特别是年度工程计划和项目资金下达之前,采取了省集中培训和各州分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宗教政策、农村政策、乡镇政务规范管理、农牧区生产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培训,使参与工程建设的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在理论武装、政策武装、业务武装方面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乡镇党委、政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跨越式发展思路、落实年度工作目标、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等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加强质量检查,深化后续管理。省民族经济开发办与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同志,坚持常年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全程动态检查和巡回指导,定期发布《四川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简报》;州县相关部门坚持派人驻扎在工地加强工程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4年来,实施工程的800个乡镇,经检查全部合格,其中有300多个乡镇的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标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效益。国家、省、州、县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基层政权建设工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先进经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扩大了工程的社会影响面,提高了各级干部群众对这项工程重大意义、重要作用的认识。广大干部群众切身体会到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关怀,发自内心地赞誉省委、政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生动具体、真实可信,有说服力、感召力,激发了干部群众投身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民族地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在省内其他地方引起了强烈反响。乐山、攀枝花市迅速做出反应,自主投入资金4300万元,先后对62个乡镇的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比照民族地区的做法,配套推行了政务公开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经验、勇创新,努力搞好民族地区各项基础建设
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必然会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各项建设。要尽可能从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中借鉴成功经验,举一反三地加以推广运用,力争做到十个“坚持”:
坚持关注基层、重心下移。是不是关心基层,是不是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是不是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在基层,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命。今后实施的工程,一定要向基层倾斜,扩大基层覆盖面;今后的各项工作,一定要重心下移,围绕基层抓落实。
坚持拓展外延、丰富内涵。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工程解决了民族地区基层党委、政府的主要困难,但这毕竟是一个单项工程。今后,还必须举一反三,用类似的办法,将类似工程的实施推及到民族地区其他基层单位和相关系统。
坚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用好国家投入的基本职能,必须加强对工程建设规划、项目设计、资金调度、招标投标等重大事宜的统筹和领导,落实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责任。
坚持深度调研、充分论证。今后,民族地区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开工,必须要广做调查、充分论证,做到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可行性、有效性。
坚持部门协作、形成合力。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必须要明确主管部门,由牵头单位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合力。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今后,民族地区在进行基本建设时,一定要敢于并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不仅要注重功能、保证效益,而且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特点。
坚持依靠群众、社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必须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标准,要掌握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从最具全局影响、最急需解决、最能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面着手。
坚持软硬结合、两手齐抓。基层政权建设工程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加强知识、技能、规范行政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既重视有形建设,更重视无形建设,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坚持建管并重、发挥效益。民族地区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构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