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鬼魅

2003-05-30 10:48
中国新闻周刊 2003年31期
关键词:恶鬼吸血鬼恐怖片

静 黎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鬼的情缘就从未了断。所不同的是,在农业社会,鬼多半存在于传说和想象中无形无影,今天的鬼在电影里有形有声;过去人们谈鬼是为敬鬼避邪,今天看鬼却是为了散心寻刺激;过去的鬼来源于文化传统,现在的鬼却产生于商人的灵感——在一个消费社会,鬼已经成了一种生财的买卖了

亚洲的鬼魂正在全球的影坛游荡。

最令人恐怖的鬼魂就住在东京市郊的那座著名凶宅。当年,那间屋子的男主人一天夜里突然狂性大发,砍死了老婆之后又自杀,他们6岁的儿子从此下落不明。那以后,凡是去过那间鬼屋的人都会离奇毙命或神秘失踪……人们都说它一定是被下了“咒怨”(日本影片)。

1999年,这间凶宅的“怨气”因聚集到一定的浓度,扩散至全日本:《咒怨》的录像带进入日本千家万户。而到了2001年1月,它变成电影,将这股恐怖的势头传入了香港,东南亚,甚至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

2002年12月,好莱坞:“我从未看过如此恐怖的电影。”——《蜘蛛侠》导演萨姆·雷米

2003年5月29日,香港:所有《咒怨》的宣传广告及物品因内容过度恐怖,会引起民众恐慌及不安,被香港当地电检处、电视台及各方面禁止“出街”及拒绝刊载。导致影片宣传几近全面停滞。

据说,今年8月的倒数第三天,也就是29日,鬼屋怨气将再度爆发......(《咒怨Ⅱ》全日本首映)恐怖杀伤指数也较前几次更为巨大。有人预测,这股怨气,可能成为继1998年鬼魅“贞子”之后,再度引发人们恐惧心理的又一强势冲击。

让鬼推磨累到死

中国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电影、通俗小说、甚至是电玩游戏的领域,这句话倒过来似乎更准确一些——“鬼一推磨就来钱”!

远的不说,2003年6月,香港英皇公司投资5千万港币拍摄的集动作、僵尸、魔幻于一体的影片《千机变》,在尚未公映之前,便被欧美发行商争相出价买去了独家发行权,单此一项,便令影片出品公司收取了6200多万港币,由此创下港产影片卖埠价格最高纪录。

2003年1月,韩国第一部好莱坞投资影片《鬼铃》,在韩国本土上映期间,票房走势凌厉,转去台湾,首映两日,便缔造12亿台币的惊人票房。

2002年8月,由《甜蜜蜜》导演陈可辛监制,集香港、韩国、泰国三地导演联手拍摄鬼片《三更》率先在泰国上映,两日票房便超过周星驰《少林足球》在泰票房的总和,连映18日后,更突破成龙大片《我是谁》6000万泰币的票房纪录,由此坚定了陈可辛继续依靠灵异题材开发市场的信心。

鬼推磨比人推磨容易赚钱。仍以日本为例:东瀛“氛围大师”铃木光司出手的四部“凶铃系列”小说,(《午夜凶铃》、《午夜凶铃2:复活之路》、《午夜凶铃3:永生不死》、《午夜凶铃4:贞相大白》)被称为“恐怖小说的金字塔”。小说总销量突破830万册,是目前亚洲销量最大的恐怖小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午夜凶铃》五年前横扫亚洲,创下10亿日元票房至今无人超越。后被好莱坞“梦工厂”仅仅花100万美金买去翻拍权,影片(《The Ring》)出来后没做什么宣传,公映第一周便登上北美票房冠军宝座。时至今日,这部总投资不到6000万美元的影片,没兴多少风浪便为“梦工厂”拿下1亿多美元票房。

不过,最不可思议的还是那部制作成本仅几万美元,用手提摄像机拍摄的《女巫布莱尔》,竟创下1.5亿美元的票房奇迹,让东家ARTISAN着实狂喜一番。

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难怪会引得各国造鬼者纷纷出手。反正,鬼在那个世界里闲着也是闲着,为什么不拿到这个世界来吓吓人?

造鬼比造人省钱

然而,单纯从票房数字上看,恐怖鬼片的绝对票房要远远少于科幻片、动作片(战争片)、动画片。事实上,恐怖片的赢利,主要在于它的投入小而产出高。

现在通常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投资在5000万到6000万美元之间,而影片上映前的宣传费用又通常为电影投资总额的一半,这样两者相加计算,一部普通影片票房须卖到8000万左右,方才谈得上盈利。而恐怖片,因自身情节和影片片种类型的限制,通常投资都不会超过5000万,即便是邀请到像布鲁斯·威利斯这样的大牌明星,《第六感》的投资也才不过4000万美元。

更何况,大部分的鬼怪恐怖片,很少邀请大牌明星加盟,即便是起用一些小有名气的青春派明星,片酬也不过100-200万,有的不过几十万、甚至更少。要知道,现在被称为“尖叫女王”的杰米·李·柯蒂斯,当年出演《万圣节》时的片酬才不过区区8000美元。在正宗的鬼怪恐怖片中,通常那些“鬼”、“怪”才是真正的主角,为了突出它们的作恶能力,情节设计通常会同时在几条线上展开,这样,即便片子里邀请了大明星加盟,也分不出更多的镜头给他们,算起来岂不很是浪费。

