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威
宣恩县是一个以土家、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总人口33.8万。多年来,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到2001年宣恩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890万元,年均递增10.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2元,年均递增9.5%。
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政策的归范与指引下,宣恩县24个勤劳的民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多年奋斗与拼搏,经济有了很快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由于我国东西部差距拉大,宣恩县的经济发展也遇到新的矛盾与阻力。如何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宣恩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52.4%。也就是说,宣恩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而在农业经济中,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31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4.65%,绝大部分耕地都是山坡地,劳动工具、劳动方式都非常落后。宣恩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20.0%,第三产业为27.6%。与全国、全省相比较,宣恩县的产业结构水平处于低收人水平之列的较低层次。
(二)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到2001年,宣恩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3930万元。由于投资过少,全县公路尚未全部到村,全县不通汽车的村还占14.5%。通讯设施更为落后,全县2001年电话机共计11676部,其中农村电话机仅为4231部,通电话的村还不到全县的仍,大大低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率。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看:人均投资额,宣恩县为348元,分别比全国的2287元低1939元,比全省的2090元低1742元,比西部10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145元低797元。
(三)人才匮乏,整体素质不高。宣恩县2001年总人口为33.8万,其中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不到4000人,每百人只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而15岁以上人口中,尚有文盲34242人,文盲率为10.19%。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6.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01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3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务的93人,中级职务的1567人,初级职务的2841人。可见,除了人才极度缺乏外,整体素质也很低。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资源做文章,抓特色优势。宣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茶叶、干鲜果、中药材、山野菜、草食畜牧业。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宣恩县6乡3镇划分为高山、二高山、低山三个层次,根据土壤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长期坚持,一抓到底。打造名优特新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山区的经济优势,最终转变为市场优势。二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烟、茶、畜、林果、中药材、蔬菜六大主导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规模种植与庭院种植相结合,树立小产品、特色产品的优势。并根据消费需求,拓展优质农产品品种,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实行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制和农产品标识制度。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使之成为农产品大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以伍家台贡茶总厂、良源精制茶厂、西友砖茶公司为代表的茶叶产业链,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干鲜果、特色山野蔬菜,创造一批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
2、加快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宣恩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产品单一,能源短缺的实情,要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重新定位,重新布局,突出重点,把开发水电资源和绿色产品加工作为振兴宣恩工业的生命工程来抓。
宣恩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理论蕴藏量在40万千瓦以上,目前总装机容量仅3.8万千瓦。要抓住洞坪电站开工建设的契机,逐步规划设计贡水河流域、酉水河流的水能资源,实行发电、航运、旅游、灌溉综合开发,使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24.8%提高到33.0%。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宣恩距恩施40公里,距来风、湖南龙山100公里,209国道横串全县2乡3镇,椒石线、雅当线连接咸丰、鹤峰,物流人流比较方便,是商业贸易集散地,发展第三产业有着便利的条件。要结合宣恩的实际,突出特色,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风情,如民族风味长廊,民族土特产商品集镇。
4、发展民族旅游业。宣恩旅游业独具特色。重点建设七姊妹山旅游区、沙坪风景画廊、洪家河生态园、苗乡艺苑、洞坪至龙洞库区风景线,渐次形成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不断提高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民族素质。在加快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步伐,办好函校、夜校、科技示范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全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乡乡有科研人员,村村有带头人,户户有明白人。
同时,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富硒绿色食品、建材、水电等骨干企业。重点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实施良种良畜良苗工程,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名酒、名茶、优质粮、油、肉制品,开发天然色素和天然饮料。
(三)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各民族的矛盾,加强民族团结。要认真宣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使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并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随时发现,随时解决,使各民族齐心协力,搞好经济建设。
(四)大开山门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创造宽松有序的投资、创业环境,鼓励社会多方力量投资,大力创办民营企业。以产业化、特色经济为方向,培植大户为墓点,促进民营经济上档升级,力争私营大户在数量、规模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真正让民营经济在宣恩经济发展中唱大戏,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