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清
一、情况变化亟待适应
按照传统的分工采访范围和联系有关部门的方式,记者的采访空间主要是加强对相关部门和通讯员及友邻新闻单位的联系,加上深入到第一线采访,就有源源不断的线索和新闻来源。而现在,情况正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部门的管理、审批职能正在弱化,计划色彩淡化,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如过去了解某件事去一两个部门可以完成,现在要几个部门才能弄清楚;有些数字和生产进度主管部门不统计了,谁也难说得清。又如,过去采访工业企业的事找主管市长和找经委就可以明白,现在涉及经委、乡镇企业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有工商联和个协,甚至某些调研机构,此外还有招商办等才能了解个大概情况。再如会议,过去工作会议多,资料齐全,现在交易会多,情况分散,资料难找。一句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带来主管部门工作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变化,使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一是信息来源变化。如采访会议的通知少了,收到统计报表少了,动态简报(通报)少了。很多部门和单位机构改革以后,主要靠调查研究抓典型搞示范指导工作,会议相对少些;人员精简,简报停刊,报表停止,有的干脆取消,有的只搞年报和年终总结,不搞月报和季报。又如信息发布方式变化,特别是邀请采访多凭关系和人情,主办单位愿通知就通知,不想通知就不通知。有的还由"穴头"操纵,区分远近亲疏,并非平等对待采访的记者,有时参会也不易弄到情况。再有,某些消息可从网络获得,有的通过订阅某种公报才能知晓。
二是某些突发事件和重大动态新闻的当事人戒备记者,有些部门和单位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或者有争议的事,不告诉记者,怕惹麻烦。2001年夏天,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湘女巨贪"蒋艳萍庭审后,没有宣判,过了很多天才开一审宣判大会,这期间,社会上传闻很多,有的电视台记者在蒋所在的六公司采访中还遭遇围攻和驱赶,不知何故到正式开宣判大会时,事先就没有通知原来采访一审过程的一些记者,包括新华社记者,要不是另有"线人"告知,新华社当天就失去了采访时机。当时,新华社有关记者闻风而动,通过交涉及时赶到会场,没有漏发新闻。
三是涉及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时,有意阻挠采访的事时有发生。如2001年的"7·17"广西南丹矿特大透水事故,由于县政府有人和矿业老板互相勾结,隐瞒事实真相,派保安封锁现场,采访的记者是冒险而去的,受到种种阻挠和刁难,不得不在危难关头把记者证和身份证都扔掉,避免麻烦,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内幕情况。类似南丹那样阻止采访的事并不鲜见,当事者害怕真相曝光和批评,总是遮遮掩掩,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名声",影响升迁、提拔,能拒绝记者的就拒绝,万一拒绝不了就采取"不要添乱"或"莫影响社会稳定"为由,阻止记者;也有的用软办法把记者控制在招待所或办公室里,不让接触群众,造成与世隔绝的局面,给记者了解真实情况制造重重困难。
此外,还有新闻单位之间为争夺新闻市场,竞争日趋加剧,记者人数增多,职业挑战日益突出;再有,有人受金钱和利益驱使,存在不正当地争夺新闻资源的手段,也使一部分记者在新情况下,正常的活动空间受到挤压。
二、耳目不灵事出有因
(一)某些新闻发布不够规范。现在除了一些重要时政新闻和各级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新闻及先进典型发布比较规范有序以外,其他一些社会新闻、科教新闻、财经新闻和民营经济及三资企业的活动以及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发布新闻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方面的采访报道限制较多,有的当事人有章不循,有的明知故犯阻挠采访,有的青年干部不熟悉新闻法规和政策,根本不知道中央对新闻采访有哪些规定,对中央级和省级市级党报、专业报及电台电视台的性质、任务、职责也分不清,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很难谈上新闻发布的规范有序。2000年长沙某民营企业的一架飞机载客在长沙上空浏览观光时不幸坠入湘江,该公司的保安人员竟然禁止所有的记者去现场采访,新华社记者费尽了周折才到了现场。再者有些主办活动者自身不内行,请一些新闻"穴头"来联系新闻单位,左右新闻报道,而不是通过宣传部门正常渠道来发布新闻和提供采访方便。
