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珊
魔术最早发源于埃及、波斯和中国,而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得以留存的只有中国。
当中国魔术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正逐渐被西方魔术边缘化,民间的魔术之风却越刮越盛
2004年春节期间,一档国内首个魔术竞技类娱乐节目——《欢乐英雄》之《魔术训练营》在中央二套新鲜亮相。它一反以往仅把镜头对准舞台的做法,选择从后台记录魔术,展示大量近景魔术的训练和表演过程;同时瞄准国际魔术界的流行,让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近距离手法魔术登上舞台。
连续7天对魔术训练的记录和转播,不仅吸引了大批好奇观众,也使近景魔术一下成为百姓间兴趣的热点,魔术道具商店的老板王克楠发现,春节后来商店的客人明显增加了,其中还有不少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而沉寂了许久的中国魔术界,也终于在综艺游戏的面孔下重新传出了摩拳擦掌的声音。
《魔术训练营》和另类的魔术面孔
这次《魔术训练营》特意请了两位在国外留学生活多年的非职业魔术师作为魔术教练。“这些有多年国外演出经历的魔术发烧友,和国内的职业魔术师很不一样。他们非职业,却比任何职业魔术师更热爱魔术,并长年钻研魔术。他们更重视魔术效果的研究,和观众的交流更多更直接。”节目总导演孙吉说,他们更开放,国内魔术师不敢去的街头、俱乐部和餐厅,他们则长年摸爬其中。在他们身上展现出更为新鲜的魔术概念。
2月1日下午,记者辗转找到魔术教练之一、海外归来的张科民,他家里的一切印证了这位“魔术新新人类”成长的不同环境。就像他夸张的黑框眼镜和光光的头皮一样,安静的小屋也处处张扬着张氏印记。满墙的涂鸦、冲天的天文望远镜、不停机的电脑游戏、静卧的钢琴及古典吉他,这个出身音乐世家的25岁大男孩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个自由职业者。平面设计、录音、主持、魔术表演、话剧表演……张在其中不断地变换身份。
张科民说小时候看的第一个魔术是姥爷变给他看的,“他几下就把自己的手指截断了。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但那时我三四岁,觉得非常神奇。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魔术。11岁的时候去了加拿大。我刚去的时候我妈在一个学校教钢琴,学校的课余班,除了钢琴还有美术、空手道、魔术、戏剧等等。因为我是老师的孩子,所以我可以随便学,我几乎每天都上不同的课。那个魔术班也教授一些牌技手法,我是班上练得最勤的一个孩子。后来老师就送了我一本书,看了那本书之后就等于入了魔术这个圈子,知道到哪能找到魔术师,哪能买到魔术道具等等,慢慢结识了很多魔术圈里的朋友。”张科民回忆自己的魔术启蒙。
十五六岁时,张科民第一次从加拿大回国,立刻想找中国的魔术师交流,后来找到付起凤老师,还和她的女儿徐秋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开创了近景魔术表演的路子。那时,作为西方魔术入门基础的近景魔术在中国还没有什么影响,“一提魔术都是舞台上的,近景魔术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进了魔术圈之后,张科民在加拿大参加了一个魔术俱乐部。“所谓俱乐部就是每个周末一帮魔术师找个餐厅,围着桌子你变一个我变一个互相切磋。这帮人里面有的是职业魔术师,有的是业余魔术师,有的是职业催眠师,有的是算命的,有的是以前教人赌博出老千的,什么人都有。我可以今天跟这个学明天跟那个学,然后把它们攒在一块,再形成我自己的东西。”张说。
这和东方的魔术迥然不同,东方魔术一般必须是师父传徒弟,徒弟得和师父演得一模一样你才算出道了。所以表演的内容比较传统,没有任何发展。而西方魔术变化比较多,比较快,它会在其中加入一点看到的其他东西,就看不出来是原来的那套东西了。
飘零中的中国传统魔术
让《魔术训练营》总导演孙吉感到意外的是,魔术表演者对这次节目拍摄中必然带来的部分魔术节目的揭密并不在意,却是对节目的包装炒作很有兴趣,甚至希望能借此寻找到中国魔术新的出路,乃至掀起一场新魔术运动。节目的魔术顾问付起凤大师感叹道,“中国的魔术行业太封闭、太保守了,新鲜的东西太少,跟观众没法贴近。魔术知识也长时间没有普及。”
中国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罗秉松介绍说,“现在文化部每年给中国杂技团的拨款就已经很少,到了中国魔委就几乎没剩下一分钱。我们要靠不断地找关系、拉赞助才能生存下去。全国大大小小的杂技院团的魔术演员,靠工资吃不饱,都会到酒吧、歌厅、饭店和工厂去演出,但这些生意也常常遭到魔术业余演员的拦截。”
秦鸣晓和姚金芬是一对走在中国魔术界顶峰的伴侣,两人20世纪70年代已享誉圈内,他们对中国魔术现状不无担忧“在中国,管理魔术的是政府。而魔术是一种纯娱乐的艺术,在没有‘主题优势的情况下,只能处于既不振兴也不弘扬的范畴。”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专业魔术演员转了行。师徒的关系也不像旧社会那样铁律,拜师会往往只是一个“认门头”的形式,师徒之间可能并没有技艺上的传承关系。
“专业魔术演员之间的抄袭、盗版很严重,少有人去创作。我演一出‘五花大绑,全国的女演员几年几乎都演这个。有些几十年前的节目,还有人学了之后去参加现在的国内魔术比赛。”姚金芬说。秦、姚夫妇已将事业重心转向国外,过着半年国内、半年国外的“候鸟型”生活。秦鸣晓现在在国外教授公关魔术,教人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群体的中心。
中国魔术寻找民间出口
和处于政府管制下四下沉静的中国魔术界及中国传统的大型舞台魔术的飘零相反,近几年来,海外的魔术师正加紧到中国淘金的脚步。在大卫·科波菲尔和丹尼斯的中国行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一批英美等国的三流魔术师开始循着大卫和丹尼斯的脚步进入中国,并一次次轻松实现他们的淘金理想。尽管有的演出内容平淡,表演拙劣,国内的媒体仍然为其造势,剧场观众仍旧爆满。
“中国不把魔术当一个爱好,而是当一个活、一个本事、一个谋生手段,不能随便传授。有人想学魔术,不知道怎么入门,所以本土魔术都很难普及,在国外很多人出于兴趣才学魔术,他们有机会跟魔术师学到东西。”张科民说,西方的魔术则已经完全商业化,全部根据市场去设计。市场就是魔术发烧友,他们喜欢什么就设计什么,这样更好卖。
有趣的是,当国外魔术师的“入侵”给中国魔术界一记重锤的同时,也给中国民间魔术带来一股清醒之风。在西方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魔术商店,近几年开始在中国悄悄登场,并以一种良莠不齐的面目生长。在北京的魔术商店,已不下四五家;而广州、上海、南京、深圳、香港、澳门乃至郑州、重庆等内陆城市,都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魔术道具商店,并且依托网络,形成了北京、郑州、重庆等几大魔术爱好者的活动据点。
在中国魔术爱好者网站上,有关新开张的魔术商店的地点、魔术教学片的播放时间、优秀的国外魔术网站的链接地址及征寻魔术师傅等交流信息充斥论坛,人气之高、纪律和沟通之规范俨然是一个“魔友自治社区”。对比国内陈旧的舞台魔术表演和电视魔术节目,魔术商店的蔓延速度和网络“魔友”的增长势头都让人隐约觉得,中国魔术民间化风潮似乎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