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是抽象地去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音乐的最主要之处。”音乐教学的过程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以情感为中心,改变呆板的说教和枯燥的训练,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表现等途径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应是音乐教学关注的问题。
一、 创情
人的情感最富感染力,一件伤心的事、愤慨的事、开心的事,都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变化。由此看来,音乐情感的启迪需要一个着情“点”。创情正是从这一“点”上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使学生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流露。如:在欣赏法国童谣《小星星变奏曲》前,让同学们以说、唱、跳等形式回味儿时的童谣,有《二只老虎》、《丢手绢》、《找朋友》等,还可在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同学们在回忆、感受、欢笑中动情起来,体验着儿时童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着情“点”,特别是当学生们的精力不集中时,寻找到这一“点”,同学们的情感就会被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从而达到创情的目的。
二、激情
情感是需要表现、表达、传递的。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诞生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梁祝》,贝多芬的一曲《命运》激励了多少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人,情感在这里拨动着人的心弦。而学生的情感表达又是那样的不加以掩藏,在音乐中更坦露无疑,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给他们充分提供创造音乐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如:在《小星星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创编一课中同学们以唱、诵、舞以及各种乐器组合在一起合作演奏等形式来表现音乐,还有的同学把《小星星变奏曲》这首童谣创编成一段摇滚音乐,博得了全班的掌声,评委组的同学们当场亮出了最高分,一致认为新颖、独特、有创新。而在歌唱《走向大自然》一课中,学生们抱着扫帚做“吉它”,登上讲台,清脆悦耳的歌声和动情的表演,感染了全体师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学生们的情感就是这般丰富,在教学中只有充分的激发、调动学生们的情感,他们才会在情景交融中感悟音乐,创造音乐。
三、尽情
记得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不管是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在音乐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是音乐课中教师切不可抑制的教学行为,每种情感的流露,都是来自心底,汇聚起来便显其绚丽。如《卡门序曲》一课中,教室变成了“斗牛场”,机警的“牛”,英姿飒爽的斗牛士,狂热喧闹的人群,学生们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教室里上演了精彩的“斗牛场面”。而在欣赏京剧曲目中,要求同学们穿上京剧的行头,生、旦、净、丑惟妙惟肖,使学生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地回味和表现着音乐。如果说音乐是浩翰的大海,那学生们就是海中的“鱼”,在音乐中自由畅游的“鱼”,尽情跳跃的“鱼”。
课标解读中这样写道:“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从教育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因此,音乐教学切记不可忘记“情感”这一要素,因为它是音乐教学的“根”。
徐黛娣辽宁省大连市兴海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