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远 熊义勇
江西省古安市白鹭洲中学,连续办学历史距今已有762年,是我国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
白鹫洲地处赣水之央。洲上茂林修竹,芳草如茵,鸥鹭翔集,花绽鸟鸣;洲外双水夹流,千帆竞发,鹭翅帆影,随波翻飞。正如清末状元、白鹭洲书院末任山长刘绎在中山院门前所书对联之景:鹫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
走进校园,但见修葺一新的书院古建筑风月楼、云章阁、文山院、中山院红墙碧瓦,势拨江渚,一座座集现代建筑艺术与古朴典雅风格于一体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馆在古樟翠柏和绿篱修竹掩映下,显得风姿绰约,别具一格。半月池前,金色的铜铸文天祥塑像手持书卷,向人们颔首微笑,曾在白鹭洲中学就读过的曾延生、陈正人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花岗岩雕像及《正气歌》等碑刻,矗立在万绿丛中,古老的校园处处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白鹭洲中学的前身是白鹭洲书院,1241年,进士出身的江万里出任吉州时,见此洲青翠雅静,令筑楼于洲,设堂讲学,兴教育,创市白鹭洲书院,并自任山长,亲自向诸生授课。在书院创立后的第三年(1244年),该书院50名学子赴临安应试,同榜进士及第者达40名之多,其中文天祥被钦点进士第一名,得魁状元郎。白鹭洲书院从此名震天下,宋理宗为此亲书“白鹫洲书院”匾额,赐悬于书院大门。此后,朝延每次开科,书院总有三四十人金榜题名,培养了一大批像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踏着当年文天祥走过的足迹,杨辑光校长带我们一边浏览绿洲胜景,依次参观一座座书院建筑,一边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讲述着学校引以为荣的光辉历史。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这所有近800年文化积淀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培育出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英才的历史渊源。
源头之一:历代名儒执教,办学起点超常
白鹭洲书院的创办者江万里,在书院初创时期,自主其事,自掌其教,其功业、道德、言行深得士民爱戴。因功绩卓著,深受宋理宗器重,调京任职,官至左丞相。他在京任职时,仍念念不忘白鹭洲书院,与人常云:“志念在国家,精神在庐陵(现为吉安)。”辞相退居波阳期间,因元兵陷城,他携门人及子侄投水殉国。其学问、节义均为国人所敬仰,也为书院学子树立了光辉典范。
白鹭洲书院首任山长欧阳守道为淳祐元年进士。他德行正直,学识渊博,主持院事15年,后应召入京,官至著作佐郎兼崇敬殿说书。退任后受聘担任岳麓书院山长5年,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
书院末任山长刘绎,为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提督山东学政。后以三品京堂官衔任白鹭洲书院山长20余年。
书院因有历代大帅级的名儒任山长,他们的办学起点自然非同一般。为了达到他们的办学要求,必然要延揽一批出类拔萃的博学之士来书院任教,并聘请一些省内外的名儒来书院讲学。此外,该书院还有一个持续了几百年的办学传统,即历代历任省、郡巡抚、知府每月都要到书院授一次课。直到解放初期,陈正人任省委第一书记时,亦到学校讲学。
历代名儒大师,以他们渊博的学识、高洁的品行,对学子言传身教。随着历史的推移,文化底蕴的积淀,文风炽盛,人文蔚起,经久不衰。
源头之二:崇尚民族气节,教生效仿先贤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为何“庐陵自古多志士”?追根溯源,皆与白鹭洲书院创办以来的办学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江万里在创办白鹭洲书院时,便把“崇祀先贤”作为以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建了“景贤祠”、“四公祠”等。“四忠”为庐陵宋朝时正直秉言,见义勇为的欧阳修、周必大、胡铨、杨邦义,“一节”为洁身自好,小苟求荣的杨万里。让生徒能举目皆师,见贤思齐。
文天祥当年入院求学,目睹“四忠”画像,慨然发誓道:“殁不俎豆其非夫也。”表示自己今后一定要列入庐陵忠臣之列。乡贤的影响,民族气节的熏陶,恩师的教导,培养了文天祥的一身正气,所以,在国难当头,他才能临危受命,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后,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以其精忠报国的耿耿丹心和宝贵的生命,实践了他当年入院求学时许下的诺言,不仅进入了庐陵忠臣之列,而且成为中华民旅正气精神的代言人。
书院创办以来,文风长盛小衰,人才层山不穷。新中国成立后,校友中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的有3人,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12人,担任过大学校长的有王梓坤院士等20多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数千人。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为该校题词所描绘的:“星汉灿烂吉安府,人才辈出白鹭洲”。
进入新时期,白鹭洲中学以“崇尚气节,建功立业”为校训,坚持以德育人,使得书院时期就形成的“崇尚民族气节,诂生仿效先贤”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源头之三:办学理念坚定,治学兼容并蓄
白鹭洲中学中山院门前的对联:鹫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表面意思为:白鹭在水面上振翅欲飞却不随波逐流,洲渚于活泼荡漾的江心中,仍自巍然不动。实际上这幅对联体现了白鹭洲书院的办学理念。即既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灵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上联暗喻学生应该如大鹏展翅,志向高远,不随波逐流。下联要求学生为文治学应灵活机敏,无分流派,兼容并蓄,犹涓涓细流入江河,纳百川而归大海。尚如此,即在道德情操方面能保持坚定不移,为文治学方面能做到博学多识。
正因为几百年来白鹭洲中学坚持了这一寓义深刻、内涵丰富的办学理念,所以才培养出了像文天祥、邓光荐,现代曾廷生、陈正人等这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既有高尚思想情操,又有丰富文化学识于一体的杰出人才。
抗战时期,吉安沦陷.白鹭洲中学不为形势所屈,逆流奋进,全校师生在外流亡达8年之久。在流动办学过程中,学校广泛收留沦陷区的学生,一边加强对学生进行立志报国的思想教育,一边毫不放松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所以培育出了一批像王梓坤院士这样的科学英才。
杨辑光校长自豪地对我们说:“这幅对联是我们学校的镇校之宝。”为了诠释白鹭洲中学的办学理念,告谕学生继承传统,发扬光大,杨校长曾自撰对联两幅,其一:“大江北去鹭洲文章皆高雅,正气南来过江人物总风流。”其二:“崇尚气节矢志不渝须知人生处处是考场,建功立业报国有门应记细流涓涓成沧海。”
记得孩童时代,曾听大人们说过,白鹭洲是一座不沉的洲,不管洪水多大,也小必担心会有淹没的危险,因为洲底下有只巨大的神龟在护佑。到吉安20余年,亲眼见得,洪峰来时,白鹭洲汪洋一片,几成泽国,足见传说毫无根据。但有一点却是非常真实的,即白鹭洲中学自创办以来,其办学理念和办学要求与时俱进,办学声誉与日俱增。正因为白鹭洲中学的师生飽受学校700多年来所积淀的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滋润,秉承和发扬学校千古不朽的办学传统,才使白鹭洲人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奋科学之揖,驾教育之舟,载万千学子,劈波斩浪,顺达理想的彼岸。正如白鹭洲书院的一副古对联所云:“陵谷经几迁此地依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迥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