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结顶”和“对答呼应”

2004-01-29 07:42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1期
关键词:聂耳螺丝图谱

曹 理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金蛇狂舞》热烈欢腾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螺丝结顶”和“对答呼应”,从情感上喜爱这首乐曲。

2.通过音乐知识库的学习,了解曲作者聂耳及其作品,并对自评自测等学习方式产生兴趣,有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二)教学重要及难点:初步了解乐曲的创作特点。

(三)教学媒体选用情况:详见第四章,此处略。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起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你的心情如何?然后引出课题:《金蛇狂筹)。

2. 启发学生结合画面、曲名谈感受:你认为能表现出火热欢腾、喜气洋洋的音乐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不去考虑回答)?

第二个环节:乐曲欣赏

1.播放乐曲的两个不同演奏形式的录像片段,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哪个片段更能表现出火热欢腾、喜气洋洋的气氛(笛子独奏、民乐合奏)。

2. 听赏全曲,想想:你认为哪一段旋律最有特点?

3.重点听赏C段主题,分析乐曲的创作特点。

(1)出示儿歌《闹新春》,朗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正月里来闹新春。

七六五四三二一,龙灯耍得快又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锣,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①学生朗读一遍,读完后谈感受。

②分组朗读一遍,体验分组朗读的感觉。

(2)听乐曲C段主题,用自己设计的图谱记录乐句的长短

①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设计,其余人在座位上设计。

②展示不同的图谱,找找它们形状上的共同点。

用比较儿歌和图谱的形状,为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

(4)师解疑:句子越说越短,最后只剩一个音在音乐中就叫做“螺丝结顶”;一问一答就是“对答呼应”。

(5)分组唱唱、奏奏,感受“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

(6)完整欣赏民乐合奏。当C段主题出现时,用简单的律动来表示,感受这两种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和效果。

第三个环节:拓展知识(这是一个巩固和学习信息反馈的阶段,也是学生尝试网上学习、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操作电脑,在“音乐知识库”中查找聂耳的生平、生活照片:聂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欣赏由聂耳演唱的歌曲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在网上“练习库”中进行知识反馈,检查自己对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曹理根据吴少华教案设计整理)

评析

第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新意。一般小学欣赏《金蛇狂舞》很少从创作特点入手,而吴少华老师能紧紧抓住“螺丝结顶”和“对答呼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利用儿歌《闹新春》启发对“螺丝结顶”创作手法的理解,应该说是十分精彩的;儿歌的朗诵与音乐聆听结合;儿歌的板书与乐谱的展示结合;聆听音乐与用图谱记录音乐结合,从图谱的形状上发现共同点与引出创作手法的相关概念,再聆听与巩固概念结合。这种音乐概念性的学习可以说是从听觉到视觉;从语言文学到音乐;从图谱到乐谱;从形象到抽象;从一般感受到深入体验、到升华为概念;从概

念再回到聆听,以概念引导学习。每一步都向前引导着、推进着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根据学校条件及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激励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拓展知识,进行自我测评。吴少华老师充分利用她所在学校的教学设备及学生有可能利用电脑进行网上学习的机会,创作了课件,让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查询,了解聂耳的生平,欣赏其代表性作品集。这远比由教师包办强得多。首先是信息量加大了,其次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再次是学生很高了自学能力。这完全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拓展性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师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此外,在课件中编创了自评自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自己反馈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设计,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反馈。不过笔者认为知识或练习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从音乐学习特点出发,不要搞些死记硬背的题,如果那样就事与愿违了!

猜你喜欢
聂耳螺丝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出走的螺帽
化险为夷靠淡定
无法拆下的螺丝
化险为夷靠淡定
图表
拧三年螺丝的结果是什么
聂耳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
注意贴纸下的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