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2003-04-30 04:00刘大为
人民教育 2003年2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贫困地区发展

刘大为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口素质低下已经成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而义务教育是提高这些地区人口素质的主渠道,它毫无疑问地决定着这些地区长期发展的状况、速度和质量,要摆脱“经济贫困——教育贫困——知识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必须优先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结合对贵州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考察,我认为,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第一,扩大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通常而言,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是,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来说,扩大外援与自力更生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贵州省黔东南州要在2005年前“普九”需要投入7个亿,尚有4亿元,其中初中2亿元没有落实。贵州对全省未“普九”的55个县逐县算账,需要投入经费40亿元;重点在初中建设所需的28个亿,已经有望落实的仅18亿元,缺口10亿元。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没有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倾斜,没有东、中部对西部的对口支援,贵州农村的“普九”是难以想像的。作为西部太开发的四个重点领域之一,教育投入的状况和其他领域相比恐怕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努力争得对教育的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仍然是教育部门不可放松的重要任务。

第二,在基础教育新的管理体制之下,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严格说来是政府的责任,基础教育新的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强化了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但是,在目前阶段,“普九”依然是一场“全民战争”,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共同努力,是难以保证成功的。中央、省、地、县的责任要到位,但是乡镇、村、学校同样需要有所作为。考察中发现,乡政府在支持义务教育的努力程度上是有差异的,学校在自身努力上同样存在差异。

第三,教育投入中对人和对物的关系。

在谈到贫困地区教育投A时,往往只强调硬件条件,注重校舍建筑、仪器设备,而对“人”这一教育活动中的能动因素重视不够。硬件固然重要。但是,教师和学生才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还必须舍得对人的投入。

贫困地区大量存在的代课教师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代课教师现象是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但是,也有主观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力难以支撑,出于掩盖或变相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功利性目的而产生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条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教育的质量,也是对人的劳动和价值的歧视。提高教师素质,还必须舍得在教育培训上多投入,同时要努力探索新的有效方式。必须尽快帮助教师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在考察中,我们注意到,地方教育部门的同志特别肯定了对口支援中互派教师方面的工作成效,他们认为,互派教师包括校长挂职锻炼,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使受援方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贫困地区是弱势人群集中的地域。考察期间,贫困生的比倒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很难有一个准确数字。实施全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贫困生比例估算为30%。据了解,黔东南州农村地区,贫困生比例不会低于50%。从初中来看,有60%一80%的初中生必须住校,其中大部分是贫困学生瘃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住校产生的额外成本是400-500元左右,对学生家庭来说,负担十分沉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孩子不得不从嘴里省出钱来以分担家庭的重负,身体的发育受到影响,这种代价是可怕的。因此,在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中,应当扩大对贫困生补贴的支出。

第四,常规发展方式和跨越式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落后有相对落后与绝对落后之分。常规的传统的发展方式固然是基础,是必需的,但它只能解决绝对落后问题,准确地说,只能解决一部分绝对落后问题。要加快扭转贫困地区教育的相对落后(与东部的教育差距),从而最终解决绝对落后,必须找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一些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载体,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落后地区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开阔校长、教师、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才能较快地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一观点似乎越来越成為一种理论上的共识,并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但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县乡政府和中小学很少谈到信息化问题,而且,在我们走过的黔东南州贫困地区的所有乡镇学校中,几乎没有半点教育信息化的设备。即便在有一些设备的学校,在没有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和缺乏设备运行费用的情况下,难保这些设备不会被柬之高阁,变成一堆废铜烂铁。东部教育信息化已经迅速推进,如果等到5年或10年以后再讨论西部贫困地区的牿“信息化僦太迟了。因此,必须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加速实施教育信息化,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必须从现在起就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且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动的行为过程。

第五,基础教育中发展初中和发展高中的关系。

根据目前情况,初中阶段教育毫无疑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贫困地区教育的重中之重,压力巨大,而且困难重重。但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地方政府财力分身乏术,发展高中可谓“难上加难”。因此,发展初中和发展高中构成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两难选择。

以黔东南州为例,一般每县有1~2所高中学校,容量十分有限。全州普通初中在棱生18万人,普通高中仅3万多人,即使加上职业学校,高中阶段在校生也仅4.6万人。该州的镇远县,初中每年毕业5000人,高中仅能招收800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适度发展高中,初中教育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断头”教育,由于升学的几率过小,对贫困家庭子女而言,读完初中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没有太大区别,初中辍学率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高中教育的发展对“普九”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

考察之后,我们概括为两句话,就是“初中必须确保,高中必须发展;发展高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高中不能挤占义务教育的有限财力,需要考虑其他的办法。贷款发展高中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事实上,有的县已经在采取贷款、借资的办法发展高中。同时,采用民办的形式和机制也是一种选径。而且,在贫困地区民办教育也是有其发展空间的,但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政策扶持。

第六,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一路上,我们看到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大规模国道公路建设、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建设,使我们联想到这些宏大工程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巨大的持续增加的需求;我们也意识到,极其有限的升学机会使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后,绝大部分还是回到了农村和农业中。在大力“普九”的过程中,在赋予学生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能否教给这些毕业生一定的生产劳动常识和技能,必然是农村义务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也深切地感到,职业教育在那里还没有被足够重视。我们考察的贫困县,本来基础就薄弱的职业中学大都难以为继,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也无能为力。但是,遵义赤水市葫芦镇初级职业中学却使我们很受启发。该校是镇里惟一的初中,肩负着全镇“普九”和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初级建设人才的双重任务。学校以“普职兼容,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办学有特色,教师有特长,学生有特技”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全面提高,逐级分流,分类编班,分类要求”为基本思路,以“3+1”仨年普通初中加一段時间职业技术教育)为基本模式。既坚持把“普九”作为工作重心,同时又全面渗透职业教育,在常规教育中开设职教专业课,逐级分流、分类编班以加大职教含量,每年办好一届“初三后”培训班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等等。现在已拥有教学基地14.8亩,基地设施齐全,按标准配备了二类教学仪器、计算机教室,还有实验实习基地60亩,建有水果、蔬菜、养殖示范基地,竹木加工厂等,学校前景看好。

第七,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相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来说,是资源丰富的一种强势力量。如何打破西部高等教育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这两个各自封闭、独立运行的体系,使两者之间产生较多的“互动”、“共振”,需要做很多文章。高等教育应尽可能地扩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接口”——扩大对这些地区的招生规模,降低来自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成本;帮助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等;在师资培训、进修方面提供一些支持,力所能及地支援一些仪器设备,等等。

第八,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总体上,黔东南州在贵州省是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其中有这样两个相邻的县,其一是国家级贫困县,得到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方面的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持,但“普九”难度仍然很大;另一个县比前者人均GDP仅多了0.16元,没能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因而也就没有得到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支持,但这个县却举全县之力提前实现了“普九”。加大中央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不容置疑的,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有隈财力在最需要的局部地区打一场“普九攻坚战”也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中,有扶强与扶弱的关系问题,也存在着如何进一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贫困地区发展
捕鱼节上捉鱼忙
比亚迪集团扶贫
补妆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