当然,随着近几年电影摄影技巧的不断提高、音响动效的日趋逼真、电脑特技的不断应用、化妆技法的无穷翻新,恐怖片也同样越来越开始依赖技术手段。但即便如此,把一个恶鬼的舌头拉长、眼皮撕开,脑袋放在胳膊下面所花的钱,也远远要低于送黑客尼奥一个拔地挺身飞上天。更何况,鬼片中的恶鬼们通常只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出现:一间久没人住的屋子、一个小旅馆、一片野外宿营地、一幢古堡,而不会像007那样上天入地,绕着地球满世界跑,这样又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差旅费”。

还有,鬼片中的恶鬼们通常只会为难一些“倒霉”的普通老百姓,或是大学、高中生,充其量是把一些无辜弱小的生命弄死,它们破坏力的野心境界很低,不会心怀什么统治地球、毁灭全人类这样“宏伟而远大”的目标,通常用不上火箭炮、核武器之类的大家伙,仅仅依靠咬、掐、甚至是念力就足够了;而普通百姓自我保护的家伙也只能是那些身边之物:厨房里的刀,电锯、或者是大蒜、十字架(对付吸血鬼的武器),或是东方人的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如此地计算下来,想在一部鬼片上花掉过亿的资金,除非是有人贪污。

正是因为拍恐怖片的投入相对低,它的发行版权也就不会卖到很高的价钱,这又给了各地发行商一个很大的谋利空间。像当年的《午夜凶铃》,香港片商只用100多万港币便拿到了本港院线的发行权,而最后竟是3000多万票房的回报!

这样的好事情,使得很多不怎么样的恐怖片单靠发行便可赚回投资成本,而发行商们也乐意收购这样的片子:谁知道自己花小钱买进的这个东西会不会是个金蛋呢?

东方西方造鬼术

这次在亚洲刮起的“卖鬼旋风”,凸显了东西方迥然不同的鬼魅之术。

“如果能够得到永生,那失去太阳又算得了什么!”这是西方鬼中著名的吸血鬼、僵尸族类的名言。吸血鬼可以说是西方第一大鬼。1897年,爱尔兰作家B·斯托克根据15世纪罗马尼亚著名大公伏勒德(外号德古拉,意为魔鬼)为原型创作的吸血鬼小说《德古拉》,对西方派生出的吸血鬼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从小说中系统获知了一整套尸族、鬼界的世界观,从此也逐渐统一了吸血鬼的外型。1922年德国天才导演F·W·茂瑙将小说《德古拉》改编搬上了银幕,影片一经推出,便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争相冲进影院对着银幕尖叫,这场面实在令电影制作公司欢欣鼓舞。

既然吸血鬼能够造出美妙的票房,那何不再多造几个鬼怪出来推磨?于是乎,科学家实验室做出的“类鬼”、野兽型鬼、被撒旦附体的人鬼、古堡鬼、万圣节鬼、校园鬼……一时间银幕上各路鬼怪打着各种名头蜂拥而至:有渊源的,没渊源的,善鬼、恶鬼,只要是能把人们引进影院的都是“好鬼”。而且,一旦一个新鬼有成为“好鬼”的潜力,那就一定不能让它歇着,必须令其推磨到鬼命的尽头。

在电影中,西方的鬼和东方的鬼有着明显的不同,东方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鬼,更没有什么鬼会在一部接一部的片子中以同一身份循环往复地出现。而好莱坞就不同,他那里常会出一些有名有姓的鬼,他们会在漫长的系列鬼片中反复出现,劳累不止:1978年,“惊怖奇才”约翰·卡彭特以30万美元在22天内拍成了《万圣节》,从这一年起,麦克·梅尔就以一个面具怪人的形象成为电影史上最致命的鬼怪杀手之一。

在接下去的24年中,麦克·梅尔在一部接一部的《万圣节》鬼片中,一次次地毁灭,又一次次地复生。谁也不清楚究竟什么时候他才会真的化为飞灰!——《万圣节》鬼系列前七部的总投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0万美元,而收益净额迄今却已超过3亿美元,这时谁又舍得让主角下岗呢!于是,2000年麦克·梅尔不得不在新世纪中再次从《万圣节:20年之后》复活,继续自己的残暴之旅。

同样都是被恶鬼追得四处乱跑,在西方恐怖片中,主人公永远都在咬牙切齿地与恶鬼做着较量;而东方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相比之下就显得乐观、轻松得多,多少融会了几分中国道家的逍遥境界。在刘镇伟执导、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回魂夜》中,周星驰说出了一句最震撼心肺的对白。当老太太的鬼魂叫嚣着:“怎么说我也是一个鬼啊!”的时候,周星驰扮演的LION大义凛然地回答道:“做鬼了不起啊!做鬼就可以到处吓人啊!”如此的对白,那些惯于在西方游走的僵尸们是断然听不到的。

亚洲的鬼魂可以被西方人拿去生钱,但东方人特有的人鬼境界却是西方人永远无法拷贝的。

猜你喜欢
恶鬼吸血鬼恐怖片
“吸血鬼”要开派对
ACHINESE HORROR STORY
AChinese Horror Story
邪恶的吸血鬼
外挂
害人害己
杀死一只吸血鬼
吸血鬼
十大恐怖片
非“橙”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