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鹏飞
IBM提出“随需应变(On Demand)”10个月后,惠普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动成长企业战略”——“再多需求,皆可实现(Demand More)”。
8月中旬的一天,在博鳌举行的“惠普2003年服务论坛”上,惠普亚太区高级副总裁连萧思对着台下200多位CIO、研究机构和媒体说:“不是‘随需应变,而是‘再多需求,皆可实现。”这句针对性颇强的话,引出了“惠普2003年服务论坛”的最核心主题——动成长企业战略(AdaptiveEnterprise)。
“动成长企业”战略是惠普和康柏合并后的一大服务战略,其核心是,自动化IT基础设施适应每项业务决策的能力,而惠普服务则提供“再多需求,皆可实现(Demand More)”的服务,直指IBM的“随需应变(On Demand)”。
这是IT两大巨头的未来之战。
惠普受IBM启发
惠普并不讳言,“动成长企业”战略是受IBM“On Demand'启发。而惠普新征战的第一个对手显然是IBM。
去年10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美国的一次重要演讲中,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主张:“OnDemand'时代即将来临。IBM甚至宣布了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在内部建立起一个On Demand部门。
IBM的这一战略无疑对惠普触动极大。事实上,惠普“动成长企业”战略发轫于去年11月的“灵动的IT架构”,并对这个概念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但在今年三四月间,惠普对这个概念谈得就比较少了,而在6月,就发布了“动成长企业”战略。
对此,惠普中国区副总裁兼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总经理纪治兴解释说,每个规划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他把“动成长企业”战略的框架总结为:以简易化、标准化、模块化和集成化为原则,通过衡量和评估、构建和集成、管理和控制、扩展和链接四个步骤来实现“动成长企业”战略。
中国惠普副总裁兼中国区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总经理潘家驰说:“惠普的文化就是很少拿竞争对手来评论。但我觉得惠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动成长企业战略是一个结构。以前很多人都投资很多钱在设备上,但这样投资的消耗和更新太快了。所以他们就希望像用电——样用多少就投多少,不用再投资过多。”
在竞争战略上,惠普的“动成长企业”战略和IBM的“随需应变”有很大的可比性,甚至是一种“观敌而动”而制定的战略。但在具体实施上,却是截然不同的思路,比如,IBM专门成立了OnDemand事业部。而惠普并没有计划成立一个“动成长企业”战略企业推动事业部。
IBM如何看?
既然惠普的新战略是针对IBM的,那么IBM对此又怎么看呢?
据IBM大中华区全球服务部营销运作执行长郭世勋介绍,IBM的“On Demand'最早可以追溯到8年前,1995年,IBM开始提出电子商务概念,把电子商务分三个阶段:第一是信息的存储;第二是利用互联网做交易;第三阶段就是电子商务的最高阶段。随需应变,即如何把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转型,如何跟你的供应商、客户、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整合,以适应外界的任何变化。
郭世勋说:“我们认为,我们在业界处在第一位,我们是新规则的领导者,领导者不仅创造市场,而且能领导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