(二)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原则贯彻不力。大家知道,要扩大记者的活动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不单是记者的事,也要靠全党的关心、领导部门的配合以及群众的支持。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曾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所以,首先应加强各级党委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其次,新闻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强同群众的联系,包括各部门、通讯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此外,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因经费紧缺等因素对通讯员培训与联系有放松的趋势,对基层同志来稿来信处理不够及时,甚至有来无回,也使我们信息不通,耳目不灵。这都对群众办报造成不良影响。
(三)记者队伍对新闻竞争状况和适应性不强。首先,是部分记者作风不适应。或因忙于日常报道和各种应酬,对联系分工部门和单位跑得不勤。或有浮躁心态,怕深入基层事倍功半不合算,担心发不出稿子,会丢"码头",因而作茧自缚,坐等新闻上门,主动出击较少。有人通知开会就去一下,领导推一下动一下,没有外力作用就失去主动性,存在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状况。有的记者平时不跟被采访单位联系,给人一种难接近的感觉,这样天久日长,被采访单位对记者就淡忘了。其次是在业务分工方面,还保留着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条块分割严重,不适应变化的要求。特别是画地为牢的老分工方式,造成"井水不犯河水"的割据状况,如果分工的记者因病因事与分工部门失去联系,就易造成信息梗塞。再次是新闻单位的整体优势(包括子报子刊)还没有发挥好。比如有的报道可以互相配合,文字、摄影、网络一起上,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落地效果更好,这些都要继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那种被采访单位只重"留影留声"而冷落传统媒体的倾向。第四是忽视采用信息反馈工作。不及时给被采访单位一个回音,或复印一份供参阅或写信告知记者作了报道,被采访单位就不知道,因为他们不一定订阅了各种报刊。长此下去记者给人留下可有可无的印象,的确令人遗憾。
三、随机应变海阔天空
(一)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扩大记者活动空间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身体力行,一项一项去做好。就拿开拓报道领域来说,现在我们对社会新闻,以及财经、科技、文教等新闻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只要我们开阔眼界,采写这些方面的鲜活东西肯定会受到欢迎的。还有一些边远地区和很少报道的部门和单位也是需要我们去开拓的,也许"冷门"可以走热,采写出一些有新意的东西来。
(二)加快改革有为有位我认为,从今往后,新闻的竞争只会加剧,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虽然我们的主要媒体目前还是以我为主,一时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外国资本将会通过文化、经济等领域渗透,对我国的新闻文化产业进行冲击,同时从业人员也会发生变化;还有国内的第四媒体新闻网络日趋发展,新闻发布的渠道不再单一,信息来源的多元化,都会给我们提出新的挑战。为此,只有加快新闻机构内部改革,努力提高人员素质,搞好为读者服务才能赢得主动。比如,采取措施,鼓励记者多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接触实际,广交朋友,扩大活动范围。又如,要改革现有的记者分工方式,不能限死在按行业分工上,但也不能打乱仗,一定要分工协作,有序运作,才能形成拳头!再如,向社会公布与新闻单位联络的热线电话,重视通讯员的培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再有,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和沟通,参加一些会议,收集情况,建立热门热线。此外,我们与兄弟新闻单位合作共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知心朋友。这些都是需要做好的。为了适应情况变化,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单位的整体优势,互相支持,相互配合,搞好宣传报道,抓好稿件落地和报刊发行,提高新闻采用率和影响力。这样,记者在社会上活动起来也就英雄更有用武之地了。
(三)遵章守纪改进作风记者要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采访要与经营活动分开,不能利用记者身份去搞广告、拉赞助,也不能以写内参相威胁向被采访单位要钱要物。记者在联系部门时也要讲原则,不能以原则作交易。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实事求是,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不抱任何偏见,不图个人私利。还有,记者不能被人当"枪"使,也不能当"传声筒",要有是非标准。记者待人接物要遵章守纪,注意名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改进记者的采访作风,还要注意尊重被采访对象,完稿以后该审核的要审核,做到真实准确,一丝不苟,不出差错。这样,记者的信誉更高了,活动空间也会更加宽广。