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音乐课“点染”人文光彩

2004-02-25 08:21王珊珍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12期
关键词:音乐课人文精神人文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音乐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人文学科关心的是人,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音乐与人”的问题,使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在小学音乐新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用审视的目光去看看我们过去的音乐教学,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去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咬字吐字等技能,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表现处理却草草了事,没有深层次的审美内涵的表达,认为学生能唱就完成了目标。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发声、咬字这些技能的掌握上,审美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更谈不上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欣赏教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课堂教学中的“重技轻艺”是对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的表现。我们过去的音乐课的局限性就在于过分重视了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我们在进行音乐的知识技能教学时,决不能像工具那样“灌输”与“训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音乐课堂闪耀“人文的光彩”呢?

“点染”,是一种绘画技法,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如果把我们的音乐课比作一幅画,那么,只有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课仅仅是“刻板单调”的画面,只有同时“染”上了“人文色彩”的音乐课才是灵动、多彩又富有生命力的画卷!我们暂且把音乐课堂教学当作是“师生共同作画”吧,所不同的是作画时是先“勾勒”再“着色”,而音乐课上“点染人文色彩”与落实音乐知识技能是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的。

一、“熏陶”———教师无声地感染每一位学生

提高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件十分重要又很迫切的事。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一个有着积极态度,心里充满阳光的老师,他(她)的课堂一定也是积极向上、洒满阳光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科学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许多老师在为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课时都会进行课堂常规的教育,生怕如果不在第一节课上给他们一个“下马威”的话,以后的课堂纪律就难于控制。于是,一个疾言厉色的老师便出现在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面前。帮助一年级新生建立应有的课堂常规是必须的,但也并不急于在他们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课就开始,他们还没有体验到小学音乐课带给他们的乐趣,就先给他们套上了许多“桎梏”,这无疑是一种摧残。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新课程的第一课便是《好朋友》,这一单元设计的意图在于新学期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切的朋友关系。其中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更是音乐用其特殊的语言来认识朋友,与人交往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为老师就可以在一年级学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用歌声与小朋友拉进距离:“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虽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手足无措,但很快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节奏地说:“我叫XX X!”于是,其他学生纷纷参与,第一节课就可以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这样的第一节课无疑是让一年级的新生充分感受到了音乐课的乐趣,无形之中也在告诉他们音乐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敬业、奉献、无私、善良,坦诚、平等、宽容、友善,健康、进取、豁达、向上……老师一切的素养无声地“感染”、“熏陶”直至“感动”学生,(教育也是一种感动)我们的课堂定会闪现人文精神的火花。

二、“沉浸”———创设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

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这个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他们是学习者,实践者,探索者。此时教师、课本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资源,一种可用于学习、交流、对话的资源。学生生命的光芒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音乐新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安排的,这个主题也必定是一个人文的主题,如《可爱的动物》、《手拉手》、《童趣》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这个主题中快乐地学习。如我在教学《火车开了》一课时设计了要坐火车去全国各地旅游这样的情境,并在情境中穿插了节奏训练、歌词创编等环节。

教学中,我们老师就可以常常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或设身处地与音乐中的角色同悲共喜,或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或借助游戏竞赛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一路伴随生命主体的体验。好学乐观向上,主动积极探求,善于团结合作,正确对待胜负,充分彰显灵性与个性……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又无须贴标签式的说教。

三、“渗透”———捕捉音乐课堂人文因素

课堂人文教育内容需要预设,但许多时候需要老师敏锐地去捕捉,去用细致入微的心发现每一个新的人文教育生成点。这同样需要老师深厚的人文底蕴作基础,就像课堂上时时闪现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感一样,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那似流星闪现的光彩却有可能成为永恒

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蝴蝶,也许会扰乱孩子们的视听,影响你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只要你善于捕捉,它可以成为激发孩子观察、培养孩子爱心的极好契机,尽管你的教学进度会因此而受到耽搁;学生的一个可笑回答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别担心,动动脑子,也许这又是一个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也许你的学生会从那一刻开始懂得尊重;你一时间由于种种原因犯了个小错,不要紧张,细心想想,或许你的学生会从此获得了谦虚的美德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像这样的瞬间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是太多太多了!

四、“感悟”———蕴人文性于音乐活动中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告诉的教育绝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中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靠直接告诉,而是靠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于此处最适宜不过了。“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须通过感悟”。

我在教学《可爱的动物》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唱着歌儿焦急地找小绵羊,找到以后与小绵羊一同欢快地唱和。从学生的歌声里、表情里、动作里已经看出他们真的把小绵羊当成自己的朋友。进而我又激发学生还有动物你也想从森林中找出来,于是,学生在歌声里“找”到了更多的小动物。之后我又设问:“如果你找不到你的动物朋友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如果你发现有人想害可爱大自然中的动物,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发言中纷纷谈到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人文主题。而这个主题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是他们在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之后自己感悟到的。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融合”———实现“知识技能人文化”

就像人们不能给“人文性”作一个最终完美的界定一样,课堂上人文教育有太多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东西,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用心“点染”,相信定会把我们的音乐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的画卷!

在教学《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时,围绕“春天的音乐会”这样的主题来展开知识技能的训练。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1. 春天来了,春天的孩子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你们猜猜,会有哪些孩子来参加音乐会?(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谈到春风、春雨、春水、春雷等各种春天的自然景物。)2. 孩子们正积极地排练着自己的拿手节目,准备给妈妈献礼呢!你们听,春雨正在唱歌呢: 嘀嗒X嘀嗒X│。你还听到或看到哪些孩子们的节目呢?(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示范是为学生接下来的创编模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一环节开始已经把春天的表象事物纳入到音乐的节奏中去了。)3. 这么多孩子准备了节目,不如让他们一起来合唱一曲吧。(出示多声部节奏并让学生试着用春天的各种声音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技能训练的关键和精华所在,适当地对学生渗透多声部的训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将原来生硬、艰涩的技能训练点用各种形象的事物化成,让学生容易接受,又乐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展开技能训练,这正是技能人文化的魅力所在。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技能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只有充分挖掘了音乐教材的人文性,利用音乐课特殊的人文语言,适时地“点染”,才能让我们的音乐课凸现人文的关怀,才能让我们的音乐课披满人文的光彩,音乐课才能成其为一幅多彩的画卷!

王珊珍浙江省宁波北仑华山小学

猜你喜欢
音乐课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喜欢的课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众生相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